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論)
第十三章 要被聖靈充滿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一節 被聖靈充滿的定義

在希臘原文上,用以敘述被聖靈充滿的經歷的時態有不定過去式,及現在進行式兩種。不定過去式表示在緊要關頭忽然發生的動作,見於使徒行傳二章4節,四章831節,九章17節,十三章9節等處;以弗所書五章18節所用的是現在進行式,表示這充滿必須是信徒不斷的經歷,所以當譯作「要恆常被聖靈充滿」才算正確。

根據這兩種時態的用法,我們可以說被聖靈充滿的經歷,有時是忽然發生的動作,諸如:﹙1﹚受靈浸說方言(徒二4,九17);﹙2﹚為基督做見證大有能力(徒四81331);﹙3﹚必要時能顯出神的權能(徒十三911)等。另一方面,這經歷也是真信徒的信仰生活的常態,諸如:﹙1﹚智慧充足(徒六3);﹙2﹚大有信心(徒六5,十一24);﹙3﹚在受逼迫之時能滿心喜樂(徒七5556,十三52)等。

一.  指受聖靈的浸而言

當五旬節聖靈首次降臨在門徒的身上時,聖經記載:「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14)。當主耶穌為要選召掃羅做外邦人的使徒,差遣亞拿尼亞去猶大的家與他接觸的時候,亞拿尼亞曾把手按在他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徒九1017)。根據這兩段經文的記載,我們首先可以肯定的說,被聖靈充滿是指著「受靈浸說方言」而說的;所用的時態是不定過去式,表示它是忽然發生的動作。

因此,認為受靈浸說方言是被聖靈充滿並沒有錯誤,問題是在乎聖經上所說的被聖靈充滿不僅以此為限,而且也指著另一種更崇高的境界說的;至於認為受靈浸說方言不能算做被聖靈充滿便完全錯了,何況他們所說的「聖靈的果子」究竟如何還有疑問呢。就前者而言,以弗所書五章18節 所命令的充滿是指著屬靈的生活說的,這也是本章所要論述的主要問題;這裏所以特別提到受靈浸說方言,乃為要說明它也是被充滿所表現的狀態之一,此外並沒有 其他的目的。就後者而言,一個尚未受過靈浸的人,心裏根本沒有聖靈的內住,如何能被聖靈充滿呢?如何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呢?縱使他能行些善事也只能算做一般 善事而已,因為沒有聖靈便沒有聖靈的果子是不待爭論的事實;好比一個尚未歸主的人有時也能行善,但我們卻不認為他所行的善事是聖靈的果子一樣。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做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做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喫,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麼?」(林前三13)。哥林多教會是聖靈親自建設的教會,保羅稱他們為「神的殿」或「聖靈的殿」(林前三16,六19);又說他們不分種族和階級,都受過了聖靈的浸,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體了(林前十二13)。但他們卻彼此嫉妒,互相分爭,與世人毫無分別,一直沒有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靈性遲遲不進,始終不能算做屬靈的人。這個史實告訴我們:受靈浸說方言固然也可以說被聖靈充滿,卻是忽然發生的經歷,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徒二4),未必能一直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保羅吩咐我們要追求的是更深一層的充滿,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僅以能說方言為滿足,乃要過著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生活。

二.  指讓聖靈做王而言

以弗所書五章18節所用的時態是現在進行式,表示被聖靈充滿必須是信徒不斷的經歷;換句話說,被聖靈充滿是信徒應有的信仰生活的常態。主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裏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 這可使我們更清楚的看出,信徒被聖靈充滿確實不是只有一次的經歷,乃是如同「泉源」之洶湧,「活水的江河」之流動,永遠沒有止息的。這是主耶穌的應許。可 惜,多數的基督徒卻未曾享受過這福分,心靈空虛,生活腐敗,終生做一個有名無實的信徒。一般沒有聖靈的教會的信徒姑且不提,就是已經在真教會受過靈浸的信 徒,在其生活上常常被聖靈充滿的,恐怕也不多吧?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裏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林前六19)。 受過靈浸的人,他的身體已經成為聖靈的殿,並且屬於神了;因此,被聖靈充滿的生活,就是將自己完全奉獻給神的生活。哥林多教會雖然是聖靈親自建設的教會, 卻沒有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所以保羅在此提醒他們當自覺、自愛、自重。在舊約時代,依照律法的規定,要獻燔祭給神的人,必須把祭牲的肉塊、頭、脂油、臟 腑、腿等,全燒在祭壇上,獻與神為馨香的火祭(利一69),表示完全的奉獻。祭牲預表基督(約一29),祭壇預表十字架。基督甘心樂意被不法的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將身體當做馨香的祭物獻與神(弗五2;林前五7),是遵照神的旨意而行的(來十57);基督為了遵行神的旨意,覺悟捨命(太廿六39),將自己完全奉獻給神,正是被聖靈充滿的生活表現的極致(腓二68)。

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一言以蔽之,有保羅就沒有世界,有世界就沒有保羅;在保羅的裏面活著的是基督,保羅已經不屬於自己了。保羅這種生活態度,正是基督的生活態度的翻版(林前十一1),也是被聖靈充滿的生活表現的極致。保羅所以對加拉太教會說,他願意為他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們心裏(加四19),就是要他們在生活上與主聯合,成為一靈,正如他對哥林多教會所期待的(林前六17)。如果我們的靈修能達到這境界,我們便是一個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真信徒了。
  
主耶穌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就是尋求神,行祂所喜悅的事(代下十二14,十九3)。 神的國的統治者是神,那裏有神為王治理萬事,那裏就暢行神的旨意,彰顯神的義,實現神的國;因此,求神的國和神的義,也就是求神的國降臨,並求祂的旨意行 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耶穌這教訓,是要我們先為神的國和神的旨意(或神的義)祈求,然後才為生活上的需要祈求(太六1011),讓神在一切事上居首位。如果我們在禱告的事上肯以神為中心,只要求得合乎神的旨意,不要照我們的意思求(約壹五14;路廿二42);並且在一切行動上也願意完全順從神的引導(雅四15;林前四19,十六7;徒廿2224,廿一1014),讓神做王治理我們;那麼,神的國便實現在我們的心裏(路十七21),神的旨意或神的義便彰顯在我們的生活上了。這種生活,就是被聖靈充滿的生活。

聖靈是神的靈,讓神做王,就是讓聖靈做王;順從神的引導,就是順從聖靈行事(加五1625)。因此,我們可以說,被聖靈充滿的生活就是讓聖靈做王的生活,其生活原則是盡心、盡性、盡意的愛神(太廿二37),其生活特徵是將身體獻給神做活祭,日日行祂所喜悅的事(羅十二12,六13)。如果我們的生活合乎這原則,並且有這特徵,我們便是被聖靈充滿的人了。以弗所書五章18節所說「要恆常被聖靈充滿」,便是屬於這類的充滿,它是真信徒應有的生活常態。

第二節 被聖靈充滿的果效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廿22)。 對這段經文,黑崎幸吉在註解書裏說:「升天後的主,為要使門徒完成祂所付託的使命,曾在五旬節,從上頭將聖靈豐盛的澆灌在他們身上;照樣,升天前的主,為 要使他們承受其使命,便將聖靈的一部分,以初熟的果子澆灌給他們了。」黑崎氏認為:受靈浸的經歷,是一部分的澆灌;被聖靈充滿的經歷,是更豐盛的澆灌。

我們的答覆是:聖靈只有一位(林前十二4;弗四4),是一個整體。受靈浸的經歷,便是這位聖靈進入我們裏頭與我們同住(約十四161723),不能憑著物質觀念說它是一部分的澆灌;被聖靈充滿的經歷,也不是聖靈更豐盛的澆灌,是心裏被既受的聖靈充滿著。

聖靈是神的靈,是能力的泉源,被主耶穌稱為「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廿四49;徒一8);受聖靈的人,必從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來往奔跑卻不困倦(賽四十30)。因此,被聖靈充滿這經歷,可以說是指著「滿有聖靈的能力」而說的(路四114)。換句話說,一個恆常被聖靈充滿的人,必始終滿有聖靈的能力。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有生命的人,未必過著豐盛的生命的生活;受過靈浸的人,也未必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一個有豐盛的生命的人,生活上必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一個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的人,必滿有聖靈的能力。主所要賞賜的生命始自靈浸(結卅七14;羅八2;加五25),因為聖靈是主的靈,是生命的根源(徒十六7;約一4);更豐盛的生命來自聖靈的充滿,因為聖靈能使人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弗三16)。因此,被聖靈充滿這經歷,也可以說是得到了「更豐盛的生命」。

三.  勝任聖工

「滿有聖靈的能力」,或得到了「更豐盛的生命」,在推行聖工的事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魔鬼是破壞一切聖工的強敵,聖工人員若沒有被聖靈充滿,必難以完成主所付託的使命。

在舊約時代,要建造會幕的匠人,都必須被神的靈充滿,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出卅一15,卅五3035)。在新約時代,要建造靈宮(彼前二45)的工人,也必須被聖靈充滿,有好名聲,智慧充足,大有信心(徒六25)。主耶穌囑咐門徒不要離耶路撒冷,要在城裏等候,直到領受了從上頭來的能力,才可以去為祂做見證的理由,則在此(路廿四49;徒一458)。

五旬節以後,福音所以很快的傳遍了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及外邦各城邑,乃因主的門徒都被聖靈充滿,大有能力(徒一8,四33,八1514,廿六20)。這些史蹟,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由使徒行傳中看出來。諸如:

1.       五旬節以前,彼得雖然向主表示他必與祂共患難,卻因肉體的軟弱而三次不敢認祂(路廿二335462)。

2.       五旬節以後,他卻由軟弱變成剛強,勇敢為主做見證,而不怕任何逼迫(二141440,四820)。門徒在逼迫中同心合意的禱告,求主使他們大放膽量,講論祂的道;結果,他們都被聖靈充滿,大有能力,放膽講論神的道(四2333)。

3.       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蹟;他又有為主做見證的能力,以智慧和聖靈說話,使眾人敵擋不住(六5810)。在飽嘗暴眾的亂石下將離世時,他又被聖靈充滿,看見神的榮耀和救主耶穌;雖然血肉模糊,卻滿心喜樂,求主接收他的靈魂(七5459)。

4.       只要被聖靈充滿,連管理飯食的腓利都能行神蹟和大異能,轟動了撒瑪利亞城;又能為基督做美好的見證,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六35,八5132940,廿十一8)。

5.       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許多人歸服了主(十一24)。保羅在帕弗工作時,行法術的以呂馬敵擋他,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6.       保羅被聖靈充滿,責備他說,你要瞎眼,暫且不見日光。結果,以呂馬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裏求人拉著手領他;方伯看見這件神蹟,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十三612)。

7.       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工作時,雖然遭受猶太人的逼迫,卻因被聖靈充滿而滿心喜樂(十三145052)等,都是很顯著的例子。

固 然一個沒有被聖靈充滿的傳道人,只憑著他的學識和口才,也能講出一篇很動聽的信息,令萬人稱讚;卻沒有生命,不能扎透聽眾的心,感動他們為罪自責,切實悔 改,決心終身跟從基督。五旬節那一天,聚集在耶路撒冷守節的猶太人在聽完彼得的證道之後,所以覺得扎心,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請教當行的路,而立即受浸歸入 基督的名下(徒二3741),並不因彼得有學識和口才,講章完美,乃因眾門徒都被聖靈充滿(徒二14)。不但彼得沒有學問(徒四13),就是連主耶穌也被眾人公認為「沒有學過」的人(約七15)。但當祂講完了「山上寶訓」之後,眾人卻大大的驚奇;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七2829)。主耶穌所以說話有權柄,乃因恆常被聖靈充滿,心裏滿有聖靈的能力(路四114)。「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裏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秘。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145);「因為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四20)。保羅的話,值得深思。

一個沒有被聖靈充滿的人,只憑著他屬世的才智,也能辦理教會的事,一切計畫周到,各部門的組織都有系統,萬事秩序井然;卻難免攙雜許多人意,以人的才智代替聖靈的恩賜,以人的統制代替聖靈的治理,以人的謀算代替聖靈的引導。這算什麼教會呢?不過是一個「變相的政體」而已!

原始教會是完全讓聖靈做王來治理的教會,所以連管理飯食的執事,看來似乎不甚重要的職分,也必須以「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智慧充足,有好名聲」的人,為揀選的對象(徒六25)。今日一般教會卻多數與此相反:一切注重屬世的形式,強如屬靈的實際;講道偏重學識和口才,強如聖靈的能力;辦事人的有錢有勢,強如被聖靈充滿。如此墮落的教會,除非追求靈浸,被聖靈充滿,必永遠無從重見原始教會的榮耀。

四.  戰勝罪的權勢

被聖靈充滿的果效,就大而言是勝任聖工,就小而言是戰勝罪的權勢。前者可增長基督的身體,後者可建立個人的信仰,兩者的重要性可以說不相上下。

保羅是法利賽人,曾在迦瑪列門下,按著他祖宗嚴謹的律法受過薰陶,熱心事奉神(腓三5;徒廿二3)。但他卻慨歎:「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七151824)。原因是:「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作的。」(羅七141920)。他又作再進一步的分析說:「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羅七2123)。這是基督徒保羅對法利賽人掃羅的回顧;這回顧是悲哀的,也是感激的。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八12)。

信徒一旦與基督聯合,就被宣告無罪,並且永遠脫離罪和死的律了。從前觸犯神的罪案都撤消,得勝的生活由此開始。就撤消罪案而言,乃因藉著重生的浸,他的罪已經歸於基督,基督的義歸於他,而滿足了律法的要求(多三5;林後五21;羅八3334,五9,四15);就得勝的生活而言,乃因藉著聖靈的更新,他已經得到了更豐盛的生命,滿有聖靈的能力,足以戰勝罪的權勢了(多三5;約十10;路四14;約壹五18)。撤消罪案是進入永生的開端,固然重要;得勝的生活是成聖的必需經歷,也甚重要。理由是:「非聖化(成聖),沒有人能看見主。」(呂譯本:來十二14)。

「在基督耶穌裏的」一句,欽定版多加一句說明──who walk not after theflesh, but after the Spirit.〞 這就是說,那些在基督耶穌裏的,就是不隨從肉體行,卻隨從聖靈行的人。隨從聖靈行,就是讓聖靈做王,也就是被聖靈充滿。換句話說,在基督耶穌裏的人,就是 恆常被聖靈充滿的人;不僅藉著水浸和靈浸與基督聯合,而且也在生活上與祂聯合的。有了這種認識之後,我們才能深刻的領悟「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 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那段經文的意義;並且在生活上有了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經歷,我們才能意識我們確是新造的人,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舊事已過,一切都更新了。從此可知,保羅所以能脫離罪和死的律,乃因凡事隨從聖靈而行,過著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生活。

由 「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的罪奴生活,進入「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 罪和死的律了。」的得勝生活。這是何等意外的大改變,多麼令人興奮的大福祉啊!可惜,我們雖然已經受過水浸和靈浸,卻往往仍然停留在羅馬書七章1424節所記載那種戰敗的經歷裏,而不能進入羅馬書八章12節所記載那種得勝的生活裏!我們戰敗和保羅的得勝,使我們聯想到亞當的戰敗和基督的得勝:亞當所以戰敗,乃因隨從肉體(創三6);基督所以得勝,乃因隨從聖靈(路四114)。我們和保羅的差異何嘗不是如此?保羅說:「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裏,那裏就得以自由。」(林後三17)。除非我們過著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生活,我們必不能像保羅那樣體驗到基督裏的真自由的福祉!

主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930)。巴勒斯坦的農夫所用的軛為十字形,左右各繫一頭牛或一匹驢,使牠們並肩同負一軛(參考:申廿二10;林後六14)。我們若要靠自己極其有限的力量負軛,當然不可能,而只有痛苦和絕望;但當我們與基督並肩同負一軛之時,我們的心便得享安息了。因為基督的能力是無限的,況且祂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16); 所以我們只要效法祂的樣式,盡我們的全力與祂同行,祂就要彌補我們的不足了。不但如此,祂還要加添我們的能力,使我們得以體驗到祂的軛確是容易的,祂的擔 子確是輕省的。保羅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七2425)。 靠自己不能戰勝罪律的保羅,只要靠著主耶穌就能脫離了。靠自己所以勝不過罪律,乃因軟弱;靠主所以能得勝,乃因得到了能力。主所應許的福祉,保羅確已體驗 到了。我們所以覺得罪律難勝,天父的旨意難行,乃因我們還沒有與主同負一軛,效法祂的樣式,與祂並肩而行。如果我們肯效法保羅,像他效法基督一樣(林前十 一1),我們豈不是也能體驗到他所體驗的得勝,並且分享他的福祉嗎?「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五3)。

保羅又說:「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口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因為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910)。 一般人所喜歡誇口的是他的剛強,幾乎沒有人願意誇口他的軟弱;因為他們認為剛強是榮耀,軟弱是恥辱。但保羅卻喜歡誇口他的軟弱,為的是要領受基督所要賜給 他的能力;他認為軟弱不是恥辱,掩飾和不顧,使之一直軟弱下去才是恥辱。軟弱是世人的共同點,凡有血肉之體的人,一個也沒有例外。但屬靈的人和屬肉的人, 對它卻有不同的反應:就屬靈的人而言,軟弱對他是有益的,因為它會催逼他去倚靠主耶穌,而成為剛強的前因;就屬肉的人而言,軟弱卻將成為他最美妙的藉口, 使他推諉不能戰勝罪律是理所當然的。保羅是法利賽人的典型人物(腓三5),他因隨從肉體而戰敗的經歷,不僅宣佈了律法的無能為力和世人的軟弱,同時也帶領許多人進入了主的救恩裏,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的身上(羅八34)。大哉,神奇妙的經綸!

「你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的名是嫉妒,祂是嫉妒的神。」(日譯文語體:出卅四14);「我以神的妒愛妒愛你們,把你們許配了一位獨一的丈夫,好把你們做貞潔的童女獻與基督。」(呂譯本:林後十一2)。神是我們的丈夫(賽五十四5;耶三14),我們是祂的妻子(何二1920);丈夫對妻子的愛是嫉妒的愛,絕對不容許第三者介居其中。我們的神是嫉妒的神,如果我們的心偏於邪,失去向祂所存純一清潔的心,與世俗為友,成為淫婦,祂便因嫉妒而憤恨(林後十一23;雅四45)。因為神與世界勢不兩立,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一個妻子不能歸屬兩個丈夫(太六24);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約壹二15),而成為名副其實的淫婦了。被聖靈充滿的人,卻能體諒神的心,一生一世專心事奉祂,絕對不貪戀世俗,沾染罪污;正如貞潔的童女,立志從一而終,絕對不移情別戀,見異思遷。

舊約選民是耶和華的軍隊(出十二41),因神的靈進入他們裏頭而復活(結卅七1014);這預表新約選民是基督的精兵(提後二3),因領受了靈浸而得生(羅八2;加五25)。與他們爭戰的是天空屬靈氣的惡魔,是看不見的仇敵(弗六12):牠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處處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五8);牠又善於利用人的情慾試探人,使人不能做所願意做的(加五17)。但我們若順著聖靈而行(被聖靈充滿),就不致放縱肉體的情慾,而能戰勝罪的權勢了(加五16;羅八13)。約翰說:「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我們知道凡從神生,必不犯罪;從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約壹五418)。所謂「從神生的」,就是有信心的人,也就是隨從聖靈而行的人;他們必能謹慎自守,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弗六16)。反面說,凡是沒有信心,不隨從聖靈而行,卻隨從肉體而行的人,必不能戰勝魔鬼的試探(羅八7);他們如同撒狄教會,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在神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啟三12)。

傳 染病菌是我們看不見的仇敵(除非借用顯微鏡去觀察),一旦猖狂,從不留情,實在殘忍可怕;魔鬼也是我們看不見的仇敵(除非我們有屬靈的眼光),但其殘忍可 怕的程度,卻比傳染病菌尤甚。前者的侵襲,不過是傷害人體的健康,或搶奪肉身的生命而已;後者卻不僅能毀滅人的前途,且能使人的靈魂永遠滅亡。保羅說: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二12);「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弗四27)。 這就是使我們看出,被聖靈充滿的人,必與罪惡不共戴天,對於魔鬼的試探必特別敏感,隨時隨地小心提防;正如醫生視傳染病菌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大敵,對其猖狂 必比常人更敏感,更懂得戒懼,隨時隨地設法及早預防。反面說,沒有被聖靈充滿的人,必與世俗為友,對於魔鬼的試探必遲鈍而不知儆醒防備,縱使有過犯也不知 自責和悔改,以致滅亡;正如缺乏衛生常識的人,不僅不知病菌之可怕而忽略預防,就是被感染了,也不想早期治療,以致禍己禍人。

預防勝於治療,上智的人必重視病前的預防,從不疏忽;下愚的人卻有病也不甚介意,一再耽誤治療時間。對於傳染病的預防方法,目前常見的是注射疫苗,使接種者有免疫性,足以抵抗病菌的襲擊,而不致受害。主耶穌教訓我們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六13)。深文理譯本作「勿導入試,拯我出惡。」呂譯本作「領我們不進入試誘;要援救我們脫離那邪惡者。」欽定版作「並且不要領我們進入試誘,卻救我們脫離邪惡。」〝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but deliver us from evil.〞試探是免不了的,我們的主尚且受過魔鬼的試探(來四15), 我們怎能倖免呢?國語和合譯本作「不叫我們遇見試探」,顯然是誤譯。在受試探時,只要能得勝,不至被捲入其漩渦中,試探何足懼?就如只要預防得法,有了免 疫性,能抵抗病菌的襲擊,病菌並不是可怕的一樣。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所以能得勝,乃因被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路四114)。 第一次祂回答魔鬼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第二次祂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 第三次祂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無論如何也勝不過主耶穌,就暫時離開祂(路四313)。由主耶穌回答魔鬼的話使我們看出,祂的生活態度是以神為中心,萬事讓神居首位的;這是被聖靈充滿的生活表現,也是戰勝惡者的試探的秘訣(雅四7)。

在分離的禱告中,主耶穌曾為門徒祈求天父說:「我不求?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 離開世界是消極的,也是不可能的;脫離惡者是積極的,也是必須做到的。我們的主並不希望我們離開世界,只願我們能脫離那惡者;既然如此,我們便不能倖免受 試探的事了。但我們若效法主耶穌所留給我們的榜樣,過著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生活,萬事讓神居首位,隨從聖靈而行,就能得勝有餘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 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

五.  結出聖靈的果子

戰勝罪的權勢是保守的,消極的;結出聖靈的果子是進取的,積極的。我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4),不僅需要在消極方面能保守聖潔,不沾染罪污;而且也需要在積極方面能結出聖靈的果子,榮神益人(太五16;林前十33)。因為光靠消極的抵拒罪惡,是不能令人完全得勝的;只有心中存著真理和崇高的品性,才能遠遠的驅逐那惡者(參考:太十二4345)。這種情形,正如在戰場上要爭取最大的勝利,不僅需要消極的退守,而且也需要積極的進攻一樣。被聖靈充滿,正可同時滿足我們這兩種需求:第一、在消極方面,它能使我們戰勝罪的權勢;第二、在積極方面,它能使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因此,我們非被聖靈充滿不可。

「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的名傳道,奉的名趕鬼,奉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16182223)。

主耶穌這段山上寶訓,可以使我們領悟到許多寶貴的啟示:

1.       羊有羊的性情和生活,狼有狼的性情和生活;披著羊皮的狼,在行動上是不能時常像羊的(太七15)。他們的風度或許像君子,談吐很溫雅;或許主張基督的博愛精神,熱心於社會服務;或許有敬虔的外貌,似乎很有信心。但他們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遲早必原形畢露。

2.       果樹的好壞,由外表看來是沒有多大分別的;但憑著它所結出的果子,卻能判斷它是屬於那一種。有屬靈的恩賜的人,未必有聖靈的果子(林前一47,三13;參考:林前十三13);主耶穌對真假信徒的判斷,是憑著他所結出的果子,並不是憑著他所領受的恩賜。

3.       屬靈的恩賜是聖靈隨著自己的意思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11),聖靈的果子卻是一切信徒都非結出不可的(約十五16)。理由是:果子比恩賜更重要,有奉主的名傳道,或奉主的名醫病趕鬼的恩賜的人,其名未必被記錄在天上(路十1720);聖靈所以分配這些恩賜給我們,不過是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而已(林前十二18;弗四111216),不是要做得救的保障。

4.       稱呼耶穌為「主啊,主啊」的人,在生活上未必都能與主聯合;因為在口頭上稱呼耶穌為主,與有主居住在心裏是迥然不同的(弗三17)。主耶穌說:「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六46)。這是值得我們再三猛省的警句。

5.       壞樹所以要結出壞果子,並非因它不願意結出好果子,乃是不可能(羅七1821);正如好樹所以不結出壞果子,也是因為它不可能如此。主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5)。生命若不同,生活自然不同。

6.       主 耶穌對他們所說的是「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不是說「我『今天』不認識你們」。可見他們不僅始終行惡,而且始終不肯悔改。一個立志遵行天父旨意的人,並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一個習慣行惡的人,也不是由善人而忽然變成惡人的。主耶穌說:「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37)。除非我們遠離祂,不遵行天父的旨意,祂必不丟棄我們。

1.       主耶穌是真葡萄樹,天父是栽培的人,我們是枝子。主耶穌所以揀選了我們,乃為要分派我們去結果子,叫我們的果子常存。我們若多結果子,天父就因此得榮耀;若不結果子,天父就剪去(約十五151682)。

得救與行為有關,也就是與結果子有關。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漠視十字架的救恩,高舉我們自己的善功;也不是說我們要推翻「因信稱義」的信條,把歷史倒轉到律法時代去。但我們卻必須明白:真實的信心必不能與行為脫節(雅二26),它是有充分的力量可以生發仁愛的信心(加五6);一個確實在恩典之下的人必不再犯罪,是能將肢體獻給義做奴僕,以至於成聖的(羅六1519)。有一次,當門徒正在希奇主耶穌的教訓,說:「這樣,誰能得救呢?」之時,主耶穌便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326)。這就是說,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當然不可能,但若靠神的幫助是沒有問題的。得救既然與結果子有關,我們便可以說,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結果子當然不可能,但若靠神的幫助便沒有困難了。

主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裏面的,我也常在他裏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約十五5)。「在主裏面」一句,依照欽定版羅馬書八章1節的說明,就是「不隨從肉體行,卻隨從聖靈行的人」;也就是凡事讓神居首位,過著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生活的人。其必然的果效就是:「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聖靈被主稱為「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廿四49),必能更新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多三5;約十10)。反面說,我們若離開主,也就是沒有過著被聖靈充滿的生活,我們就不能做什麼了。保羅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但願保羅的信心成為我們的信心,更願他的經歷成為我們的經歷。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五2223)。

此處的「果子」一詞,希臘原文〝karpos〞,是一個單數字;英譯本作〝fruit〞,也是一個單數字。因為聖靈只有一位(林前十二4;弗四4),祂所結出的果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如彼得後書一章57節所提到的「恩惠的連環」,少了一樣就會毀壞整個的連環。顯然的,保羅並不是說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必結出九種果子,乃是說一種果子有九樣可愛的形態。這些形態,我可以分成下列三組來敘述:

2.       仁愛.喜樂.和平

這一組表示基督徒最根本的特性。以房屋的構造來說,仁愛是根基,喜樂是上層,和平是屋頂;由下而上,層層緊密聯繫,安危得失相關。

「仁愛」一詞,希臘原文作〝agape〞,與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愛」同字;是出於神的愛,或重生後的人從信仰所發出來的愛。在聖靈所結出的果子的九樣形態中,仁愛居首位;這表示其他諸形態,都與仁愛有很密切的關係。

愛神和愛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廿二3740;提前一5)。就十誡而言,愛神的人,必不干犯前四誡;愛人的,必不干犯後六誡。愛神和愛人,如形影相隨:愛神的人,必愛人;愛人的,必愛神(約壹四20)。愛是聯絡全德的:它好像一件極其華美的外衣,使其他的內衣因它而聯絡終得更合適;又好像一條帶子紮在衣服上,將衣服維繫得更緊密了(日譯本、呂譯本:西三14)。愛是基督徒的標幟(約十三35),是出死入生的憑據(約壹三14),也是向審判誇勝的(雅二13;約壹四1718)。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十三10)。

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仇敵,體貼仇敵的無知(太五44;路廿三34)。神就是愛(約壹四8),神的愛便是這種最高超的愛:不僅愛好人,也愛歹人(太五45);不僅愛義人,也愛罪人(徒十35;羅五68)。保羅說:「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五5)。所以一個恆常被聖靈充滿的人,必在生活上流露出神這種最高超的愛來;司提反臨終時為逼迫者禱告,求主赦免他們的罪(徒七5560),是最好的例證。

「喜樂」一詞,希伯來文作〝simhah〞,原意為「光照」,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法;因為一個喜樂的人,他的內心和表情都是光明的,沒有陰影的。希臘原文作〝chara〞。

所羅門王最榮顯的時候,凡是眼所求,心所樂的,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傳二10);他這種享受,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在年老的時候,他卻慨歎:「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傳五10)。如此,憑著一生豐富的經歷和深刻的思考,他終於一語道破物質享受的快樂是虛幻的,短暫的;就如雅各井的水,喝下去以後,仍然會再渴的(約四13)。由聖靈而來的喜樂卻是真實的,永恆的(羅十四17;約十五11);它是活水的泉源,湧之不涸,取之不竭(約四14,七3739)。

喜樂是我們的力量(尼八10),真實的喜樂並不受環境的影響,縱使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羅五3;帖前一6)。喜樂油象徵聖靈(來一9),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心裏必恆常洋溢著這種患難中的喜樂,任何事物都不能令他懊喪。諸如:

(a)     門徒雖然屢為福音受逼迫,卻因算是配為主的名受辱而滿心喜樂(徒五4041,十三5052)。

(b)     保羅被囚禁在獄中之時,仍有滿足的喜樂,大聲禱告唱詩讚美神,視監獄如天堂(徒十六25;腓一1718)等,都是被聖靈充滿的果效。

神人摩西曾祈求神說:「求?照著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九十15)。只要心裏有真實的喜樂,患難何足懼?

「和平」一詞,希伯來文作〝shalom〞,指「脫去煩擾」的狀態,如國家沒有戰事,或如心靈上的恬靜;呂譯本註明「或譯寧靜」,正是希伯來文所要表達的原意。希臘原文作〝eirene〞。基督的名,被稱為「和平的君」(賽九6):祂所傳揚的福音,是「和平的福音」(徒十36;弗二17);祂的使命,是成就神人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弗二1319)。聖靈是基督的靈(羅八9),祂所賜給我們的是合一的心,為要使我們得以用和平彼此聯絡(弗四3;結十一19);沒有種族的歧視,沒有階級的差別,沒有男女的尊卑,都在基督裏成為一個身體了(林前十二1213;加三2728)。所以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必能與眾人和平相處,不可能發生分爭結黨的事端。

「和 平」一詞,也可以譯為「平安」,因為在原文上,和平與平安是同一個字;猶太人一向慣用它來祝福人。和平與平安,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和平的人,既不會埋怨 神,也不會與人計較;因此,他的心靈永遠是平安的,寧靜的。主耶穌所要賜給門徒的平安,最寶貴的是患難中的平安,是心靈上的寧靜(約十六33);應許的保惠師一旦降臨,他們就要體驗到這種出人意外的平安了(約十四2627;腓四7)。諸如:

(c)     司提反臨終時,曾求主耶穌接收他的靈魂,並求祂赦免迫害者的罪過(徒七555960)。

(d)     希律企圖殺害彼得的前夜,彼得被囚禁在戒備森嚴的內監,竟能若無其事的安眠(徒十二16)。

(e)     保羅和眾囚犯在海上蒙難時,眾人都心驚膽戰,形色倉惶,他卻格外鎮靜,安慰他們(徒廿七1825)等,都是被聖靈充滿的果效。

3.       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

這一組是對他人的愛心的流露。一個有仁愛的人,對他人的傷害,必能忍受;不但忍受,還能對他顯出好意;不但顯出好意,還能更進一步對他行善。一個有仁愛的人,待人必忠誠,從不失信;言語與態度必帶和氣,從不發怒。

「忍耐」一詞,希伯來文作〝erehk 'appayim〞,直譯為「長呼吸」,因為急促的呼吸表示發怒;在舊約聖經上,這個字常用以描寫神不易發怒的心(出卅四6;尼九17;詩八十六15;珥二13;拿四2;鴻一3)。希臘原文作〝makrothuemia〞,意思是「性情的遲緩」,是「長遠」(makro)和「緩和」(thuemia)的聯合字;在新約聖經上,這個字常用以描寫神恆忍罪人,沒有急遽降罰與他們(羅二4,九22;彼後三9)。國語和合譯本作「忍耐」,已經喪失了原意上的時間性,是一件憾事;因為在希臘原文上,單說「忍耐」之時,有另一個字,是〝hupomene〞。他處作「恆久忍耐」(林前十三4),或「長久忍耐」(彼後三15),或縮譯為「恆忍」(林後六6),正是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欽定版作「恆忍」(longsuffering);呂譯本也是如此。這個字也有「寬容」的含意,國語和合譯本多處作「寬容」(太十八2629;西一11;提後三10;彼後三9);一處作「容忍」(彼前三20)。

綜合上述原文和譯文的意思,我們可以說此處的「忍耐」就是不輕易發怒,就是寬容。我們的神是不輕易發怒的神,曾設立耶穌做挽回祭,用忍耐的心寬容我們先時所犯的罪(羅三25)。忍耐的最高境界是忍受因行善而來的苦楚,正如主耶穌所留給我們的榜樣(彼前二1924);是沒有限度的寬容,正如神所施與我們的恩赦(太十八2133)。很多時候,我們的弟兄不了解我們,為了他們不明白的事實責備我們,甚至辱罵我們;很多時候,我們的仇敵找機會非議我們,欺侮我們,甚至迫害我們。但我們若被聖靈充滿,對弟兄的誤會就必能寬容,對仇敵的侵害也必能忍受,而得以止息無謂的分爭了(箴十五18)。

「恩慈」一詞,希臘原文作〝chrestotes〞,意思是「親切」、「情分」,或「常做益人的事」;呂譯本一律作「慈惠」(羅二4,十二22;林前十三4;林後六6;加五22;弗二7,四32;西12;多三4);欽定版多處作〝kindness〞(林前十三4;林後六6;弗二7,四32;西三12;多三4),是「親切」、「仁慈」、「好意」。同一個字在羅馬書三章12節那裏,國語和合譯本作「善」;呂譯本也作「慈惠」,與他處譯文無異。

恩慈是對鄰舍所表現的厚道:即基於體貼的心,用適當的方法幫助鄰舍,使他獲益,以滿足他的需求。所謂「鄰舍」,就是每一個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是卑微、軟弱、痛苦的人(路十2737)。「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十二15),是恩慈的心腸;「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羅十五13),是恩慈的行為。

忍耐和恩慈,是征服仇敵至善至強的武器:忍耐可以緩和暴躁的氣氛,止息分爭;恩慈可以感動惡人的心,化敵為友。有仁愛的人,不僅能忍受他人的傷害,也必能以恩慈對待他(林前十三4);對於一切敵人,這是最好的報復手段(羅十二20)。

忍耐和恩慈,都是神的聖德(出卅四6;羅二4):祂不但沒有按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且在耶穌基督裏向我們施與恩慈;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祂也照樣憐恤我們,為我們捨棄祂的獨生子(詩一813;弗二7;約三16)。被聖靈充滿的人,除了忍耐之外,也必有恩慈的美德。

「良善」一詞,希伯來文作〝tobh〞,在舊約聖經上,這個字屢與「慈悲」或「恩惠」的意思相同(出十八9;詩廿三6;耶卅一14;何三5)。希臘原文作〝agathosyne〞,意思是「善」,或「善德」(羅十五14;弗五9;帖後一11)。恩慈有時只是一種心腸或態度,未必用行動來表示;良善卻是積極的行善,可以說比恩慈更進一步。

我們往往抱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主的福音是「救靈不救肉」,而忽略了救肉的問題;固然救靈比救肉更重要,但這卻不能成為無需救肉的藉口。我們必須明白,熱心為善,在好事上富足,是一切基督徒應有的美德(羅十二9;帖前五15;提前六18;多二14)。多加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為眾信徒所稱讚和愛戴(徒九3639),在教會歷史上確是一個難得的模範信徒。

有仁愛的人,不僅以窮乏的弟兄為他行善的對象,從不塞住憐恤的心(約壹三17);而且也必善待他的仇敵,正如天父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人一般(路六35)。他知道,給仇敵喫喝,好像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羅十二20),是感動他的心,催逼他悔改的最有效方法;他也知道,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10)。

保羅說,當他還沒有重生以前,在他的肉體之中並沒有良善,以致立志為善由得他,只是行出來卻由不得他(羅七18);但在歸屬基督,隨從聖靈而行之後,他的經歷卻完全不同了(羅八14)。因為良善是屬於神的聖德,除了神和領受神的生命的人之外,再也沒有良善的(可十1718)。

「信實」一詞,希伯來文作〝emun〞,見於申命記卅二章20節,國語和合譯本作「誠實」;或作〝emunah〞,見於哈巴谷書二章四節,國語和合譯本作「信」。在舊約聖經上,我們只能發現這兩處。希臘原文作〝pistis〞,含「信心」、「信實」、「忠信」、「忠實」、「忠誠」等意思;在新約聖經上,共見二百三十多處,除了幾處指「信實」(太廿三23;加五22),及「忠誠」(多二10)之外,其餘幾乎都指「信心」。

這個字在原文上有「堅持」的意思:就信心而言,它指永遠不動搖,越來越堅固的信心(羅四1922;西一23);就信實而言,它指恆守諾言,歷久彌堅的品德(申七9;羅三34)。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四十二3)一句,預言主耶穌對待罪人的態度,表示祂相信和盼望他們能悔改。愛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林前十三7):有仁愛的人,必重視人性中的一絲善良,處處善解人,而不隨便懷疑人和論斷人;縱使對一個偶然被過犯所勝的人,他也相信和盼望他能回頭的(加六12)。

我們的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我們縱然因軟弱而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祂自己,人的不信並不能廢掉祂的信(提後二13;羅三34;林後一1822)。有仁愛的人,必具有神的信實的美德,為人誠實可靠,絕對不食言;縱使被不信的人猜疑,或發覺若履行諾言必吃虧,也不至爽約的。

「溫柔」一詞,希伯來文作〝anaw〞,意思是「貧窮」(伯廿四4;詩九1218;摩八4),或「謙卑」(詩廿二26;箴三34;賽十一4;番二3);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中「謙卑的人」一句,國語和合譯本細體字註明「或作貧窮的人」,表示〝anaw〞可作「貧窮」解,也可作「謙卑」解。希臘原文作〝praotes〞,意思是「溫柔」(林前四21;加五23;弗四2;西三12;多三2)。

溫柔並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隨隨便便沒有骨氣的消極態度;溫柔的人往往具有堅韌的的性格,是能自制的勇士(箴十六32)。主耶穌和摩西都極其溫柔(太十一29;民十二3),對一切凌辱都能容忍到底(彼前二23;來十一26),始終不發怒;但為了維護真理,卻嚴厲的抵擋罪惡(約二1316;出卅二1921),絕對不讓步。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1﹚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2﹚他們必得享基督裏的安息(太十一29);﹙3﹚他們必接受福音(賽六十一1),且必持守所栽種的道(雅一21);﹙4﹚神必賜恩給他們(箴三34),引領他們(詩廿五9);﹙5﹚且必扶持他們(詩一四七6),拯救他們(詩七十六9)。

有仁愛的人,必有溫柔的品性(林前十三57):對抵擋真道的人,能用柔和的話勸戒他們,催逼他們悔改,脫離魔鬼的網羅(提後二2526);對偶然被過犯所勝的弟兄,能用柔和的心,把他挽回過來,而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12)。

溫柔是基督徒應有的品性(加五23;弗四2;西三12;提前六11;多三23),它在神面前是極其寶貴的(彼前三4)。

4.       節制

這 是聖靈所結出的果子的九樣形態中的最後一樣形態。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是對他人的愛心的流露,節制是愛自己的表現;愛他人固然重要,愛自己也甚重 要,因為兩者都是愛神的表現。我們所以要愛自己,乃因我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我們不是自己的人,是主耶穌用重價買來的(林前六1920)。因此,愛神的人,必愛自己,凡事節制;不愛神的人,必不愛自己,一味放縱。

「節制」一詞,希臘原文作〝enkrateia〞,意思是「自治」、「自制」、「管制」;欽定版作〝temperance〞(徒廿四25;加五23;彼後一6),意思是「節制」、「自制」、「中庸」;日譯本作「節制」(徒廿四25;彼後一6),或「自制」(提前三211;多二2)。在原文上,這個字是來自「能力」(kratos),加上介詞「在內」(en)。因為節制是在聖靈領導下的意志力,有這種能力才能「約束自己」(self control),得勝身心的惡習。提摩太後書三章3節的「不能自約」一句,在原文上的意思是「沒有能力」(akrates);呂譯本作「不能節制」。因此,被聖靈充滿,滿有聖靈的能力的人,必能節制。

節制是抑制自己的慾望:哥林多前書七章9節的「自己禁止不住」一句,呂譯本作「不能自制」;提摩太前書三章11節的「有節制」一句,呂譯本作「能戒酒」。節制也是抑制自己的情感:創世記四十三章31節的「勉強隱忍」一句,日譯本作「自制」,是抑制愛弟之情的激動(30);哈曼雖然滿心惱怒末底改,卻「暫且忍耐」回家(斯五910),是抑制憤怒的情緒。

「節制」二字,依據辭源的註釋是:「指揮管轄」之意;軍律嚴整者,稱曰「節制之師」可見節制的生活,便是紀律化的生活。主耶穌在凡事上體貼天父的意思,寧願飲盡苦杯,不願體貼自己的軟弱(太十六23,廿六39),是節制的生活表現;保羅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為義的奴僕(林前九27;參考:羅六1720),也是節制的生活表現。

耶穌基督的道是「節制之道」(徒廿四2425),節制是基督徒應當勵行的生活原則: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而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425),豈可沒有節制?固然我們蒙召是要得自由的,但這自由卻是有節制的自由,不是要給我們當做放縱情慾的機會(加五13;林前十23)。

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是聖靈所結出來的果子的九樣形態,也是基督的品德。因此,只有被聖靈充滿,凡事隨從聖靈而行的人,也就是在生命上與基督一致的人,才能有這些品德(約十五5;林前十二1213)。 

保羅說:「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加五25)。但願我們不僅以領受靈浸得生命為滿足,而能更進一步的渴慕被聖靈充滿,靠聖靈行事──竭力多做聖工,戰勝罪的權勢,結出聖靈的果子,將榮耀歸與天父(林前十五58;羅八13;約十五8;太五16)。

得勝;若喪膽退後,必慘敗在魔鬼的權勢之下。此外,亞伯拉罕一家人不想念所離開的家鄉,只羨慕在天上那更美的家鄉,雖然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存著信心而死(來十一1316),也是一個努力進天國的好榜樣。

主耶穌又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九62)。要進天國的人,必須將世界的事丟在背後(約壹二1517),如迦勒以專一的心志跟從主(民十四24); 否則,必不配進神的國。羅得在所多瑪城生活富裕,當天使催逼他逃命的時候,他還是留戀那些財物,遲延不走;若不是天使強拉著他的手逃走,他早已葬身在所多 瑪城的火窟中了。羅得的妻子逃出所多瑪城之後,慾念未死,不信從神藉著天使吩咐她的話,回頭一看,竟變成了鹽柱(創十九151726)。舊約選民在曠野生活的四十年間,面雖朝向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卻棄絕神人摩西,心裏歸向埃及,常常思慕埃及的罪中之樂(徒七39;出十六23;民十一46);結果,神不准他們看見祂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民十四2223)。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立志跟從主,盼望將來進天國的人,必須能吃苦,肯捨棄一切,向前努力奔跑到底(路九5762)。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求學如此,習藝如此,靈修也是如此。我們要明白:保持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狀態,是進天國必須經歷的途徑;進天國固然要努力,保持恆 常被聖靈充滿的狀態也要努力。我們若不積極靈修,必不能恆常被聖靈充滿;若不努力追求恆常被聖靈充滿,必難進天國(太七2123)。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啟廿一2)。

耶路撒冷是舊約時代建造聖殿的地方,所以歷來以聖城聞名於世。歷史上的聖城耶路撒冷,曾經被拆毀而重建,是建造在地上的,屬於物質的;但這段經文所描寫的耶路撒冷卻是新的,是從天那裏降下來的,屬靈的。天使指示約翰說,這聖城新耶路撒冷是新婦,是羔羊的妻子(啟廿一910);保羅說,教會是在上的耶路撒冷,是基督的妻子(加四2526;弗五3132)。 可見這從天而降的耶路撒冷,乃是屬靈的真教會。將來真教會被基督迎娶,是我們一切真信徒的歡喜快樂;因為那時我們的盼望已經實現,我們將與基督永遠同住 了。真教會所以能被基督迎娶,乃因她自己已經預備好了,妝飾整齊了。所謂「妝飾整齊」,即聖潔沒有瑕疵,有聖徒應有的義行(弗五2627;啟十九78);換句話說,就是恆常被聖靈充滿,有完全的品德,在神面前無可責備(帖前三1213)。

這是一幅真教會完成的遠景。如今我們眺望未來的美景,再察不冷不熱的現狀,真是又興奮又痛心!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但願我們今後能竭力追求恆常被聖靈充滿的福分,將我們的心志改換一新,穿上新人──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324),等候基督再臨!

習題

5.       試述被聖靈充滿的定義。

6.       簡述被聖靈充滿的果效。

7.       簡述被聖靈充滿的必需條件。


作者: 謝順道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出版日期: 02/01/196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