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0期2002年9月)
時勢評論:921地震與因果關係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祥

「為甚麼會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這個似乎再也淺顯不過的問題,顯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詢問中央氣象局的地震相關人員,他們會告訴你,導致九二一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大陸板塊移動、能量釋放的結果,因為在南投集集地帶有一個地震帶云云。如果你詢問的是一位沒讀過書、八九十歲的老人家,說不定你會聽見所謂「地牛翻身」的說法。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則是,佛教徒在南投蓋了太多大廟,招惹神的憤怒,因此神才在南投降禍。

「廟太多導致九二一地震」的說法,我曾經兩次在安息日的聚會中,聽到領會人員口氣堅定地這樣說。今年四月宜蘭發生地震,震波傳到台北盆地,導致數人死亡,一位傳道在靈恩佈道會對著信徒與在場的多位慕道者說,導致這場地震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全台迎佛指,招惹神的憤怒,才讓這場地震發生,來懲罰迎佛指的行為。

從科學上的角度來說,每一場地震多半會有其在科學上的解釋,不會憑空發生,而且可以藉由資料蒐集作為佐證,明確地說明事情發生的緣由;從信仰的角度來說,造成地震的原因或許有可能是導因於神的憤怒,只是因為我們難以明瞭神的旨意,因此很難做出準確的推斷,更不可能藉由資料的蒐集作為真神憤怒的佐證,也不可能說明真神憤怒與驅使地震發生的經過。在無法確知導致家破人亡的天災是否出於神的旨意,就依照自己的意思與體驗進行簡單的邏輯推論或是斷言,可能不僅不合乎邏輯、禁不起實證的考驗,更可能會遭受到許多未信者的質疑。本文試著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九二一地震與因果關係間的邏輯,並希望能夠分析信仰的體驗與臆斷間的分別。

** **
 

我們先來探討「因為南投地區廟宇太多,天上的真神感到憤怒,因此讓大陸板塊產生滑動,讓斷層的活動開始激烈,進而讓地震發生」這樣的論述。如果這樣的論述是真的,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圖來表示:

神在毀滅所多瑪與俄摩拉兩座城時,曾經知會亞伯拉罕與羅德一家人,因此後人閱讀聖經,知道這場毀滅的災害是出於神的旨意與神意志的作為。九二一大地震的發生,因為神沒有親自啟示,因此我們很難知道廟蓋得太多是否招惹了神的憤怒,因此降禍九二一於南投。不過在邏輯上的推論,我們可以簡化中間「招惹神憤怒」的程序,直接檢驗這樣的論述:「廟蓋得太多會引發大地震」。

在科學上,通常要證實一項論述是否為真,必須依照邏輯的合理性來認定。例如,在檢驗「下雨會讓地上變濕」這樣的論述是否為真時,我們必須知道,在科學的邏輯裏我們並無法藉由「天上下雨」,然後「地上是濕的」來驗證「下雨會讓地上變濕」這項論述的真確性;因為「天上下雨」與「地上是濕的」是兩件分別存在的事實,兩者並無邏輯上的因果必然關係。所以當你發現這兩件事實時(天上下雨、地上是濕的),並不能就此斷言天上下雨讓地上變濕。簡單地說,潑水或是灑水車灑水都會讓地上濕,不一定地上濕就一定是天上下的雨所造成的,從邏輯上而言,你實在很難就此斷言是「雨水會讓地上變濕」是一件事實。

用邏輯的程序來檢驗「下雨會讓地上變濕」這項論述是否為真時,所採用的方式是一種反向思考的模式,在邏輯上為:若A則B,若非B則非A。如果「下雨會讓地上變濕」這項論述是真的,那麼「若地上沒有濕,那麼天上一定沒有下過雨」這一項反向論述也一定能夠成立。反過來說,如果「若地上沒有濕,那麼天上一定沒有下過雨」這項論述無法成立,那麼原始論述「下雨會讓地上變濕」也就不能成立。簡單來說,如果天上下雨,地上一定會濕,我們只要找到一個地方,地上沒有濕,然後再看看有沒有下過雨;如果下過雨,那代表「下雨會讓地上變濕」這樣的說法是錯的,因為如果下過雨,地上就會濕,當然我們就不可能找到一塊乾的地,卻又下過雨。

如果用這樣的邏輯程序檢驗「廟蓋得太多會引發大地震」這項論述,我們可以得到的反向思考論述為:「沒有大地震的地方,廟一定不會蓋得太多」。也就是說,如果原始論述「廟蓋得太多會引發大地震」能夠成立,我們就不會找到一個地方沒地震,卻又廟很多。如果我們找得到這樣一個地方,就代表原始論述不正確。如果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地方,就代表原始論述可以成立。

檢驗與推翻


因為檢驗的步驟並不難,可以用來推翻原始論述的例子唾手可得。例如,澎湖縣幾乎沒有地震,廟宇密度卻全台最高,這樣沒地震卻有很多廟的地方,顯然直接質疑原始論述的真實性。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廟宇更多,可是卻沒聽說有甚麼地震發生,這種沒地震卻有很多廟的地方,挑戰原始論述的真確性。沙烏地阿拉伯地處沙漠,未聽說有地震發生,不過因為信奉回教的緣故,清真寺也很多。

同樣的邏輯推理也可以用來檢驗「迎佛指導致地震」的說法,如果這項說法能夠成立,其反向思考「沒有地震的地方就沒有迎佛指的行為」也就應該成立。因此我們只要找到一個沒有地震的地方,如果那個地方有迎佛指的行為,就代表原始論述「迎佛指導致地震」的論述不成立。其中最顯明的例子就是,中國大陸西安未聽聞有地震發生,但該地法門寺長年供奉、膜拜佛指。

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是科學界長久以來努力去追求與證實的標的物。例如物理學界有熱漲冷縮的原理,證明加熱會引起物體膨脹,因此只要將物體加熱,該物體就會膨脹,沒有例外,這就是一種因果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我們信之不移的因果關係,例如扣了手槍扳機,子彈就從槍管射出,這也是一種因果關係。

根據美國著名的方法學者Babbi (1980)對於因果關係的探討,他認為因果關係的成立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就是「因」要發生在果之先,如果違反這個條件,因果關係就不會成立。例如加熱會使物體膨脹,加熱是因,膨脹是果,如果一個物體還沒加熱就先膨脹,代表導致物體膨脹的原因絕對不會是加熱,而是另有其他的因果關係,又例如扣扳機讓子彈擊發,如果還沒扣扳機子彈就飛出去,那扣扳機讓子彈擊發的因果關係就不能成立。

第二個條件為共起變化。也就是造成因果關係的因與果必須會共同產生改變,例如溫度升高的變化會使物體膨脹,如果溫度升高的變化並未引起物體產生膨脹的變化,那麼因果關係就不存在。如果扣了板機,子彈卻沒有飛出去,那麼兩者的因果關係就不成立。

第三個條件為產生果的「原因」,除了「因」以外,沒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釋。例如,當冰淇淋銷售量增高的時候,台灣登革熱的病患人數也同時增加,當冰淇淋銷售量下降的時候,台灣登革熱的病患人數也同時減少。如果光從第一項條件與第二項條件來看,似乎都相當符合,但如果硬要說冰淇淋銷售量與台灣登革熱的病患人數之間有因果關係,顯然很難成立,因為實在沒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府單位禁止販售冰淇淋,登革熱的病患就會減少或絕跡。事實上,很可能是溫度或氣候同時影響冰淇淋的銷售量與登革熱的病患人數;也就是說,當溫度升高時,冰淇淋的銷售量會增高,而氣溫也同時會造成登革熱的病患人數的增加。

從以上三個條件來討論「廟蓋得太多會引發大地震」的論述。有人認為是因為南投地區廟宇太多,引發神的憤怒,進而導致九二一大地震的發生。如果廟宇多與九二一大地震之間有因果關係,那麼就必須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第一,「因」必須發生在「果」之先,先要有廟宇多這件事實,之後才會有九二一地震,這個條件似乎能夠滿足。第二,因與果必須共起變化,也就是廟宇多起來,地震也就發生,這個條件也勉強能夠在九二一地震中得到滿足。第三,因與果之間的共變關係不能被其他因素所解釋,也就是廟宇多引發九二一地震這樣的關係,是一種肯定、直接的關係,沒有其他方式可以解釋,但是顯然除了廟宇多這件事實以外,還有其他更適切的原因可以來解釋地震的發生,如斷層、板塊擠壓、能量釋放等等。

神的旨意


從因果關係產生的必要三條件來看,「廟蓋得太多會引發大地震」這樣的論述是無法通過檢驗的。但反過來說,我們也不能夠完全排除神的旨意介入的可能性;不過也正因為神的旨意無法確知,神的大作為我們無法明瞭,如果事事就依照「因為……,導致神的憤怒,所以發生……」這樣的簡單因果關係與簡化的邏輯關係來做判斷,事實上出錯的可能性不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有一個我們能力無法得知的變數(神的旨意)。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教會裏的一位信徒,來教會的時間少了,後來發現他出了車禍,住在醫院;於是我們可以比照「南投地區廟蓋得太多,導致真神憤怒,引發九二一地震」這樣的簡化邏輯來敘述說:「這位信徒因為比較少來教會,引起神的憤怒,所以讓他出車禍。」因為如果這樣的邏輯與因果關係能夠成立的話,教會內比較少來教會的人都會出車禍,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見到這樣普遍出車禍的情形。雖然從邏輯上「少來教會就出車禍」這樣的論述不能成立;但筆者還是要強調,因為這其中涉及真神的作為,而這個部分我們完全無法確知,而且這也超出科學上邏輯思考的範疇,所以邏輯上的不成立並不代表其在信仰體驗上的不可能性。

結語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批駁一些屬於個人的特殊體驗,因為信仰上的體驗往往不能採用科學的方式來進行驗證。因此若有人依照個人對神的信心與屬於個人的信仰體驗,相信九二一大地震是因為當地廟宇過多,導致神的憤怒,進而降禍於當地,當然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存乎於心、屬於個人的體驗;但如果因此就斷言此項論述是事實,則往往會因為他人未必與你有一樣的感受和體驗,結果就會產生看法上的矛盾。

體驗不應該只是將聖經的道理與教訓作過度的延伸、解釋,並依照自己的臆測作出因果關係的論斷,因為這樣更容易在信徒間產生意見上的衝突與質疑。筆者認為,當下次我們要使用「因為……,導致神的憤怒,所以發生……」這樣的語法時,應該多加深思、更加謹慎,乃因我們不能因看到了兩個事實(如少來教會與出車禍、廟太多與九二一地震),就在無法得知神的旨意與神的作為的情況下,僅憑己意強行加入神的旨意來配合自己的看法,自行決定兩件事實間的因果關係,認為神的旨意必然在兩件事實間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樣做,是不是不太妥當?


作者: 陳祥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