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高級班教材第八冊)
但以理書

神是全地的審判者

黎為昇傳道

這是一本最簡單的書,其中的故事連幼稚班的小孩都朗朗上口;但這也是一本最難的書,其中的異象艱澀難懂,常常被我們「速讀」,呼嘯而過,也忘了內中的情節。

但以理,一個家曉戶喻的名字,這個生在國破家亡的時代人物,雖可憐;卻燦爛。

但以理的希伯來文 דָּנִיֵּאלDaniyye'l)的意思是「神是審判者(主)」,因此但以理書的書名就明明白白道出它的主題—神的審判。當選民偏離真道,背棄神與選民所定的約(申28章),神寬容了超過六個世紀,最後不得不使用最嚴厲的手段,將他們擄到外邦,過著被異族政權完全統治的生活,讓這些選民嚐到了神嚴厲審判的滋味。

神的主權不單單僅止於選民,也之於全人類之中。更甚的是,世上任何的國度,無一能逃出祂的審判,所以神不單單是選民的「但以理」,也是全人類的「但以理」。因此這本書不但關乎到選民未來的動向,甚至也預言到將來的國際情勢,神透過但以理揭櫫祂介入世界局勢的真相,就是要選民與外邦人知道,這世界是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敬拜的這位神掌管,即使像歷史赫赫有名的尼布甲尼撒王,最後他也心甘情願承服於祂。

按理說但以理不是先知,他並沒有像以賽亞、耶利米、或以西結等先知有清楚來自神的呼召,也沒有神賦予正式先知職分的記載,在書中他的正式身分反而還是朝廷官員,而且這書的內容也涉及到世界的歷史,因此在希伯來聖經並沒有把但以理書列入先知書,而是歸納在歷史書內。然而但以理卻有先知的恩賜,將神所隱藏的意旨給彰顯出來,因此馬太將他列入先知之行列(太廿四15),所以以後的聖經均把但以理書歸納為先知書,甚至有「舊約啟示錄」的封號。

但以理是第一批被擄到巴比倫朝廷的猶大人,他在少年之時就被擄到那裡。根據以賽亞先知對希西家王的預言來推斷(王下廿18,賽卅九7),他很可能出自於王室,而且或許被擄到巴比倫王宮成為太監。他本身能力超凡也非常聰穎,因此深受尼布甲尼撒王的重用,尤其神將屬靈的智慧賞賜但以理,使王印象深刻。回顧以色列初期史,神使約瑟在埃及王宮擔任宰相,同樣地神在猶大人被擄期間;將但以理擺在巴比倫王宮擔任頗具影響力的位置,這都有神美好的意旨,要在異邦中完成祂曾對選民所給予的承諾。

歷史背景

基本上但以理書所橫跨的時間軸相當長,筆者嘗試將他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份的時間軸是但以理有生之年所經歷的時空背景,其中包括猶大末年、新巴比倫王國時期、波斯瑪代帝國前期。第二部分的時間軸是但以理書已應驗為歷史的預言,其中包括波斯帝國、希臘帝國、與希臘分裂帝國中,統治埃及的多利買王朝與統治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第三部分的時間軸是但以理書尚未應驗的預言。筆者先針對前兩部分的時間軸作個簡單輪廓的概說;至於第三部分筆者將在後頭另外介紹之。

但以理有生之年所經歷的時空背景

但以理書的一開頭第一句話:「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但一1),就開宗明義把本書帶入兩個重要的歷史軸內,一邊是約雅敬所統治搖搖欲墜政權的猶大王朝末年史;另一邊是公元前第七世紀末,正虎視眈眈地染指地中海沿岸諸國,向著中東霸主的新興霸權。

當時的猶大國之所以會搖搖欲墜,乃是因為自西元前722年北朝以色列國亡於亞述後,猶大國夾存於亞述與埃及兩大強權威脅下苟延殘喘,雖然約西亞力圖改革卻也無法改變即將亡國的厄運(王下廿三2627)。約西亞王死後(西元前607年),約哈斯繼承王位,三個月後被尼哥換下,換上親埃及政權的約雅敬,成為埃及的藩屬。

尼布甲尼撒是在西元前605年繼任新巴比倫的王位,在這之前他正揮軍西進,在迦基米施大敗埃及軍,因此新巴比倫成為當代最強盛的國家。他更南下到耶路撒冷,強迫約雅敬與鄰近其他的君王歸順於新巴比倫。同年,他父親駕崩,便迅速回國奪得領導權,也順道帶走一批包括但以理的王室後裔回到宮中。

西元前597年,約雅敬背叛巴比倫投靠埃及,因此尼布甲尼撒再度揮兵南下,正值此時,約雅敬逝世,其子約雅斤繼位,卻隨即遭受巴比倫大軍致命的一擊,埃及並未像預期的給予協助,因此約雅斤與其家室、皇族、臣僕、珍貴寶物等一併被擄到巴比倫去,連同國中的菁英份子一萬多名,以及一千人技術人員例如木匠、鐵匠,國家頓時淘空,國力更加速衰退。尼布甲尼撒師法埃及法老尼哥,立傀儡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並將他改名為西底家。

西底家遊走於親巴比倫與親埃及兩派而躊躇不定,耶利米先知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要背叛巴比倫,但最終西底家仍被說服與埃及結盟,結果在西元前586年慘遭尼布甲尼撒王的圍剿,城被攻破,甚至聖殿也被摧毀,他親眼目睹眾子被殺,之後雙眼也被挖,與眾多的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自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後所建立的國度從此消失。

偉大的巴比倫帝國,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經營之下,國勢如日中天,他在位四十三年,在國際間始終維持唯我獨尊的局勢,難怪但以理解釋他夢中的異象時,就描寫他就是那「金頭」,至今仍是歷史上著名的英王之一。之後他生了七年的病,痊癒之後,便不久人世(西元前562年),繼承他王位的是其子—以未米羅達(EvilMerodach)(王下二十五27)。兩年後(西元前560年),宮廷叛變,以未米羅達王被刺,宮廷內混亂了好一陣子,最後由尼布甲尼撒王的女婿—拿波尼度(Nabonidus)篡位,成為巴比倫迦勒底王朝最後一位國王。

此時的巴比倫帝國已經有分崩離析的危機,因為北方的瑪代帝國勢力大增,西南方又有埃及為首的附庸國在蠢蠢欲動,等待適當的機會脫離。因此拿波尼度王與印歐帝國安珊(Anshan)結盟,企圖牽制瑪代,自己親自坐鎮北亞拉伯的提瑪綠洲,以便控制帝國的南部。拿波尼度王為了安撫巴比倫的臣民,更提防有人陰謀造反,他便指派其長子為巴比倫的副王(西元前550年),也就是伯沙撒王。(Belshazzar)。

同年(西元前550年)國際情勢有了巨大的變化,波斯新君古列二世(Cyrusthe great)展露頭角,竟然以寡擊眾,結束巴比倫芒刺在背的瑪代,更出乎人意料之外,這位波斯新君擊敗其外祖父亞士帖基(Astyages)所統治的瑪代帝國,後來亞士帖基竟然讓位給外孫,古列順理成章成為瑪代波斯兩國之君。對巴比倫來說,昔日牽制瑪代的盟友竟然成了東邊大患,不但向北、向西、向南漸漸蠶食巴比倫周圍的藩屬。

古列之舅暨岳父—大利烏(但五31),史稱阿哈隨魯(Ahasuerus),他被任命為波斯與瑪代的聯軍總帥,一路擊敗巴比倫的軍隊。西元前539年,巴比倫城內亂,反伯沙撒的叛臣大開城門,一夕之間不費吹灰之力就殲滅巴比倫,幾星期後古列以各民族的救贖君之姿態進巴比倫城,群眾夾道歡迎,金頭被銀胸與銀膀臂取代。隨後古列任命大利烏為巴比倫及大河一代的總督或副王,在波斯帝國享有極高的行政實權。

就在古列成為國際的新霸主之後,按著神的命定,有一群散居在異邦的猶大民回到巴勒斯坦地,回到他們過去生長的家鄉,開始進行重建聖殿的工作,這時但以理年事已高,因此在古列統治的初期時其工作似乎也已近尾聲。

但以理書已應驗為歷史的預言

不過,但以理雖然工作結束,但他的預言卻繼續延伸到後來歷史的發展。此時他的預言焦點集中在中東與近東局勢的變化,尤其是集中於與巴勒斯坦相關的多利買王朝與西流基王朝之間所發生的事。

當古列所建立的帝國擴張到埃及,國勢在大利烏二世(拉四24)英明的管理下達到顛峰,甚至延伸到埃及。約兩世紀後,馬其頓王腓利普統一希臘各城邦,在希臘建立霸權。其子亞歷山大是個傳奇性的人物,他年廿歲時承繼其父所遺留下來的基礎,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他的軍隊在特羅亞〈徒十六8今日土耳其西北角〉,打敗一支波斯軍隊,從此展開他的征服之途。首先他先揮軍南下征服地中海沿岸的波斯籓屬,最後併吞波斯,短短十年就建立版圖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當他併吞波斯之後卻不以為滿足,繼續一路向東開拓他帝國的疆界;另一方面也想將波斯的殘餘勢力斬草除根,國境更深入印度河以西的婆羅〈今西巴基斯坦〉。但卻在他返途到巴比倫城時,因縱慾狂飲而得熱病,享年僅三十有三〈BC325〉,作王十二年又八個月。

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大希臘王國,來不及維持就由一分裂成四,分別被亞歷山大的四位將軍瓜分,其中但以理書的預言焦點便集中在統治敘利亞及巴比倫的西流基 Seleucus)與統治埃及與巴勒斯坦的多利買(Ptolemy),也就是預言所稱的北王與南王。南國多利買與北國西流基在巴勒斯坦交戰幾個世紀之久,經過一段激烈的爭鬥之後,原本選民所居住的巴勒斯坦一直屬於埃及多利買王朝的領土,卻在西元前200年因為北王安提阿哥三世擊敗了南國多利買之將軍司各巴(Scopas),改變了百餘年南北兩國所維繫的版圖。

之後但以理書的焦點就集中在北王安提阿哥四世的身上,他原本是被送去羅馬作人質的王子,但後來回國後卻利用討伐國內大臣暗殺他兄長的理由,搶奪原屬於姪兒的王位,以詭計奪取領導權。之後開始大力提倡希臘化政策,企圖以強勢文化來影響轄內不同文化之管轄地,當然猶太人不例外。

安提阿哥四世接受大力推動希臘文化祭司的賄賂,任意更動大祭司的人選。之後他發動與多利買軍隊的戰爭,又用詭計獲勝,使南方埃及淪為附庸國。他又繼續以詭計造成埃及內訌,企圖趁虛而入,結果失利。當安提阿哥四世佔領埃及失利而班師回國時,耶路撒冷竟然有謠傳他戰死於埃及而發生叛變,因此當他返朝經耶路撒冷時就對猶太人大施屠殺,並進入聖殿掠去許多器皿和寶物。之後當他獲知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對他推行希臘化政策不滿的消息,便縱容他的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大肆姦殺擄掠,一場選民的浩劫就此展開。

西元前167年,他下令廢除聖殿一切的禮儀和獻祭、毀滅所有律法書、禁止守安息日和其他節期,廢棄潔淨的飲食條例和禁止替嬰孩行割禮。同年十二月,他在原來聖殿擺放祭壇的地方換了一個宙斯的祭壇、甚至在其上獻豬給宙斯、把豬血塗抹在聖殿的器皿和幔子上、設立了宙斯的神像、並把聖殿改名為宙斯廟。還在各地設立了異教的祭壇,命令猶太人向偶像獻祭。後來馬加比家族因堅決不肯向宙斯獻祭,便發動祭司與百姓反抗北方軍,進而形成全國性的反安提阿哥四世的革命,也使大規模迫害的行動有了制衡的力量,史稱馬加比革命。

因為他在位期間,讓猶大人吃盡許多的苦頭,也極力破壞長久以來他們所維持的信仰規模。在他所見的異象中,除了七十個七的異象沒有特別提及之外,其餘三個異象都以這「小角」為異象非常重要之焦點。也透過這位所預言的反派主角,遙遙跳躍到但以理第三部分的預言,也就是目前尚未應驗的時間軸,將會有類似情節,不同的演員,將在未來的時刻一一登場。

也因為但以理書將主前第三世紀與第二世記的預言,連許多細節都一一點出,造成許多人會認為這書是在西元前二世紀被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借用但以理之名所著作,企圖獲得給予更多的權威性。但我們深信就神的角度來說,時間是不具意義,神將未來的一部份結果揭露出來,無非是要人信服祂的主宰性。更幫助我們面對未來的日子,能信服神主宰世界的主權。

但以理書的結構與內容概要

但以理書基本上結構非常清楚,時間的次序也很清楚。若我們以內容來看但以理書的結構,應該可以分成兩大部分:

一.  六件歷史史實的紀錄(第一章至第六章)

第一至六章記載六件事蹟,主角但以理以第三人稱出現;在本書前半部(第一~六章)的事蹟中,凸顯出即使是再強大的帝國,也無法逃脫出祂的主權範圍之外。給當代那些失去國家機器保護的選民,注入一針強心劑。處在狼群環伺的選民,神是他們最好的保障。在但以理一生豐富的經歷中,彰顯出耶和華的能力與慈愛是超越時間空間,因為他就是在皇宮—一個充滿獸心殘酷的環境中,成為『大蒙眷愛的人』(但十19)。因此但以理將他的事蹟記錄下來,為要造就那些身處異邦的選民:在環境許可之下,盡力改善生活;在良心許可之下,盡力與當權者合作;在面對危險的狀況下,仍然堅守律法、培養固定的崇拜習慣、以本族的宗教傳統為榮;注意族人所得到的異象與啟示;甚至坦蕩蕩地謹守本分,對榮辱不冀不求。

二.  四個預言啟示的紀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關於本書的第二部份(但七~十二章)是但以理所見的異象,以第一人稱方式描寫。其內容是記載關於四個異象的事:四獸(第七章)、兩獸(第八章)、七十個七(第九章)、以及列王爭戰(第十~十二章)。當中所記錄的異象不但不易了解,而且聖經學者的見解有許多分歧之處,以致於令許多讀經者卻步。然而其內容綜合來說:它不單單預言彌賽亞與大衛後裔之應許的實現,更將視野瞻望這世界「末後的日子」;那是一幅美麗的遠景,雖然選民免不了必須要經歷黎明前的黑暗,而且更要經歷最後且最大的審判,但這也為人類的未來劃下一個永遠的句號—永生或永刑。

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之時期

第一章描述猶大王約雅敬第三年,尼布甲尼撒攻打猶大國,帶走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到巴比倫接受訓練,然後在宮中供職。在這群青年中,但以理和其三友堅持在巴比倫受訓期間,拒用王膳,免得被玷污,或是祭偶像之物、或是不潔淨之物。雖然他們祇吃蔬菜飲清水,身體卻比其他青年健壯,又獲得神賜他們有勝人一籌的智慧聰明。讓這些青年雖身在異邦之中,卻仍出淤泥而不染。

第二章是記載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個奇怪的夢,他覺得其中一定有什麼含意,但偏偏他又記不起來。巴比倫國中無一個術士能說出他做什麼夢,更無法解夢,於是他下令滅絕國中所有的智慧人。此時但以理與其三友同心協力的禱告,因祈禱蒙神垂聽,不但讓但以理知道其夢的內容,更讓他能正確地解釋出來,化解了一場大屠殺。

但以理向王指出他夢見了一座大像,大像的四個部份分別以不同材質鑄成,代表世界將分別由四個帝國接續掌權,後來被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把給砸碎了,開始了神永遠的國度。這無非是向世人勾畫出未來世界政權趨勢的藍圖,彰顯神是人類歷史的主導者,也宣告人的國度是短暫,神的國才是最終的歷史結局。但以理的講解使王佩服得五體投地,不但將啟示奧秘的真神在巴比倫王朝中顯耀出來,並且王也擢升了但以理和其三友在國中的地位。

第三章描述尼布甲尼撒鑄造了一座金像,下令全國的人向金像下拜,違者格殺勿論。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在面臨不願跪拜金像就要遭受喪命的情境之下,仍然不為所動,視死如歸地堅守原有的信仰原則。那些本已嫉妒他們的巴比倫官員,趁機向王告密,王惜才如玉,再給他們一次跪拜的機會,但他們仍以「即便如此」、甚至是「即或不然」的信心回絕,因此王大發雷霆,下令將他們三人拋去烈火窯裏。

然而,他們不但沒有燒傷,而且有一位面貌像神子的陪伴他們在火中走來走去。王萬分震驚,立刻放他們出來,且稱頌他們所信奉的神,又提升他們擔任巴比倫政府更高的職位。他們三個以忠信以對待神,神也按祂的信實保護他們。

第四章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回憶錄,他向全國頒發諭令尊主為大。他回憶曾在夢中看見一棵高大而華美的樹,有一位守望的聖者宣告砍伐這顆樹,因此這樹的葉、果散落,在樹下的走獸四散,但這樹墩,也就是剩餘的殘幹被圈住,於是王請求但以理為其解釋此夢的意思。但以理指出這大樹代表尼布甲尼撒王,因為王驕妄剛愎,必被降卑如野獸一般,當他謙卑願意臣服在神的主權下時,就會復得王權。

後來但以理的預言完全應驗,尼布甲尼撒王因為讚嘆自己所建的巴比倫城時而被神刑罰,瘋癲了七年。他為自己的無知懺悔,神復原他的王權,他便宣告天下,將一切榮耀歸給神,再次應證神掌管世界,連最強盛的巴比倫也不例外。

但以理在巴比倫王宮渾沌時期

當尼布甲尼撒王狼狂病痊癒之後,不久他就離開人世(562 BC),之前談及朝廷大亂,最後由拿波尼度(Nabonidus)奪得王位成為巴比倫迦勒底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其長子為巴比倫的副王(BC550年),也就是第五章的主角—伯沙撒王。(Belshazzar)。

此時我們將時空暫時跳到第七章伯沙撒王登基年的某一天,但以理做了一個不尋常的夢,這是有關選民未來的夢,這也顯露出他將自己隱藏於權力風暴之外,卻整天惦記著選民的未來。原本紛亂的巴比倫朝廷,似乎給選民有掙脫這隻猛獅的跡象,沒想到拿波尼度掌握了大局,使混亂的局面穩定下來,又順利地將其子伯沙撒安置在京城中,這也難怪但以理十分掛念選民的未來。

但以理看見四頭巨獸分別從海中上來,其中第四隻無名獸頭上長出十角,後又長出一個小角將其中之三角打落。四獸象徵四個獨霸世界的帝國,小角象徵一個要折磨選民的君王,並要交在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但以理又看見神坐在天上的寶座施行審判,毀滅第四獸和那小角,又把永遠的國度賜給那位「像人子」的。本章擴充了第二章的記述,指出第四獸有「十角」和「小角」的階段,以及「小角」會迫害選民,但受迫害的選民最終會與「像人子」的那位一同得國。

第八章是描述過了三年,但以理又見了一個異象。他看見一隻威風十足的公綿羊,牠向西、南、北方衝去,卻被長有一大角的公山羊觸倒。公山羊的大角卻在最強盛之時忽然折斷,長出四隻角來,而在四角之一又長出一小角,這小角褻瀆神又迫害聖民。天使告訴但以理這異象的含義:公綿羊指瑪代波斯,公山羊是指希臘帝國,大角是指亞力山大,四角乃指他四個將軍,小角則是北王西流基王朝之安提阿哥四世,他將會迫害猶太人二千三百個日子。

第五章記載在巴比倫擔任副王的伯沙撒作王第十一年,有一日大擺筵席款待群臣,他可能飲酒太多,竟然將先王尼布甲尼撒放在神廟庫房中的耶路撒冷聖殿的器皿,拿出來擺設宴客,而引起神的憤怒。忽然,在王宮的粉牆上出現一隻神秘的指頭在其上寫出奇異的字,伯沙撒王和一千名的官員十分驚慌,召了國中所有的術士來解字,術士卻無法解釋。最後,太后向王推薦但以理來。但以理直斥王的不是,並指出牆上的字宣告巴比倫帝國即將宣告結束,神的審判已經速速地到來,巴比倫將會被瑪代波斯取代。

但以理在波斯瑪代之時期

第九章是描述但以理自己在大利烏第一年,也就是改朝換代的那年所見的異象。當時,但以理因為讀了耶利米書,知道神對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是七十年,便向神認罪和祈禱,求神因慈愛憐憫能應許祂藉耶利米所宣講的預言,於七十年屆滿時帶領猶太人重歸故土和復興以色列國。之後天使加百列把七十年的真義告訴但以理,原來七十年是七十個七,七十個七分為三個階段(關於七十個七的解釋與各派解釋的比較,請參見拙著,聖靈月刊297298期):

一.  七個七的預備期: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

二.  六十二個七的醞釀期:從耶路撒冷城重新建造到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

三.  最後一七的關鍵期:其中必有聖城和聖所必被滅沒與荒涼的事、會有爭戰的事發生。

在這期間會有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與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之事,而且那行毀壞可憎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結局。

第六章記述年老的但以理因為表現優異,深得大利烏王的重用,反遭同事嫉妒而設法陷害他。他們慫恿大利烏王頒發臨時禁令,不准人在三十日向神明或其他人祈求,祇准向王祈求。但以理為了信仰的原則,仍按猶太人慣例一日祈禱三次,觸犯信仰法令而被扔入獅子坑,卻蒙神奇妙的拯救,差派使者封住獅子的口,使但以理在餓獅群中安然無恙。最後控告他的人反被獅子咬死,大利烏也因此下令國民敬崇但以理的神。他年輕時為主忠心,到老也仍舊持守那顆對主不變的忠心,這是後代讀者所學習的榜樣。

第十至十二章記述但以理書的最後一個異象。他在古列王第三年禁食祈禱二十一日,求神讓他明白將來的事。當他一開始祈禱,神便打發一位天使向他傳遞信息,但這位天使被波斯的魔君阻攔,延遲了二十一日。傳信息的天使很詳盡地把亞歷山大死後南北兩國的恩怨和衝突告訴但以理,又把焦點集中於安提阿哥四世的興起,和他殘酷迫害聖民的經過,以及他悲慘的結局。雖然有些猶太人因為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而放棄了信仰,但仍然有一群猶太人對神至死忠貞不渝,甚至為信仰殉難,並且鼓勵和教導同胞要對神至死忠心。

之後天使又將焦點轉移到末後的小角,最大的敵基督身上。他是極力地抬高自己,並敵對神,後來南方王、北方王合力攻擊他,他卻能攻擊列國,將許多人殺滅淨盡,然而至終他的結局必淪落到無人幫助之境。就在最後但以理書導入永生的觀念,這些真正認識神的人,雖然殉道卻會復活承受永生;而不忠於神的惡人卻永遠蒙羞和被憎惡,而且天使應許但以理末後將會復活,並且獲得神為他所預備的永遠的福份。

關於但以理書尚未實現的預言

最後我們將之前但以理書所預言的第三部分的時間軸,也就是但以理書尚未應驗的預言作個整理。首先關於尼布甲尼撒所做的金像的解釋:金頭(巴比倫)→銀胸臂(波斯、瑪代)→銅肚(希臘)→鐵腿(羅馬)→半鐵半泥腳(基督降臨前的世界列國,一再分裂,合不起來)→石頭砸腳(神在末日前興起的屬靈王國)→大山(永恆神的國)。其中但以理書尚未實現的部分就是半鐵半泥的時代,與石頭正從山而出的時代,前者是以國際情勢的角度來看,後者是以真教會發展情勢的角度來看,直到基督的再臨。

再從第七章但以理所見的四獸來看:有鷹翅的獅(巴比倫)→跨坐啣骨吃肉的熊(波斯瑪代)→四鳥翅的豹(希臘)→與形狀可怕、慘無人道的無名獸(羅馬為代表)→十角(以羅馬為基礎所分裂的國家)→小角(最後敵基督者)→寶座設立、人子降臨(基督再臨)。這章異象基本上與第二章互相呼應,但增加了末後敵基督者的出現與聖民暫被逼迫的情境,這也是目前尚未實現的部分。

十一章但以理除了詳細交代南北王消長的情形與安提阿哥四世的行徑之外,自十一章36節之後又把末後敵基督的細節交代地更清楚,包括:他自高自大的表現、以及末後大戰爭的預告、選民將遇到空前的大艱難等。這些部分更把前面基督再臨之前的情勢,作更詳細的交代,也交代這位敵基督者與將來其他各民族之互動關係。

但以理書的特色

基本上但以理書是一卷雙語書,從一1到二4上半節是以希伯來文書寫;二4下到第七章末改用當時世界最通用的亞蘭文書寫,自第八章之後又改回以希伯來文書寫,為什麼作者會這樣安排呢?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作者所設定的讀者群有所不同,但以理除了把本書的信息告知分散在列國的選民之外,對於部分關乎全人類的訊息,他也用亞蘭文藉由本書向世人告知,因為這些內容與世人息息相關。

特殊交叉平衡排列的描述方式

關於亞蘭文書寫的這六章,但以理刻意將它們交叉平衡的排列,例如:第二章與第七章論及的四個國家;第三和第六章都描述對神忠心的人在苦難中(火窯和獅子坑)獲得奇妙的拯救;第四章和第五章都記載王因驕傲而被神刑罰(但尼布甲尼撒有機會重得王權,而伯沙撒卻沒有)。

 

第四章

神之於外邦君王

第五章

第三章

神介入強權壓迫中拯救忠心的選民

第六章

第二章

神主宰世界四個當代稱霸的強權

第七章

 

第四章和第五章乃是這幾章的中心,主要要讓世人知道世界的主權在乎誰,進而要求所有的人包括外邦的君王都要尊重祂的主權,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而褻瀆神、攻擊神。因此第四章尼布甲尼撒學會謙卑於神主權之下,他復得王位;伯沙撒王自高自大,他的國家崩潰。

第三章和第六章呈現神的選民夾在強權與外邦君王中,這是一幅羊在狼群中的寫照,前面是一個三人的小群;後者是孤伶伶的一人,神介入王執行死刑的主權,一方面就是神要選民不用害怕自己的處境單薄,二方面也要昭告天下,即使是一個勢力單薄的人或族群,生命權不是在君王手裡,而是在神的手中。

第二章和第七章呈現神主宰整個世界的局勢,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而且至終都是神的國度打破世界的國度,由神直接統治的王國永遠長存。但第七章增加了一部份訊息,那就是永存的王國出現之前,必有邪惡抵擋神的力量暫時猖獗,神的選民也會暫時受到相當的影響,但承續前五章的信息,一切主權在於神,神的選民不要因而懼怕。像這樣的排列,不但有次序,更有加大張力與加深程度的趨向。信心的建置也是如此,神不可能一下子將過重的擔子加給祂所愛的人,神允許逼迫的壓力漸強,卻也以更多的恩典庇護專心靠祂的人。

循序漸進的描述方式

聖經的漸進性是神啟示人的一大特色,能夠漸進地表達之前的先決條件就是主題要連貫一致,但以理本著神啟示的原則,也將祂的計畫,循序漸進地啟示但以理。

例如第二章大像的異象是透過尼布甲尼撒王將神主宰世界的架構輪廓展開,用金、銀、銅、鐵、半泥半鐵呈現出各時代領導世界的政權能影響世局的能力漸漸式微,但最終由神的國劃下句點。

 

尼布甲尼撒第二章大像的異象

A.人的政權

B.神的國度

金→銀→銅→鐵→半泥半鐵

大石頭與大山

 

到了第七章的異象是由但以理接續第二章作更多的補充,因為對上述A.B兩部分作更細部的補充。對A人的政權的部分補充其特徵,雖然影響力漸漸式微卻愈來愈兇暴,二方面人的政權最終會強行介入聖民的信仰圈,企圖改變初衷;對B神的國度的部分也描寫地更清楚,神最終也會終結人的政權,建立一個完全的屬靈國度。

 

但以理第七章四獸的異象

A.1人的政權

A2人的政權與選民

B.神的國度

有鷹翅的獅→跨坐啣骨吃肉的熊→四鳥翅的豹→與形狀可怕、慘無人道的無名獸→十角

小角壓迫聖民

寶座設立、人子降臨

到了第八章則鎖定即將接踵而來的銀政權、銅政權,也就是熊與豹的時代,即將發生一段將來類似A2部分的前奏曲,使小角的角色在人類歷史重複應驗。

 

但以理第七章四獸的異象

A.1人的政權

A2人的政權與選民

B.神的國度

a有鷹翅的獅→b跨坐啣骨吃肉的熊→c四鳥翅的豹→d與形狀可怕、慘無人道的無名獸→e十角

小角壓迫聖民

寶座設立、人子降臨

但以理第八章公綿羊、公山羊的異象

A.1人的政權

A2人的政權與選民

B.神的國度

b公綿羊→c公山羊(大角→四角小角逼迫當代猶太人)

 

末後的小角

 

 

十一章與十二章的異象再把上表所述A.1.b公綿羊指明為波斯,將A.1.c公山羊中大角的部分描述更詳細,然後再放大詳細描述四角中其中與猶太人有關的兩角—南北王之間的消長,並把A.1.c的小角放大,然後在跳躍到末後的小角並放大之。

關於A2人的政權與選民關係的部分,也就是選民相關的末後小角(敵基督者)的事蹟再放大,把他發跡與自立為神的過程、南方北方王與列強交戰的情形交代清楚。至於B的部分關乎神的國度也是如此,補充第七章對「人子」「永遠的國度」的紀錄,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說,末後有在名冊上的義人,必得永生、歸義,好像星的光芒一樣永恆存在;惡人將永遠被刑罰、審判定罪。

 

但以理書第八章公綿羊、公山羊的異象

A.1人的政權

A2人的政權與選民

B.神的國度

b公綿羊→c公山羊(大角→四角

小角逼迫當代猶太人)

 

 

末後的小角

 

但以理書第十一章、十二章南北王的預言

b.波斯→c.希臘(亞歷山大→四國中的南北國→北方卑鄙的安提阿哥四世)

末後敵基督者自高為神、與列國交戰、聖民有大艱難。

有永生的應許、智慧人有永恆的光,可享受的福份。

首尾相應的描述方式

但以理書呈現一種首尾相應,也就是起頭與末後有相當程度的關連性。例如:但以理書前半部記述他如何為王解釋異象和夢;但在後半部卻需要天使為他解釋所見的異象或向他傳遞啟示。前半部份人眼中出類拔萃充滿智慧的但以理,卻在後半部呈現出有所不知、有相當的限制、軟弱到需要天使的幫助與啟示等,凸顯出悟性聰明智慧的來由,以及神旨意的奧秘與祂行事的智慧。

第一至六章是強調但以理和三個友人如何面對信仰的挑戰和掙扎,他們勇於面對危機依然忠於神而得勝惡勢力。這部分已發生過的歷史是要呼應第七至十二章處於異邦強權,甚至惡勢力猖狂的窘境時,整個選民都要在危機中抉擇不惜性命順從神。前半部恩典的歷史對於後半部未知或正值患難的選民將會是莫大鼓勵。

另外例如:第二章第4節亞蘭文的第一句話「願王萬歲」;亞蘭文末了第七章27節卻是「祂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侍奉祂、順從祂」,這對只識得亞蘭文的當代人有著前後強烈的轉換。第一章本書引言末了指出但以理和三友被神賜智慧聰明,在異邦高昇;而第十二章末了記述神要但以理等候,末了必享受神為他準備永恆的福份,這對讀希伯來文的讀者也有前後呼應的轉換:地位高昇固然好,但永恆的福份更重要。

但以理書是啟示文學?

在兩約之間,影響以色列民信仰與道德的先知失去蹤影,此時流行以另一種形式的文字出現,這些信息始終認為世界末日已近,提醒族人應儆醒準備。所以他們自稱獲得某種的啟示,是出於上古時期某一名人的啟示,例如:以諾、亞伯拉罕、摩西等,以提高其權威性。因為他們啟示主要是描述神對末世奧秘的計劃、所用的象徵與詞彙與但以理書十分相似,故不少學者則認定但以理書是第二世紀借用但以理之名所寫書,是啟示文學中的代表。

當然這些啟示性的描述有它們一定的價值,因為基本上它們大多的根源均來自舊約先知書,先知們有二個一致的思想脈絡,那就是神的國將臨到,世界將被扭轉,起初的伊甸樂園終將恢復。第二就是在來世來臨之前即將有審判,審判後世上的惡人甚至世界盡被消滅(賽廿四113),神坐在至高的審判台(賽六13),天使們執行神所下達的命令(結一,八),審判前善惡兩股勢力會大衝突(結卅八、卅九、亞十二~十四),但神是最後的得勝者與終結。所以站在這些思路的立場,啟示文學維持舊約先知書一貫的思想,當然但以理書也符合這些原則,說但以理書是啟示文學似乎合理。

但啟示文學有一觀念隨著兩約時期背景所衍生而來的觀念:天是天,地是地,彼此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他們認為今生已經被罪惡勢力控制,因此神放手不管,任憑罪惡發展到極致。神的國並非由地上的任何國度改變過來,而是突然從天而降,介入世界,因此他們對世界的價值、文化與發展是悲觀的看法,要族人以消極的態度敵對政府。

但當耶穌解開這末世的謎底時,雖然世界愈終了惡勢力會愈大,但神卻在世界揀選祂的子民,「神的帳幕在人間」,藉由教會與撒但交戰,這不是「天是天、地是地」;而是「天與地結合」,屬血氣的人卻能向罪惡宣戰,脫離罪惡的轄制,這種價值更勝過世界的政治力、政權的轄制。正如但以理在人的角色來說,他毋須帶領族人革命,而是專心盡心扮演好他社會的角色,盡力協助外邦王治理國家;但在信仰上、道德上,他絕不妥協,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啟示文學仍架構在恢復政治權主導的國度,因此當大環境一直沒有改變時,轉而寄情於更美的來世。這不是聖經主要架構下的思想。

但以理書所綻放的永恆價值早將這些人間作品遠遠拋開在後,他在七十個七的預言中早就闡明清楚,神的國、神的殿、神的城的永恆價值是「止住罪過、除盡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義、封住異象與預言、並膏至聖者」(九24)。神的國是戰勝世界的轄制之後,才有永恆的福份接踵而來,而不是因為勝不過環境惡劣(因不能實踐政治的理想),而寄情於先知書末世榮景。但以理書無論對神的創造、掌權、歷史等基本觀念,看法正確,也沒有善惡兩元的潛在觀念;而是無論在天、在地都由神在主宰著,而且神的國一直按著神所命定的救贖計畫進展著。

況且啟示文學是借用啟示來表達已發生的歷史,是針對當代處境的書,尤其是在受政權的壓迫、有相同受苦情境的群眾、有潛在的寫作動機—鼓勵信徒堅忍下去、並運用隱晦含糊的象徵以避過政府的耳目,這只適合當代的讀者閱讀。但是但以理書是一本預言書,是在平安的環境下、在即將安然離世前的回憶錄,它的預言有多重應驗的特質,例如第七章、第八章所言的「小角」,在第二世紀是指安提阿哥四世,但它並不就終止而是序幕,最重要是引出十一章末世最大、最厲害、最後的「小角」。因此這已經超越兩約時期的應驗,更對我們當代的讀者有切身的提醒。

最後,同樣是激勵、安慰與鼓勵,啟示文學的作者是站在仍是受害者的角度鼓勵同胞;但以理書是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勉勵未來的跟進者。啟示文學是找尋符合情境的怪異荒誕的傳說、故事來激勵兩約時期的同胞;但以理書以見證真實的經歷來鼓舞任何時空、任何民族的選民。啟示文學是用上古偉人的「預言」來紀錄歷史,以歷史來創造「預言」;但以理書是先有預言在先,然後再透過自己的經歷印證預言,並激勵選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以創造能造就後進者效法跟進的歷史。

參考書目

1.        楊約翰    但以理書、初版。台中:棕樹出版社,1994

2.        蔡聖民    但以理書之研究。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神學院

3.        華勒斯    萬王之王但以理書信息、第二版。台北:校園出版社,1985       

4.        吳理恩    但以理書研經導讀、第二版。香港:天道書樓,1992

5.        羅素爾    但以理書注釋、初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9

6.        鄺炳釗    但以理書、第二版。香港:天道書樓,1992

7.        張永信    但以理書注釋、初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94

8.        蕭拿單    但以理書微探、初版。中壢:自印,1996

9.        何慕義    但以理書預言的亮光、再版。香港:中華神學院出版社,1975

10.     翟輔民    但以理書釋義、初版。香港:宣道書局,1954

11.     林大煜          進入聖經的世界、初版。台中:棕樹出版社,1997

12.     詹遜        舊約精覽、第二版。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

13.     狄拉德等           21世紀舊約導論、初版。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9

14.     卜魯斯    以色列與列國史、初版。香港:種籽出版社,1983

15.     吳理恩    以色列史綜覽、壹版拾刷。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7

16.     威爾杜蘭           埃及與近東、初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

17.     余也魯總編       啟導本聖經、再版。香港:海天書樓,1990

18.     L.F.Hartman & A.A.Di Lella            THE BOOK OF DANIEL. New York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78.

19.     Joyce G. Baldwin         Daniel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Canada Inter Varsity Press 1978.

20.     David and Pat Alexander       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 the 2rd edition      UK Lion Publishing1983.

 

 


作者: 黎為昇傳道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