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06期2003年3月)
信仰社會:傳道人的教牧使命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勝全

傳道人的兩大使命之一


主耶穌在世上完成救贖大功,屆臨升天之前,有鑑於使徒們對其職責和使命的認識不清,因此特別在其多次的顯現中,分別囑咐和交託他們兩大使命,以作為這些門徒在「宣道」和「教牧」的職任上,有所依循和推展。

主耶穌因被釘而離開眾使徒時,這些使徒完全沒有體察到基督對於救贖完成的歷史意義和苦心,以致於各人紛紛返回故里,重操舊業。果若如此的話,那麼就再也談不上往後救贖工作的延續和教會的發展了。

當11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16-19)。使萬民受洗作主的門徒,這是使徒的第一個大使命。

曾是基督最為賞識,並且也曾自信滿滿的彼得,竟然成了發起下海捕魚的帶頭者:「有西門彼得對他們(多馬、拿但業、雅各、約翰、另二門徒)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約二十一2、3)。

職是之故,難怪主耶穌要對彼得發此三問,祂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愛我嗎?」。然後分別三次告訴他:「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5-17),牧養祂的羊是使徒責無旁貸的天職,這也是使徒的第二個大使命。

至此,門徒纔徹底醒悟過來,三年多的相處,不僅是宣牧工作的訓練,尤其重要的是聖職的賦與和職責的交託。從此,神的僕人就肩負了「宣道」和「教牧」的兩大天職。所謂的天職,就是受託的神僕不得怠忽職責,而其職權也不為外人所能剝削而取代的。

綜觀今天整個人類社會的現象,以「混亂」和「罪惡」二詞,尚不足以形容它的亂象和醜態,幾至無法無天,罪大惡極之境。可謂:人類法治和道德思想的敗壞,和科技神速的發展,成了絕對的正比,日以千里之速在進化和腐蝕。

倫理道德原本是法治的後盾,爾今,不但法治的教育,無法堅守維繫社會秩序尖兵之職,加上在法紀失利下,維繫社會秩序和安定的最後一道防線之倫理道德又淪喪,愈是高度開發的國家,罪惡形態愈是翻新,人愈無恥,整個社會怎是一個「濫」字形容得了?

基督徒在這麼一個罪惡充斥,面對世紀情色的挑戰之際,主耶穌賦與我們的教牧天責,只有不斷用心和策略的提升,纔是護教之道。

教牧使命的四大職務


論及教牧政策,近代的管理策略縱使有助於增進企業發展和人際關係,但在教會的管理和信徒的牧養上,仍要回歸到使徒時代的教牧策略之基本面,纔是正確而有效之道。

初世紀的使徒教會,除了宣教事工的活潑,形成教勢發展的一大特色之外,也因對教牧事工的重視,纔能在極端變化的羅馬文化,以及固執的猶太舊思潮之新舊兩激流中,教勢得以保存並急遽的發展。縱然使徒的教會,終因複雜的主、客觀因素而真理變質,然而綜觀當時的教牧政策,仍有維繫教會真理生存的可取之處,可供今日教牧事工的參酌:

一、趨勢的控管

當使徒教會在猶大地全面發展時,信徒愈發增添(徒五12-16),整個教會免不了就會有某些風氣的形成,而這些趨勢難免會融入了人性的弱點,而顯出醜陋的一面,此時身為教牧事工的掌舵者,不但要洞悉危機,並且要有防治之策。

從使徒教會的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明白傳道者對教會情勢了解的重要性,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就是一個實例,當時適逢奉獻的高峰期,「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的分給各人。」(徒四34、35)。

使徒彼得對於亞拿尼亞夫婦的欺哄行為,不因錢面而包庇人面,對於他們的虛偽,仍然明明的斥責他們的罪過,正面的詮釋了信仰的行為,使信徒是非分明,纔有信徒愈發增添的成效(徒五13 )。

反過來說,使徒保羅二度出國宣道並訪視時(A.D.52-56),他抵達了以弗所,察覺當地門徒雖歸主,卻未曾領受聖靈,纔發現他們受的是約翰悔改的洗,以致毫無領受聖靈的跡象,於是奉主耶穌的名重新為他們施洗,立刻就有約12人受聖靈(徒十九1-7),這也是教牧事工的一大成效。

故趨勢的控管是教牧人員的重要事工,絕非一般人可以取而代之的,要明白社會與教會的趨勢和關係,並適當地扭轉,唯靠牧養者在訪視上的強化,以免閉門造車之失。當主耶穌像問彼得一樣問我們,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愛我嗎?你牧養我的羊」,我們如何回答祂呢?這是一個值得重新思考的問題。

二、真理的堅守

傳道人對於維護真理的事工,更是責無旁貸的,其主導性的重要,有何者可以取而代之呢?

傳道人原是真理的護衛者,使徒保羅表明使徒的身分時,特向哥林多教會講述:「我們既蒙憐憫,受了這職分,就不喪膽,……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林後四1、2)。

主耶穌在交付門徒的宣道使命之後,囑咐他們:「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要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主所吩咐的就是真理、教義、信仰的規範,祂所擔心的,不單是門徒的不遵守,祂也擔心門徒偏差的教訓。然而歷史證明,祂擔心的,終究還是都發生了,因為始終有信徒不能謹守真理,連傳道人亦把真理曲解了。

古人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今之傳道人,傳的乃為真道,授予信徒的是事奉之業,而尚要解其心中的迷惑,以盡傳道之職。故必須把握任何時機,隨時隨地宣揚真理,為信徒確立堅強的信心,固守教會真理,如此,纔不失傳道之責。

三、人才的培植

第四世紀新約完成編輯之後(註),證明使徒保羅的宣道成果,受到普世聖徒的肯定,因為在他四-五次的國外之行,無論是主動外出宣教,或因上告羅馬而被動外出(第四趟),其成效的卓愈和事奉的熱絡,均屬上乘和空前的,在此不用贅言。

雖然如此,但更可從其宣教的過程中,尋得教牧事奉理念的脈絡;他不但培植了年輕的一代,如:西拉、提摩太、提多,作為其同工或接棒者,且從其五卷的教牧書信中,提出了豐富的教牧事工具體的方法論,供作後人參酌和運用的策略。

可知,人才的培植和教牧事工,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二合一工程。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強調與神同工的原則時,他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三6、7)。

這句話含有兩個意義:一是平衡了澆灌和栽種的平等關係,避免信徒誤認宣道事工重於教牧事工,二是肯定亞波羅教牧地位,不低於保羅的開拓工作,縱使有良好的開拓成效,但信仰的後續工程,尚得靠澆灌的工夫,纔得延續和持守,當然,叫他生長的乃在生命的神,任何人都誇口不得。

不僅如此,在保羅的教牧書中(註-),也分別交代駐牧以弗所的提摩太和駐牧革哩底的提多2位年青傳道,如何指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其中特別提到按立監督,督導執事、女執事的教牧原理(參:提前三1-13;多一5-9)。

我們可以確定,教牧事工的良窳,悠關教會的成長和生命的延續,唯有教牧人員不斷的作育英才,教會美好的未來纔可預期,這是絕對不用置疑的。

四、倫理的教育

一般來說,從事基督教倫理學,依據有四:聖經、教會傳統、思維,以及切身感受(註R),而聖經是我們在基督教倫理教育上的第一手教材,其次纔依序為教會傳統、思維、切身感受。

所以保羅在給提摩太的書信纔說:「你若將這些提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前四6 )。「真道的話語」即聖經的倫理思想,而「善道」即教會傳統及其他思維、切身感受的實踐原則。

信徒在任何時代,都要面對不同橫流的衝擊,保羅要他們謹慎,恐怕有人用理學和虛空的妄言,而不照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把他們擄去(西二8)。保羅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若從教會歷史來看,諾斯底克思想(註A)不但嚴重入侵教會,並且也確實有信徒,因誤信而被俘,以致離開真道。

近世紀以來,衝擊真道的潮汐,包括了民間的紫微斗數、風水運道、前世今生、星座命理……,以及倫理上的節育、墮胎、性泛濫、同性戀問題,及較嚴肅的學運、政運、女運、社會關懷……,本會信徒在在都缺乏這方面的智能。

可悲的是對於這些靈異、變異的詭譎思考,基督徒尚且不能洞悉於先,免墜入其陷阱,甚至爭相效尤,自以為神氣,視教會倫理為破爛和蔽帚而棄之,無知至極。對於時代思潮的衝擊和抗拒,傳道者在教牧事工上,必得一手承擔,給予信徒在倫理教育上,再教育和學習,教牧人員所肩負的倫理教育,是難拒其責的。

結論


今聞教會的長執及關心聖工之人士,有意責成宣教事工採取二分之政策:傳道者以宣教事工為主;而將教牧事工全面委由教會的長執全權負責處理。此乃肇因於傳道人的宣教事工有不逮之由,而採取之決策。但果真如此決議而實施,則不僅減縮了傳道人原有的事奉天職,這豈是合乎主耶穌使命託付的本意呢?

何況非全職幹部,果真能單憑一股的熱心和理想,就能終日鎮守於教會中,專責事奉眾信徒,而使教牧事工面面俱到嗎?一味以人意思維,更改主對使徒使命託付的天責,難免茲事體大,其對整體教會影響的層面必廣大而長遠,進而也要對未來真教會的歷史負責,敬請諸君三思而行。

因此,與其消極地削弱傳道人的職務範疇,固然是傳道人的失職和羞恥,何不擬定振奮士氣之策,積極鼓勵全職的傳道人,再次體認與尊重從基督領受的大使命,以不辜負耶穌基督所賦與的天職,纔是堅固教會和造福眾信的根本之道。

註:西元397年,在迦太基教會舉行的會議中,一致通過承認現在普世使用的二十七卷經文為新約聖經正典。

註-:《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提多書》,合稱教牧書信。

註R:是非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P.230.羅秉詳著。

註A:諾斯底克主義(Gnosticism),是興起於初世紀的神智哲學主義。


作者: 陳勝全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