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徐季玲

每逢閱讀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之際,心中便湧現無限崇拜,哇!多神奇!多偉大多浩瀚啊!宇宙之生在神的一個意念,一句肯定的話於是成就了如此美妙的大地。

再欣賞神所創造的生物,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天氣萬象……又是何等的奧妙啊!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天地創造到毀滅;生命的開始到結束,我們透過宇宙生靈萬物的成長和變化探索生命的開始和結束,領悟到生命歷程的美麗與哀愁。

自從同孩子一齊飼養蠶寶寶,陪著她們觀察作記錄後,我們享受到生命的美麗和喜悅,也領悟到生命的哀愁和淒涼。凝視著蠶寶寶啃噬桑葉,驚喜牠們一次又一次蛻皮成長,欣賞牠們吐絲結繭的勤奮不懈,那番專注勇往直前的景象好美!

我們等待蠶寶寶破繭而出,時間一分一秒緩緩流逝,摒氣凝神為牠們加油打氣,破繭羽化成功的蛾跳著浪漫之舞,我們欣喜著觀賞,細數一粒粒細小晶瑩剔透的卵,等待牠們變黑再度破殼而出。蟻蠶太小,我們用放大鏡「窺視」牠們的一舉一動,有時望著牠們啃剩的桑葉坑坑洞洞;有時收集「便便」或蛻下的「皮」,一邊看一邊笑,頂快樂的!如果發現牠們不幸夭折或困死蠶繭之中便不勝唏噓歎息,雖然我們愛莫能助,但我們心裡都清楚明白:這就是牠們的生命……

孩子牙牙學語之際對哈拿生撒母耳、亞伯拉罕生以撒或者摩西、小主耶穌……等故事愛不釋手,縱使說上千百遍她們也不厭倦,的確,一個嬰孩的誕生帶來無限的喜樂,周遭的人無不為此欣喜。

生,固然帶來歡樂,然而「死」卻一直是人們不願啟齒或逃避談論的話題,長久以來談論「死亡」一直是項禁忌,大人的世界如此封鎖更遑論與孩子面對面討論「生」與「死」了。

生命有多長?在生與死之間有何曲別?你如何將敏感的生死議題與孩子討論,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以下筆者將以繪本為例,和您分享如何與孩子談生死,並且從面對死亡的事件中學習看重生命、珍惜生命,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

當生命之歌輕唱──在起點和終點之間,你如何用美麗的語言為孩子解釋生命和死亡?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宇宙萬物從開始那一剎到結束這一刻的歷程就是生命,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會憑空出現,它們也不會無故消失。當我們睜開雙眼看看這個世界,生命的開始和結束一直在進行而且不斷地輪替延續著,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之一,每一種生物都必須遵循著,無論是花草、人們、魚兒、鳥獸都一樣,連體積最小的昆蟲也不例外。

生命的結束各不相同,有的生病而死、有的年老衰竭,有的意外致死,然而不論如何:當氣息遠離、心跳不在,四肢無法再運作,對周遭事物不再感到憂喜傷痛,這就是生命的結束。

《生命之歌》這一繪本把生命的旅程描繪得如詩一般優美,藉著圖畫讓讀者欣賞到各類生物的生命歷程,每一種生物在牠有生之年無不精采美麗的活出自己,即便是死亡,對大自然而言也是另一種歌詠,書裡沒有驚悚令人戰憟的畫面,卻有一股溫暖清新的湧泉洗滌人們對死亡常久沈浸的恐懼和疑惑。

當死亡的圖象臨到時


當「死亡」的意象駐足在孩子的生活中,最常見的不外乎是面對寵物的死亡。十多年前漢聲出版社出版了《再見斑斑》,其中描寫小男孩面對心愛之狗斑斑時的各種情緒,從斑斑年老生重病到生命逐漸衰竭。

小男孩展現真情的呵護及憂心,他懊悔斑斑在他上課時死去沒有陪伴牠,而他始終沈溺在這種憂傷痛悔的情境裡,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直到好朋友陪他一起思念斑斑,藉著回憶和哭泣才真正接受斑斑老死的事實。因此,當死亡圖象落印在孩子的生活中,懊悔、傷心甚至抗拒事實,然而藉著哭過、回憶以及親朋的撫慰,終究能度過這番傷痛。

類似的繪本《我永遠愛你》的節奏及旋律便優美流暢許多。小男孩每天睡前總不忘對那隻和他一起長大的狗阿雅說聲:「我永遠愛你。」這個簡單的舉動讓他對阿雅的死沒有愧疚和遺憾,阿雅雖死,然而他依然會對狗兒忠心誠實的說:「我永遠愛你。」

這番愛的體驗助他走出失去寵物的陰霾,甚至擴展他對其他動物的愛,誠如故事結束時他說:「也許有一天我還會有另一隻狗、一隻貓或一條金魚,不論牠是什麼,每晚我都會跟他說:『我永遠愛你。』」這番愛是否也滋潤了你的心房呢?如果要說這是一本探討死亡之書,倒不如說它是一本教導人如何珍愛活著的甜美時光吧!

珍愛活著的甜美時光


活著的日子有著許多回憶。快樂的時光回憶起來甜美會加倍;就算是悲苦傷痛的日子回憶起來疼痛也減半。《Good Bye Vivi》藉著一隻鳥的飼養讓孩子懂得付出愛,學著如何照料鳥兒體會生死的歷程,當鳥兒夠大夠老時,牠吃得少、跳躍得少,也不再歌唱,孩子親眼目睹牠生命氣息漸漸消褪。

在這當兒,他問送鳥給他的奶奶:當人夠大夠老之際也像Vivi嗎?奶奶是否也有一天會像Vivi一樣死去?奶奶的回答是正面的,因為這是生命的歷程,任何生物都必須經歷,就像先前提到的繪本《生命之歌》一樣:這是大自然的法則之一,每一種生物都必須遵循著,雖然生命長短和遭遇各不相同,但結局終究是一樣的。

這本書很輕柔,愛的感覺陪你度過死亡的傷痛,小女孩的奶奶也死了──跟Vivi一樣,但奶奶留下一份禮物──充滿回憶的相簿,裡面有她和奶奶,也有Vivi,藉著回憶甜美時光更要珍愛活著的時刻。

回憶是治癒失去死者的良藥


回憶是一帖神奇治癒傷痛的妙方,藉著回憶可以撫慰情感和心靈的創傷,讓人重拾再生的力量繼續闊步向前。只是,人不能一味沈溺於回憶之中而陷入過往虛幻似夢的泥淖裡,《想念》一本無字的圖畫書,自故事蝴蝶頁開始纖柔花絮隨風輕飛,似乎牽引人的思緒返入時光隧道,藉著兩張兒時相片,一朵康乃馨、一張台北到屏東的普通車票展開了一趟思念之旅,作者透過色彩、明暗之技巧,輔以鏡頭遠近、清晰、明暗等視覺交替效果,很容易牽引讀者進出回憶與現實的情境。

童年的回憶是天真爛漫的,母親的擁抱溫柔愛意猶在,為她獻上一朵花插在母親頭上,正如兒時純真可愛的俏模樣,只是回憶中的小女孩在媽媽的懷抱中終究要回到現實──女孩業已長大,母親不在,只能在母親的墳前獻上一朵康乃馨,追悼思念之後,女孩人生未來的路仍然在前頭,而她必須靠著這份思念的愛成為她繼續闊步向前走的動力。

參加喪禮,思考人生;路在前頭,活著的人繼續向前行。

「喪禮」、「葬禮」、「告別式」對孩子而言似乎真實卻又倍感縹渺迷惑:為死者舉辦的「宴會」卻又「看不見」主角;明知道死者就在棺材裡卻又「聽不見」他的聲音;埋葬死者的那一刻親眼見他入土,卻隱隱憂慮著萬一他醒來如何回家,或者這一埋葬是否再也看不見他了,就好像他永遠在這世上消失一般,這是一場多麼令人心靈矛盾又掙扎的情景,大人尚且無法全然超脫,更何況是孩童呢?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透過一個四歲孩童的眼來看死亡及喪禮。小孩不夠高,只能望見一雙皮鞋鞋底從棺材邊露出來,習慣的印象中,只要爺爺穿上這雙皮鞋時肯定會穿上西裝,因此他踮起腳尖看個究竟,直到有人抱起他看爺爺,哥哥說:「爺爺離開了我們。」但他無法接受,因為他看著爺爺安詳的躺在那兒「一直」沒走開呀!

大人說爺爺死了,但他始終以為爺爺只是在「睡覺」。大人在討論喪禮事宜,布魯諾總覺得「喪禮」聽起來像「藏起」,就像平日玩沙玩一樣──挖個大坑,把東西放進去再一個個找出來,而他正懷疑著大家如何「藏起」爺爺呢!

這本繪本自出版後不僅榮獲德國國內各類大獎,在國際童書推薦上亦受各界學者專家以及親師孩童的肯定,堪稱一本死亡教育的經典之作。童言童語令人啼笑皆非,但它的確反映了孩童對死亡以及喪禮的疑惑。布魯諾跟著大人參加爺爺的喪禮,親眼目睹哀淒場面、親友互擁傷心落淚;卻又不明白喪禮過後大家在吃喝之中談到爺爺生前總總時竟能開懷大笑。

喪禮之後幾天,真的「找」不到爺爺,哥哥說在墓地,爸爸說在天堂……媽媽說兩個答案都對,布魯諾這下生氣了,因為他清楚明白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想念爺爺,真想看到他,房間內景物依舊獨缺爺爺身影。他具體的感覺到生活中的改變,卻又懵懂無知,各種情緒使他覺得「胸口那裡好像有個洞」而且讓他感到刺痛。

藉著爺爺的離世以及喪禮,布魯諾心中的疑惑和傷痛透過與大人的對談逐漸明朗得安慰,人什麼時候會死?人死後的世界是什麼?肉體和靈魂各歸何處?親人離世用哪些方式思念追悼他們?如何感覺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不慍不急的娓娓細訴布魯諾的心情及改變,沒有強辭威權式的說教;也沒有編造浪漫粉飾現實的話語,當思念濃濃襲上心頭之際:掉掉眼淚,走進死者生前房間,摸摸他遺留下來的東西;拿起相片回憶他活著時的甜美時光;或者走到他墳前獻上一束花,遙寄一份祈禱和祝福……,這抹傷痛必隨時空漸漸撫平,終究愛讓布魯諾發覺:「胸口的刺痛漸漸消失,也不再生爺爺的氣,只是還有一些些哀傷。」他想:如果爺爺現在過得很幸福,那麼他也要過得幸福一點。

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只好學習著「讓每一天都活得多采多姿,好像它是你人生的最後一天」。與其說布魯諾長大了,不如說他的故事教導了我們對生命的積極及光明面。《想念奶奶》中亦提到:「我很愛奶奶,奶奶也愛我。既然有了生就一定有死,雖然,奶奶再也不會回來,可是,我會永遠記得她!我要學習她的溫柔和愛心,讓奶奶活在我心裡。」

這些感傷又甜蜜的作品無疑要孩童們明白:縱使死亡會令人傷痛或改變某些生活型態,但是死亡不會否定或消滅他們原有的世界,死者雖然離開,但是小孩自己和死者相關聯的總總,是永遠不會被奪走的。

就像《樓上外婆、樓下外婆》故事中提到的:「什麼是『去世』?去世就是死了……,再也不能和我們在一起了,……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不過,每當你想起她,她便會回到你的記憶裡。」死、喪禮,讓你思考人生;同時也教導你看重活著的時光,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充實、有意義。

從「生命有多長」到「精采過一生」


生命有多長?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精采過一生?當你和孩子談論摩西的一生時,從他的誕生、當埃及王子、帶百姓出埃及到登上尼波山眺望整個迦南,死後天使親手埋葬他,摩西的故事曲折動聽深深吸引孩子的心,回顧他的一生,你認為他是否精采過一生了呢?當他站在摩押平原上再次訓示百姓遵行耶和華的道,並且為他們祝福,在整個申命記裡處處顯示出他這輩子為神、為信仰、為百姓的執著,最後的「遺言」帶給你何種啟示?

再想想撒母耳,他的生是母親哈拿在委曲之下向神傾心吐意而得來的;他的童年在神的殿裡學習服事,神和人喜悅樂他的心隨著身量一齊增長;他一生為百姓信仰的重建工作勞心勞力,走返但到別是巴只為百姓保守在神的愛中,可曾靜心思索他在年老髮白之際對百姓的自白:我從幼年直到今日都在你們面前行……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撒十二)

大衛臨死前囑咐兒子所羅門:「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所以你當剛強作大丈夫,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王上二1-4)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再次提醒門徒彼此相愛,不要紀念祂的生而要思念祂的死,以十架作愛的記號,這是基督的救贖。保羅能在人生最後階段道出:「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從今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四7-8)。

從以上的故事人物探視他們的一生,當死亡臨近他們時,他們都能坦然無懼、欣然接受,並且為活著的人加油打氣、安慰鼓勵,他們超越死亡的恐懼,因為他們已精采過一生。

《獾的禮物》這一繪本就是以這樣的心理帶孩子看待死亡的另一端,老獾夠老、夠虛弱得知道自己生命將走到盡頭,他不懂坦然接受死亡更能安慰眾朋友,並且為眾朋友留下至好至甜的「禮物」,這是他生前為朋友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以致於森林中的朋友都能發自心中說出:獾,謝謝你!

結語


生命教育雖是嚴肅的議題,但你可以透過聖經人物和童書繪本,進一步結合生活經驗,不慍不疾地娓娓向孩子闡釋生命的意義及美好,珍惜活著的時光,能以健康、樂觀的心情面對人生,不論是順境、逆境都能欣然面對。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日升月落之際都有神的帶領及祝福,神掌管人的生命,而你只管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記念造你的主(傳十二1),不論生命有多長,任何人都可以精采過一生。


「生死議題」之延伸閱讀書目:
《生命之歌》文/布萊安馬隆尼;圖/羅伯英潘
      譯/林海音;格林文化出版。
《再見斑斑》文、圖/哈莉凱勒;漢聲出版社出版。
《皇帝與夜鶯》文/郝廣才;圖/張世明;格林文化出版
《我永遠愛你》文、圖/漢思‧威爾罕;
       譯/趙映雪 上誼文化出版。
《Good Bye,Vivi》文/Maja Dusikova;
         圖/J.Alism James
《精采過一生》文、圖/芭貝‧柯爾;譯/黃迺毓;
       格林文化出版。
《想念》文、圖/陳致元;信誼基金會出版。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文/艾蜜麗‧弗利德;
      圖/傑基‧格萊希;譯/張莉莉;格林文化出版。
《想念奶奶》文/貝提娜‧艾格;圖/希妲‧尤克
      譯/方素珍;智茂出版。
《樓上外婆和樓下外婆》湯米‧狄波拉著;孫晴峰譯
           台灣麥克出版。
《獾的禮物》文、圖/蘇珊‧巴蕾;譯/林真美
      遠流出版社。
《生命有多長?》文/大衛‧萊斯;圖/邁克‧梅戴克
        譯/涂淑芳;遠流出版社。
《小魯的池塘》文/伊芙‧邦婷;圖/羅奈德‧希姆勒
       譯/劉清彥;三之三出版。
《再見,愛瑪奶奶》文、圖/大塚敦子;譯/林真美;
         和英出版社。
《姨公公》文/孫大川;圖/簡滄榕;遠流出版社。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1/01/200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