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0期2002年9月)
藝文特區:你還記得多少?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微光

試問,剛讀完上一篇《聖靈月刊》的文章後,那篇文章的大意你還記得多少?上個安息日聚會領會者講道的內容你還記得多少?前陣子看的電影,其故事情節你還記得多少?

曾有教育學者為了解學生的記憶與教師教學活動的關係,進行一項研究。方式是在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過後,訪問學員剛才的內容還記得多少。

研究結果顯示:若是單向式的教師講述方式,學員僅能記得5%的內容;若提供資料讓學員閱讀,學員的記憶程度能提升至10%;若教師的教學能融入視覺與聽覺方面的教具,學員的記憶程度能提昇到20%;若教師能當場示範,學生的記憶程度能再往上提升到30%;討論活動能讓學員記得更多,約50%的上課內容;學員實地練習的經驗能有助於記憶約75%的學習內容;若能現學現賣,則能達到95%。

乍看之下,似乎傳統的講道聚會算是最差勁的教學方式,因為依此研究報告的結果顯示,講道聚會結束後信徒大概只記得5%的講道內容。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來,這項研究似乎將學生設定為被動的學習者,學習的成果視各種教學法需要學生投入課程活動的注意力多寡而定。愈能增加學生參與課程的互動式教學,愈能提昇其學習效果。與其說是因為老師使用不同的教學法提昇學生的記憶量,倒不如說是學生投入的注意力相對地增加他們的學習效果。

的確,當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投入的精神越多,學習效果會相對的大大提昇。但學生真是被動的嗎?惟靠教師多元化的課程活動才能引領他們專心上課、認真學習嗎?信徒參加聚會時,真只是被動地接受講道者在聖經道理的灌輸?或當名嘴型的講道者領會時,才能認真學習道理?

有經驗的教師知道,每個學生對同樣的教學方式反應不一,學習效果不同。因為每個學生的本質相異,每個人的最佳學習方式各不相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是南轅北轍,相去甚遠。成功的教學活動包含教與學兩大元素,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單取決於教師教學方式的靈活,關鍵更在於學員願意參與投入學習的程度深淺,或說是否用心罷了。

試問,當我們在教會聽道時,有否曾因講道的題目或內容是曾聽過的而聚會便心不在焉呢?有否因為領會者的口才缺缺而頻頻打盹呢?有否存謙卑學習的心來學習道理,反省自己,接受道理的洗滌,就算是溫故亦能知新?是領會者影響我們領受道理的果效居多,抑或是我們自己的心境影響的成分居多呢?

對用心學習的學生而言,不論他所面對的講員或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多麼枯燥乏味,他總能津津有味地咀嚼講述的課程內容;相反地,對無心學習的學生而言,不管教師教學如何地生動活潑,無論班上其他同學多麼興高采烈地參與活動,他總能無聊地或當個旁觀者看戲,或覺得事不關己地作著白日夢消磨上課時間罷了。

在今年7月初美國總會舉辦的教員講習會中,看見新任的宗教教育教員們努力學習製作各式各樣的教具與多元變化的教學活動設計,期待藉此能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或說是學習動機,並提昇學習效果的同時,不知這群宗教教育的生力軍有否停下來思考一些根本的問題:

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怕上課無聊為活動而活動呢?是為了方便學生秩序管理呢?或是為加深學生的印象與學習效果?我們究竟提昇學生哪方面的學習動機?是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對活動後獎品或鼓勵的期待?或是激勵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聖經道理?在活動過後,學生究竟記得什麼?記得活動的趣味?記得老師的幽默?或是記得透過遊戲所加強的聖經教訓?

曾有位教育界的前輩分享他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他提到上課引用舉例講解課程的藝術。通常愈是生動活潑的例子愈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若能加些小活動或成功地使用相反的例證則教學效果特佳。但是精采的故事與活動也有其高風險的代價:當精采例證的光芒蓋過課程內容本身,不用心的學生只記得上課的開懷小故事,卻忽略這個故事與課程的關聯性。如何在使用活動增加課程的活潑與達到教學目標之間取得平衡亦是門學問。

在宗教教育的體系中,少年班末期與初級班是主內小羊流失率的高峰期。一方面,這年齡層的孩子以反對或反抗他人意見的方式爭取獨立自主的感覺;另一方面,這段期間的孩子逐漸進入信仰再確認期,在質疑與困惑中尋求及建立自己的信仰。對他們來說,是否參加安息日的宗教教育課程,有時是痛苦的抉擇。

倘若在早期的宗教教育課程中,未能正確地建立孩子參與宗教教育的動機,培養敬拜神的敬虔精神與學習聖經真理的態度,當初級班的課程難度加深,不似少年班的內容活潑;當初級班的上課方式少了幼年班與少年班的遊戲與趣味,當下課後沒有獎品鼓勵時,捫心自問:你若是學生,你還要來參加宗教教育課程嗎?或你為什麼仍選擇參加呢?為朋友的情誼?為父母的要求?或是為尋求自己與神的關係呢?

成功的宗教教育不僅在於設計活潑有趣的課程活動,傳授聖經的知識訓誨,更在於帶領學員的心親近神。這分耕心的工作是倚靠教員用心地以愛心代禱和己身實際生活見證來慢慢耕耘學生的心田。帶人容易帶心難!

親愛的朋友,請問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後,你還記得多少?


作者: 微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