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92期2002年1月)
信仰社會:從慎終追遠談起

映輝

中國為禮儀之邦,自古國人重視《四書》、《五經》人倫道德之教導,尤以「百善孝為先」之固有觀念,深植國人心裏。《論語》學而篇裏,曾子嘗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乃提醒我們:為人子女者,在父母壽終時當盡禮盡哀,對遠代祖先要誠敬追念,如此則人民受感化,風俗道德就趨向敦厚。事實上,孝道豈止慎終追遠而已!

台灣社會裏,不乏自己養尊處優,卻不顧父母生活品質者,但他們為得美名佳譽,卻在父母安息後,慎重善後,大肆舖張,熱鬧出殯,厚葬遺體。此等死後行孝,並不能讓靈魂已離體之父母得到絲毫益處,因屍身已無任何感覺,誠如聖經所云:「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第二章第7節),可見人體是屬塵土,人身體的元素也與塵土的元素相似;故此,基督徒並不敬拜屍身,因為神賜人的「生命的氣息」──靈魂──本我,已經離開身子,就好比房子裏的人已遷離屋子不在了,若你恭敬奉上禮物,只是徒然,毫無意義。

許多人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之憾。然而,基督徒所讀的聖經,卻強調「盡活孝」的道理,在十條誡命中,後六條裏,有關「愛人」的第一條,就是「當孝敬父母」。由此可知,中國人的孝道與聖經中的倫理道德完全符合。俗諺所謂「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孝豬頭」,就是貼切的論言。

經云:「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第六章第2、3節)。所以聖經勉勵我們要聽從主的道理,孝敬父母,使父母歡喜快樂,要盡奉養父母之責任,甘心接受父母的管教,不可藐視父母、咒罵父母、虐待父母,並要引領父母相信耶穌,將來同享天國永生之福氣。此等教導,是基督教教育中重要之一環,俾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

已往,基督教剛傳入台灣,許多反對洋教的人,就訛傳「耶穌教最不孝,父母死沒人哭」,殊不知基督徒比常人更重視孝道。教會舉行喪禮時,不但有唱詩、禱告、奉讀聖經、喪禮證道,且有介紹故人略歷、詩班吟唱詩歌、教會代表讀勸慰詞、遺族致謝詞、膽仰遺容;更有許多教友陪同,送葬至墓地,且唱詩、禱告,安慰遺族,既莊嚴又隆重,真正做到「慎終」,且善盡哀榮。由上所述,可知基督教「重視活孝」,並實行「慎終之道」。

「追遠之道」在於誠敬追念遠代祖先之美德。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代祖先的努力耕耘,留下文化遺產給後代子孫,才有今日美好的生活環境,是故當飲水恩源,此即追遠之根本理由。許多國人以祭拜祖先來表達追念之情懷,然而追溯祭祖之肇始。相傳是漢朝不孝子丁蘭,因見小羊跪吸母奶、小烏鴉啣蟲哺母烏鴉,而懊悔自己的大逆不孝,想悔改善待母親,卻在母親誤會下,逼母投池塘自殺。為懷念母親,也怕母舅懲治,就以池塘所撈木頭寫上母親名字,準備牲禮祭拜,因而為舅父的稱許。即所謂二十四孝中惟一的「死後盡孝」的故事──丁蘭刻木拜爹娘。

丁蘭拜過世的爹娘,或能誠敬地追念雙親之恩德;但每個人的祖先難以計數,故有人在廳堂祭祀的乃是寫著「歷代祖先牌位」之木製品。仔細思考,年代悠久,家譜失傳,遠代祖先是誰,已無資料可考,如此敬拜,是否達到了追遠之目標呢?「生前盡孝」不為人知比「死後祭拜」或「厚葬先人」以得孝名,是否更符合實際呢?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云:「起初神創造天地。」祂用六日工夫造了光、空氣、陸地、海洋、花草、樹木、日月、星宿、飛禽、走獸、魚蝦、水族、牲畜、昆蟲、走獸之後,第六日創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地上的第一個男人。神看亞當孤單無伴,遂造女人夏娃來幫助他,這就是人類歷史的開始。因此信耶穌者皆知道人類的根源,就是造人類的真神。中國人所謂的「盤古開天」,亦不知盤古是誰,他如何開天闢地,全無資料可考。但聖經卻明白記載真神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並造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夫婦。「祖宗」之「宗」字,有根源之意思,而人類的根源就是創造造天地萬物的獨一真神,基督徒所敬拜的,就是這位天地主宰。所以「真正拜到祖宗」的是信耶穌的基督徒,反而標榜「追遠祭祖」的人並沒有拜到真祖宗。有人明知相信耶穌成為基督徒很好,卻因誤會基督徒不拜祖宗而裹足不前,誠然可惜!

我們的真神是看不見的靈,因此耶穌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第四章第24節),我們需以誠實的信心向祂禱告祈求。神既創造萬物,賞賜人類日常需用,所以祂不需人類以物質來拜祂。祂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有謙卑的心,與祂同行(參:彌迦書第六章第8節)。親愛的朋友!請來真耶穌教會查考合乎人倫道德的孝道,與我們一同敬拜人類的根源與生命的源頭──耶穌基督。


作者: 映輝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