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


※每次邀他一起參加活動,他都有理由推辭。 (無奈的新國)

※他們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一起作聖工,一起玩,我覺得似乎打不進這個小團體。 (外地來的巧蔓)

※看他們都沒個教員的樣子,我實在看不慣。 (老教員的心聲)

※班上的教員們對學員的教導方式各有意見,很容易讓學員有雙重標準。(憂心的班負責)

※新新人類的想法和作法,我總覺得有失敬虔。 (媽媽教員)

**************************


宗教教育週的籌備會剛結束,大夥仍熱烈地討論著,子彥靜靜地收拾東西,不理會週遭的喧嘩。青教組組負責萱姐注意到子彥的沉默:「子彥,怎麼臉上寫滿了心事,是不是剛才分配到的工作有困難?」

「還好啦!反正現在放暑假,有時間可以慢慢做。」

「邀請卡的製作與寄發,工作量滿大的,可以找些同工一起動手,會比較快呀!」

「萱姐,其實我是不知道可以找誰幫忙?又有誰願意幫忙?所以想乾脆自己動手做,還省事些。」

「可以找和你同工的幼年班教員呀!我想,他們一定很樂意幫忙的!」萱姐熱心地出主意,看子彥不置可否,萱姐又問:「是不是和同工之間的相處,有什麼困擾?」

遲疑了一會,子彥說出心中的感受:「我一直覺得和班上的教員間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他們似乎很有話聊,對於他們的話題我始終插不上話,唉!就算我想打進這個小團體,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有的教員在上課時間,也和學員嘻嘻哈哈的,實在不像一個教員;也有教員課程沒有充份的準備,讓人覺得不夠負責任……;所以我想,只要盡好自己當教員的職責就夠了,反正彼此差異太大了,怎麼合得來呢?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以你就認為一個人做事省得麻煩囉!」

子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萱姐接著說:「每個教員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不同,個性也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面對事情有不同的想法與作法;但因為大家對於教員這份聖工有心,才能有同工的機會,既然能同工,同心就非常重要了。

剛開始,每個人的作風不同,在教學上,對學員的帶領上看法不一,『學員』便是彼此間最好的共同話題,每次聚會後的討論會,便是最好的溝通時機,善用會後討論的時間,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我一向覺得會後討論是可有可無的形式!」

「每次聚會後,可以先請每堂課的主領教員談談教學狀況,其他的教員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彼此分享,有助於教學技巧的進步;下週上課的教員也可以先將準備上有困難的部份提出來, 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更利於學員的學習。

另外,可以藉此聚集,談談學員們的狀況,因為除了平時的電話訪問,家庭訪問外,學員來到教會的時間,是我們和他們相處的重要時刻,上課時多觀察學員的反應;下課時間,則把握時機與孩子聊聊,這樣比較能掌握學員的狀況。而會後的檢討會,大家就可以談談孩子們的情況了,如此一來,同工間怎麼會沒有話題呢?」

「萱姐,我覺得你們中級班教員間處得滿好的!」

「以我在中級班的經驗,我們幾位教員剛開始同工時,也是不熟悉的,但藉著每次會後的檢討,漸漸培養出默契來,所以在工作上能彼此幫補,對於學員的教導更有一致性,更可貴的是,我們還培養出感情來喔!

每次會後討論完,我們都會聊聊彼此的近況,互相關心,彼此代禱;也為學員代禱,這種同心的感覺,真的很好,對學員,或是對我們自己,都能有造就。」

萱姐看著一臉羨慕的子彥,微笑著說:「這改變並非一夕之間,但它真的發生了。」

子彥被這廣告詞逗笑了。

萱姐接著說:「我常覺得,同工是神所賜一起奔跑天路的好夥伴,藉著同工的機會,可以更深入地彼此認識,在神的家裡,我們互為肢體,當然就要各司其職,發揮所長才是。開口請人來幫忙,不要覺得是麻煩別人,聖經上有句話:『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三23)。

我們既是為主而做,也要讓其他人有機會參與聖工呀!以你這次宗教教育週所分配到的邀請卡製作與寄發來說,你當然可以一個人慢慢做,但是如果有讀美工的芷涵來幫忙設計,電腦高手明淵來排版,大家分工合作,不是很好嗎?」

子彥似有所悟:「聽了萱姐這番話,我終於明白這陣子在聖工上的無力感,原來是來自於我與同工之間沒有真的同心同工,才會有種孤獨的感覺。」

「聰明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子彥點點頭。

兩個星期後的安息日聚會後,萱姐看見子彥、巧雯、芷涵、明淵還有光耀, 正忙著寄發邀請卡的工作,子彥抬起頭看到萱姐,兩人露出會心的一笑。





(原[宗教教育]144期,1998年2月號)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2/01/1998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