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2期2000年5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一步一腳印──談社會關懷的實踐與展望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潘誠人

一、志工運動的現況與緣起

偶然去參加一場災後心理重建演講會,主辦的是父母成長協會;演講者是著名大學的心理研究所主任;會前合唱團的演唱,水準頗高;參與工作的有醫生、美容院師傅、校長、老師、退休公務員、家庭主婦、牧師、鋼琴店老板。

場地佈置優雅,中間休息時間有茶點、水果招待,接待人員親切有禮,滿溫馨的;我心想:下次有機會時,我會再來。

這些工作人員,有些我見過面,有些聽過他們的名字與作為,雖然龍蛇雜處,身分、工作不同,卻有一點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志願工作者;主動地,興致勃勃地、熱情地,投入他們主要工作場所以外的另一工作場所,無怨無悔。

1995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有一百萬以上的志工(volunteer),紛紛投入災區,協助救援,做重建的工作。英國學者紀甸斯(A.Giddens),將1995年定為「志工元年」。紀氏在其所著《第三條路》中,提到志願性工作的發展,在世紀末之際,志工運動正形成一股不斷擴展的趨勢。

而這股趨勢,在台灣的引爆是1999年的九二一震災所激發出來的。台灣民眾的善良與能力,在一波波國際志工援救人員的激發下,形成了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扶助災民在苦難中,迅速站起來,重建了美麗家園。

的確,這是志工的年代,誠如日本志工組織的領袖草地賢一所說的:「只贈送物資或金錢,不算支援活動;親身理解災區現狀,從援助的手、最薄弱的地方著力,以受災人的手自立重建,志工在那裏伸出援手。」

「志工運動」的蓬勃發展所顯示的是「人道關懷」的實踐。從「慈善到正義」的體現;人們不再滿足於宗教思想,道德理論、公民社會的認知、討論、爭辯;也跳脫開了官僚體制的僵化及行政的不足;光說不練之紙上談兵;「志工」這個名字,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之性格,所代表的是服務的心、熱情的手,是「施比受更有福」的實體,而非影子;是積極投入的行動,是「不說也會做」,默默付出,以生命的執著展現的一種新世紀運動。

它是經由個體對社會之愛,出於自主、自發、自律、自由地奉獻的一種人道實踐。本會應多方面研究這個趨勢(現象),以客觀精準的評估與準備,適當地投入這方面的工作,結合本會的人力資源,統整宣牧政策;在組織轉換的過程中,能將志工組織的運作系統化,期待著在下一世紀的聖工拓展上,能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將主耶穌的愛與大能,介紹給「未曾聽過的人」。

二、本會公益慈善工作之組織現況與展望

在歷經多年的研討後,本會之組織架構已明顯地劃分出公益處之獨立運作模式。公益慈善理事會之架構下轄兩個基金會,如下圖:(請參看2000年5月宗教教育月刊第6頁)

*推動本會社會服務工作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二14-16)

賀伯颱風以及九二一大地震,災情嚴重。事發後,各地教會及信徒對本會「對外」關懷之服務工作,熱切期盼;甚至來電指責,希望教會能以較積極的態度,投入救助的行列,負起身為社會一份子應有的道義責任。

再反觀本會七十多年來的「救濟會」功能,只限於本會貧苦之弟兄姊妹年終濟助;成為例行的調查通報再行補助的年度工作,喪失了積極主動、及時迅速幫助困苦中人的關懷意義,理應加以檢討改進。

總會組織架構調整後,原來之總務處行政業務歸併行政處,另外成立公益處,掌理攸關社會、文教、慈善、公益事務之處理事宜;並已成立棕樹文教基金會與利河伯社會福利基金會,以推動各樣社會服務工作。

事實上,經多次會議討論後,公益處已提昇為「公益慈善事業理事會」;以期能獨立運作,積極有效地推動各項社會關懷工作。事實上,今日台灣社會已趨向國際化、多元化、資訊化,面對整個大環境的轉變。

我們傳福音、救人靈魂的聖工,也必須配合環境的改變,而適當調整。要划船向深處下網,就必須深入社會,去瞭解、去關懷整個社會人群的需要;幫助解決他們的難題,如此才能得到人群的認同,而實際能「得人如得魚」。

本次九二一震災,承蒙國內外各地教會同靈,全力投入賑災;有些弟兄還直接深入災區慰問幫助,表現了主內一家一體之同靈情誼。而各地會堂以及弟兄姊妹的家園之整建工作,尚需假以時日,共同努力來完成。

三、設置社會服務部門辦法草案

(一)成立社會服務義工組織

社會服務義工組織之五大行動綱領:

1.建立公信力
2.嚴密的組織
3.充分的資訊
4.迅速的行動
5.不斷的培訓

(二)總會設立「社會服務科」

於總會公益理事會下設「社會服務科」以推動本會各地教會社區內之公益慈善工作,其職責如下:

1.協調整合各地教會之義工組織。
2.建立各類義工組織之基本架構,以供各地教會參考。
3.承辦各類義工訓練。
4.徵召特殊義工人員。
5.調配並發送各地捐贈物資。
6.建立義工組織、資訊網路。
7.每月《真光通訊》刊登社服資訊,通告全球志工並做財務徵信報告。

(三)小區設置「社會關懷服務站」

於各小區設置社會關懷服務站(真光服務中心),負責推動該社區之社會公益慈善事宜,經費由該小區籌備愛心基金支付之。中心置主任一人,由該區具有社會服務恩賜之長執或弟兄姊妹擔任之;由該小區評議委員會提名,審查經三分之二以上票選同意後任命之。

△服務中心之工作職責為協助建立具地方特色、適合該地、該社區需要之志工服務團隊為主,其工作範疇如下:

急難救助、貧困濟助、家庭輔導、災難救援、醫療協助、青少年輔導、庶務義工、建築義工、老人陪伴服務、園景義工、文書義工、監獄協談(生命更新計劃)、孤兒關懷、認養、世界傳道總務支援體系(遠聲支援團)、心靈輔導、補教義工(補救教學)、教師團契、法律諮詢服務、社會服務轉介、社區報出刊、環保義工、讀書會組織。(上述之名稱均係構想,僅供參考。)

(四)地方教會之推動

由各教會負責推動各地社會服務站之實際活動,其工作程序如下:

1.選擇適當之工作團隊,適合該地區需求,並尋找有恩賜之工作同靈為基本幹部。

2.以社區或地方名稱為隊名設立之。

3.首先找三至五位發起人討論初步工作內容及方式,決定召開成立志工組織之時間、地點、邀請人員以及工作分配。

4.召開或成立大會:說明該志工組織之宗旨、工作內容、工作目標、工作方式,並推舉召集人擬定工作計劃、選定站址、工作分配。

5.向小區服務中心報備,檢具隊員名冊、會議記錄、工作計劃及經費預算申請書(以一年為一階段),向中心報備,並提出經費申請(一萬元為限)。

6.小區社會服務站撥款。

7.小區補助經費之使用原則:以使用在義工組織本身必要之行政作業費用,外聘講員、印刷、郵電、便當、茶水等費用上。不支用義工隊員任何人事津貼、社區硬體建設、災民救助購置物資上。

四、結語

保羅稱讚馬其頓教會說:「他們……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地捐助。」(林後八2、3)。盼望著在下一個世紀來到之時,我們亦能效法馬其頓教會的愛心。

台灣各地教會在關懷社會的美善志工上,也能整訓完備,有效率地發揮神所賜的大愛與大能;藉著眾弟兄姊妹的熱忱與投入,在公益慈善的事工上,往下紮根,向上結果,使神的名得榮耀。我們絕「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為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來十三16)

筆者斗膽提出下述五個問題,藉以拋磚引玉。期待本會關心此一議題之兄姊,共同來討論,提出您寶貴之意見,期使社會關懷之工作能更落實,有效;亦避免一些不必要之困擾或錯誤,期待著您的回響與指正,願一切榮耀歸給天上的真神!阿們。

1.您對本會公益慈善理事會所從事的工作,有何建言?或指出值得檢討改正之處,有否更佳之公益事業值得投入?

2.社會關懷之工作與宣傳福音之救靈聖工可否結合?若可行,您認為有何適當的方式兩全其美呢?

3.對社會關懷之義工組織,您有否認同,這種工作是否會搶走教會有限資源,或是讓更多有志於愛心之行動者投入,而造成良性之互動?讓教會更為增長。

4.本次九二一震災後,國內外同靈愛心捐款,熱忱感人,這股熱流是否能運用在平時各地教會許多待援受苦之人身上,讓基督的愛普施到受難貧病痛苦之人身上,您認為教會應如何做好這方面之工作呢?

5.國外傳道許多未開發地區之弟兄姊妹非常貧苦,例如:印度、非洲地區之教會,您認為該如何在物質上幫助他們,使其實際受惠,而又不誤導他們的信仰?

編按:若您有任何建議或迴響,可與本社聯絡,或逕寄cjpan@mail.educities.edu.tw與作者本人討論。

(原[宗教教育]171期,2000年5月號)


作者: 潘誠人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