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施信雄撰稿

2000年初的總統大選打得如火如荼,極度激烈緊繃,台灣民眾的情緒被激化到最高點。感謝主,結果產生之初雖然有些許紛亂,但整個台灣社會仍是平和地迎接新總統依法就職。

回憶當時在激烈的選戰中,三大領先陣營無不絞盡腦汁吸引選票,令人目不暇給。其中陳水扁先生在選戰後期推出一個廣告──「平安篇」,片中拍攝了他的親戚朋友、老師同學、鄰居玩伴等人,藉由他們生動平實的演出傳遞出一個訊息:他最親近的人都在台灣,沒有外國護照、也沒有存款在國外,所以他若當選,一定會盡全力保護台灣的平安。這個廣告相當感人,也成功地消弭了對手攻擊阿扁的政治主張會引發台海危機的使力點(可說是他最大的罩門)。在選前有人評估這個廣告起碼替阿扁拉抬了3%的支持度,若果真如此,對照最後阿扁僅以約2.46%的差距勝選(39.3%比36.84%),廣告之影響力可見一斑。

筆者當時也深受這支廣告片的感動,因為所謂「對本土的認同」,實在不是光掛在嘴邊說說而已,人們生於斯、長於斯,親朋好友都同住在這塊土地上,不用靠嘴巴說上千百次,別人也看得出你是否認同這地方。

在廣告中提到的「外國護照」,確實深堪玩味。肇因於台灣的特殊政治環境,許多人深恐台海遲早爆發戰爭,於是選擇移民至其他國家,但是因為「人不親土親」的觀念影響,多數仍然長住台灣,並且仍然保有原本的國籍(因為依中華民國國籍法第十一條規定:「自願取得外國國籍者,經內政部之許可,得喪失中華民國國籍;但以年滿二十歲以上,依中國法有能力者為限。」又依該法施行條例第五條之規定:「依國籍法第十一條規定,願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應由本人出具聲請書,呈請住居地方之該管官署轉請內政部核辦。其居住外國者,得聲請最近中國使領館核轉經內政部核准。喪失國籍時,應發給許可證書,並於國民政府公報公布之,自公布之日起,發生效力。」也就是並未強制取得外國國籍者必然喪失本國國籍,若未經過上開法條所規定之程序,則其國籍仍舊存在。),也就是擁有雙重國籍。造成他們雖然和多數國人一樣擁有身分證,卻另外有張「外國護照」的特殊景象。這是受迫於兩岸政府長期對立所帶來的壓力,實不能苛責於一心只想安身立命的老百姓。

依據在教育部國語辭典網站(http://www.edu.tw:81/clc/dict/,相當有用的網站,推薦給大家)所查詢到的解釋,護照乃是官員或國民出國時,政府所發給的證件。可證明其身分,並請外國官署保護,申請准予居留或通行。一般分為外交護照、公務護照和普通護照。

由此可知護照乃是一個人離開國家在外旅行所必須具備的證件,只要他是盡責任義務的守法國民,國家就必須發給護照以保障他在外國旅行的權益。


我們基督徒原是「天上的國民」,當我們受洗歸入主耶穌名下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不再屬這個世界,從此我們只是這個世界的客旅,是寄居的。若以現在的觀念來說,我們乃是領了一張「天國護照」。

既然領了「天國護照」,表示我們所認同的國家乃是天國,雖然在世界上做客,但我們所思念、所羨慕的乃是那天上的國度。就像《希伯來書》所記載的古聖徒一樣,羨慕那天上更美的家鄉(參:來十一13-16)。

然而捫心自問,我們的心果真是這樣嗎?

耶穌從小就知道「以父事為念」(參:路二49),我們呢?受洗之後還必須在這世界上生活,繼續承受因著始祖犯罪所帶給人類的勞苦,是所謂人類的宿命嗎?不明白真道的人或許會認為是宿命,但是做為一個得救的基督徒,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須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我們既然因著受洗而承受耶穌吩咐使徒當行的使命,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就當戮力以赴,好預備妥當,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和主永遠同在。(參:可十六15;帖前四17)

護照有期限的限制,當到期之後必須再次辦理,若之前有積欠稅款或因犯罪遭通緝等違反國民責任之情事,則無法領取。我們的「天國護照」亦是如此,耶穌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我們若沒有時常檢視我們的「天國護照」,也就是省思自己的信仰狀態,那我們的「天國護照」是否仍然有效,就十分存疑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二十二14)

為了天上那永遠的基業,我們不能不謹慎呀!


編按:若您有什麼建議或迴響,可與本社聯絡,或逕寄e-mail:samuelshih@pchome.com.tw與作者本人討論。

(原[宗教教育]174期,2000年8月號)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00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