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1期2000年4月)
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第二篇 媽媽講故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以薩迦

自從和兩歲的小迦密說過了「撒母耳」的故事以後,「媽媽講故事」這句話無形中成了她的口頭禪。「故事」是我們親子間最親暱的話題,它為我們搭起愛的橋樑,而我也漸漸迷上了說故事。

以前說故事,都是為學生說的,學生喜歡聽我講故事,我也愛寫、愛編、愛說,但從來就沒想過為自己的孩子說故事會更教人入迷,那份感覺太奇妙、太誘人了!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散發著淡淡香氣,讓你忍不住多看幾眼,俯身拾起再嗅一嗅它的芬芳,深怕轉身以後花兒容顏不再、花香隨風逝去。

每當工作告一段落走向她,摟抱她再親親她,美麗的小臉蛋總望著我,眼睛閃亮著一種懇切的眼神,她凝望著我、對我微笑:「媽媽講故事。」

我怎忍心說不呢?

小約瑟好乖、好聽話,幫爸爸照顧羊咩咩,帶羊咩咩去吃草、喝水,爸爸好愛他,他是爸爸的好寶貝,這麼乖的孩子,送他一件小禮物吧!爸爸把羊毛捻成線、染了各種顏色、再把彩色的線織成布,他為寶貝約瑟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哇!是一件好新、好美麗的彩衣!

「我也好乖、好聽話,所以爸爸、媽媽愛我,也給我漂亮的衣服,對不對?」迦密帶點嬌嗔的語調問,我很高興孩子能馬上聯想到她的生活。兩歲多的她,我們盡任何力量讓她感到充足的愛,父母給她的愛是真實可感受且無庸置疑的。平常的食、衣、住、行,照料無微不至,擁抱、親親和笑笑更是最佳印記。

    **    **

亞伯拉罕──老公公了,是一個好人,不做壞事,對人很好,有人走了好遠的路到他家門口,他接待他們,給他們水喝又請他們吃飯。這麼好的人神好喜歡他,但是他沒有小寶貝,所以神賜他一個小孩子──一百歲的老公公;九十多歲老婆婆撒萊竟然懷孕生子,多麼神奇好玩的故事啊!尤其當我模倣老公公、老婆婆老態龍鐘的模樣,又把雙手鼓得好大好大當作懷孕的樣子,孩子看了咯咯地笑,她笑歪了,倒在我懷裏。

    **    **

書念婦人無條件接待神人以利沙,為他準備房間讓他讀經、禱告、休息。神喜歡她這麼做也賜福給她──讓她懷孕生子,只可惜孩子有一天突然死了,媽媽好傷心,去找先知,先知為他禱告,他又活過來了,媽媽變得好開心。這則故事曲折生動,每一個情節都緊緊扣人心弦,在生活中亦能引發不少教導。

孩子知道要尊敬教會長者、傳道,傳道來訪要歡喜接待。她又說:「孩子死了,媽媽好傷心;迦密生病了,媽咪也是……。」對!沒錯!孩子親身體驗過在病痛中,我們曾向神舉手流淚禱告。她說:「是主耶穌讓我們又好起來的,對不對?」我摸摸她的頭,讚美她:「嗯!好棒!我們都是主耶穌最愛的孩子,常常向祂禱告,祂當然幫助我們囉!」

兩歲多的她最愛聽小BABY的故事,喜歡媽媽愛孩子、父親為孩子說的故事;所以我為她講了「小摩西」、「小撒母耳」、「亞伯拉罕生以撒」、「小主耶穌」、「書念婦人」、「牧羊人──大衛」、「約阿施」……等故事。她專注的眼神凝望著我說故事時,時而摸摸我的眉毛、抱抱我的手臂;有時聽得心動,便往我懷裏鑽藏撒嬌。在我心中,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甘醇精釀的蜂蜜──黏黏的,但香味誘人、甜蜜沁入心脾!

孩子的品格教育、信仰紮根工作沒有特定教材,端視為人父母的存心──是否懂得運用已知的事物(你的知識和智慧),去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明白愛和道理。其實孩子們的感受力是敏銳又細微的,別以為他們不說就全然懵懂無知,大人聽不到他們說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怎麼表達、怎麼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說一些與他們年齡相倣的故事,藉著說故事體會神的偉大和恩典。從簡單的故事裏,他們能類化生活經驗及感受,就像有一回教孩子唱首兒歌:「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的國裏,正是這樣的人。」我輕輕地唱,她慢慢地和,唱完歌,便說說耶穌愛小孩的故事。

我說:耶穌喜愛小小孩子──就像她一樣,她聽了,笑了!笑得好滿足、好得意;媽媽也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常常帶著他們找主耶穌,讓主耶穌抱抱、按手(把手放在她頭上,學長執、傳道按手的模樣),為他祝福禱告,主耶穌讓他平安、健康、乖乖長大,喜歡唱歌、禱告、聚會、敬拜神……。

迦密回我:「你帶我到前面禱告,也是這樣嗎?」

「對呀!我是愛孩子的媽媽,我希望我的寶貝喜歡主耶穌,主耶穌也愛她,常常向祂禱告,祂賜平安、健康、乖乖長大,喜歡唱歌、聽故事、聚會、禱告……」

也許是感動、也許是窩心吧!孩子聽完故事總是鑽藏在我懷裏。我喜歡擁抱她,我心裏惦念著,下回當她再對我說:「媽媽講故事!」時,我要和她說什麼……

(原[宗教教育]170期,2000年4月號)


作者: 以薩迦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