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2期1998年9月)
你來我往:[宗教教育]孩子結交有暴力傾向的朋友,怎麼辦?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謝逸芬整理

姜媽媽問:

我家老大自從上國中之後,性情不再像小學時那般溫和,經過一陣子的了解,他的好朋友好像有暴力傾向,經常打架,以武力來解決問題。當我要求孩子和他保持距離時,他卻對我說:「沒辦法,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請問,我們家長該如何做呢?




哈利路亞姜媽媽收信平安:

最近社會上數起青少年集體凌虐、行兇事件,每每看了令人膽顫心驚,十多歲的青少年犯下慘無人道的惡行,竟無絲毫悔意,不禁讓人感歎,是怎樣的教育教出這樣的孩子?而究其原因,結交品行不良的朋友,導致互相影響,是一主因。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交友,實在是一個令父母親擔心的問題。剛上國中的孩子,離開了熟悉的小學環境,正待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因此朋友對他們而言,是重於一切的。

而年輕人交朋友往往是靠直覺和環境,在他們眼裡較沒有是非的排斥性,只要「有緣」認識,就可能頻頻交往;至於對方的來歷、身世、行為,不會考慮太多,只要能玩得來,談得來,就已經奠定了友誼的基礎。選對了朋友,不論學業上、品德上都能互相砥礪,所謂青少年的狂飆期風暴就會小一些,要是不小心找錯了夥伴,就麻煩了!

若孩子與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耳濡目染之下,他很可能學會各種不正當的行為,此時父母若直接責備孩子,例如:「你怎麼這麼笨呀!」、「只有壞孩子才會去和這種人做朋友!」這類的話只會讓孩子離你更遠,因此要謹慎處理。當發現孩子和有暴力傾向的朋友交往時,不妨採取下列措施:

一、蒐集有關「這位朋友」的資料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可以經由導師或孩子其他的朋友來瞭解他的家庭環境、為人品德、在校行為等等,如果能掌握「這位朋友」確實的不良記錄,比較容易說服孩子和他保持距離。

二、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和他成為好朋友

先讓孩子說說這個好朋友的優點,使他覺得父母親不是與他對立的,聽聽孩子和他做朋友的理由,為什麼這麼多的同學,他卻和這個有暴力傾向的人成為好朋友?是欣賞他的講義氣?是因為怕被別人欺負,所以要有個靠山?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三、告訴孩子反對他們交朋友的理由

讓孩子瞭解,你不是要干涉他交朋友的自由,而是關心他、怕他受傷害、行為受到影響。表達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詞,如用:「我覺得……」、「我認為……」這樣的開頭詞句,不僅能表達父母的看法,也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壞親子間的和諧,這種尊重孩子的溝通方式,較能使孩子認同父母的看法。

要讓孩子與他原有的好朋友保持距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親要有耐心去引導孩子,學習判斷什麼樣的朋友值得交往,對於怎麼樣的人必須保持距離。如果父母親或是孩子有一方無法心平氣和地來談交友的問題,建議您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將所要傳達的想法,藉由文字來表達,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喔!

四、和學校導師保持連繫

請老師多多注意孩子在學校的動向,隨時和家長聯絡,因為要培養孩子有健全的品性,必須隨時糾正孩子不當的行為;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只是一個面,要對孩子有多一些瞭解,需要老師的配合。

五、嘗試和孩子的朋友做朋友

可以常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中來,當父母親和孩子的朋友越熟悉,既能清楚他對孩子是個益友或是損友,也越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國中的孩子,正是漸漸脫離童稚、走向獨立的學習階段,他開始有自己的意見,性情也許不再如小時那般溫順,但是家長只要能少一些責備,多一些耐心和多用些時間和他們相處,才能知道他在想些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想做什麼?

不希望孩子的行為有暴力傾向,除了注意孩子交友的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親的行為要能給孩子正面的示範。此外,平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件,可以拿來和孩子討論,以別人的例子,適時地給予孩子機會教育,讓孩子能辨是非,引導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此一來,也就比較不易受到他人的影響。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親愛的姜媽媽,您就要多多費心囉,祝您平安!



(原[宗教教育]151期,1998年9月號)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謝逸芬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