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郭祝壽

經文:列王紀上第十九章9-18節

前言:

以利亞先知完成迦密山的事工後,本以為遏阻了巴力崇拜及亞哈夫婦邪惡的氣焰;誰知道耶斯列後,不久即聽到王后耶洗別的恐嚇,使得他只好遠走他方,暫避風頭,終至疲乏過度,心力交瘁,而有羅騰樹下之求死……

然而,靠著神愛的憐憫,差派天使拿餅與水,給他解飢渴;最後靠著那飲食的力量,走到神的山。

在那裏,他進了一個洞……

神問他:

「以利亞阿,你在這裏作甚麼?」

他說:

「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祢的約,毀壞了祢的壇,用刀殺了祢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這一段從耶斯列逃跑,到羅騰樹下求死,以至於遁入何烈山洞中的旅程,可謂以利亞先知信心最低潮的階段,也是他靈性處於最黑暗的光景;但是,真神仍憐愛著祂的僕人,祂知道他的景況,所以一路上仍派天使照顧供應,也賜予超然的能力,來到何烈山。

耶和華的話臨到他


神知道,祂的兒女有著太多的負擔,也有著莫名的無奈;祂要撫慰這顆受創的心,祂想要扶持這沈重的靈……

所以,祂發出慈聲,欲喚醒,在信心低落中,似處於迷茫狀態的先知。

「祢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詩一一九130)

在此,真神是以問話開始,要讓先知反思;好似從重重黑暗中得到亮光,能夠掙脫出來。

可惜,以利亞未能掌握到重點,依然自顧自的,述說著他為神的熱心。

綜觀此段聖經,其中有兩次,神問以利亞在作啥(9、13節),但他都沒抓住神的重點;最後是神直接指示他,當走的路以及當完成的事工(15-17節)。

神的話,真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

大衛作詩讚美神:

「耶和華阿,祢是我的燈。耶和華必照明我的黑暗。」

「神是我堅固的保障,祂引導完全人行祂的路。」(撒下二十二29、33)

因此,我們需要歡喜領受神的言語,祂的言語是我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十五16),是我們疑惑中的亮光,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過去與現在──活在當下


神問他:「以利亞阿,你(現在)在這裏作甚麼?」

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

神問的重點是,「現在」你在作什麼?

他回答的內容,是「過去」……

現在,是指何烈山的洞中;過去,是指迦密山的山上。

迦密山上的爭戰與得勝,是以利亞信心的高潮與事工的高峰;那不單為神贏得了榮耀,也為以利亞自己奠立了不朽的里程。的確,那一段的史詩,真是驚天地泣鬼神,若不是心懷「為神大發熱心」的忠貞和勇氣,實在無法激起這麼震撼人心的大漣漪,萬古長存!

然而,神問的是,「現在」?!在洞中作什麼?!

他竟避而不答;或者,答非所問!

我想,他不是故意的;有時候我們受到現實環境的逼迫,我們的思維和心態,一時無法調適過來;往往我們的腦袋,就會停留在過去的階段裏,特別是那些值得回憶的,欣喜的,或者是安慰的片斷。

不少人會緬懷過去的成就(當然無可厚非);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若「當年勇」提起時,還蠻膾炙人口的,甚至令人血脈賁張時,鮮有人不喜歡的!

但另有些人,卻是一直活在過去的成就或榮耀中;其實那些榮耀,早就日薄西山,或者雲消霧散了……

以斯拉記中所載:

以色列民由被擄之地返國,回故鄉重建聖殿,當耶和華殿的根基立定時,許多祭司、利未人、族長,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現在親眼見立這殿的根基,便大聲哭號……(拉三11-13)

這些見過舊殿的老年人,當然感觸很深;他們見過舊殿的輝煌與榮耀,他們曾經很風光過,見過舊殿的榮耀,與有榮焉,他們的存在,似乎也述說著那個時代的榮耀……

然而,繁華似夢,早就煙消……

今日,能夠重建聖殿,雖只奠定根基,已足夠感謝。

但以今日之條件,重建聖殿,相較所羅門時代的財富,自不可同日而語;故雖感謝,亦充滿感傷,因而大聲哭號……

昔日的鼎盛,和今日的殘破,是何等大的差異阿!

難怪,有人會一直活在過去的榮耀中!正如以前住在伯特利,已經過時,不被神用的老先知,當他聽到從猶大來的神人,所表現的有能力的事蹟後,他就急著表態,「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王上十三18)。

嘿!如果一樣,神何必大老遠差神人由猶大來到伯特利?!如果他還可服事神,神何必捨近求遠呢?!

好了,言歸正傳。

以利亞的現在與過去:

現在:何烈山的洞中躲藏──慚愧羞赧
過去:迦密山的山上爭戰──得勝、榮耀

因此,神問他現在在作什麼時,他很自然地會回答最風光的那一刻!

我為神 大發熱心

此時此刻,以利亞的表現,真給人有種自義又自憐的感覺。或許他對於所遭遇的,及所見到的,的確是那樣的感受。

但,那正確嗎?!

他現在作甚麼?!那正是神解決他問題的關鍵。難道所有以色列人都背叛神?!非也!那只是他直覺的看法。

所以,真正的問題,就在於他自己。

為神發熱心,本來是好事;但太過強調「我」時,可能就導向不同的發展。因為自我主觀的意識,將很容易以「我的」思維、想法、判斷、價值觀等,去取代一切,衡量一切。

到那時候,許多狀況都看不清楚,即使自己的真正情況,也捉摸不著了!

所以,為什麼會有「自義又自憐」的反應?!還不是那個「自我」在作崇!

很有趣吧?!

神說那個「你……」(9節)

以利亞就說「我為……只剩我一個……還要尋索我的命。」(10節)

很可愛吧!神說一個「你」字,他就一口氣講了三個「我」;真不曉得是人性的光輝還是醜陋!

突然想到耶穌所講的「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路十八9-14);恍惚間,那法利賽人禱告時的嘴臉,浮現眼前,他不也是滿口的「我、我、我」嗎?!

唉呀!我不能再想下去了,否則將會破壞以利亞先知完美的形像;到時候,衛道之士,起而鞭韃,那我可像過街老鼠了……

因為陷在「自我」的窠臼中,所以容易膨脹自己,看輕別人,對工作與環境,也較難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審視之!

不是嗎?!我們看以利亞回答神的話中,除了談到自己發熱心外,還要多提他的以色列同胞們信仰上的敗壞。這好像他的不平,又像悲鳴,又像控訴(羅十一3);別忘了,他是在神的面前!

另舉兩個聖經例子:

1.掃羅(撒下二十一1-10)

「大衛年間有飢荒,一連三年,大衛就求問神。耶和華說,這飢荒是因掃羅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基遍人。原來這基遍人不是以色列人,乃是亞摩利人中所剩的。以色列人曾向他們起誓,不殺滅他們。掃羅卻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發熱心,想要殺滅他們……」

您看,雖然是為選民發熱心,但卻破壞「誓言」;間接地破壞了選民和神的信實,此種熱心是不合神旨的熱心,可嘆!掃羅以一國之尊,竟不能尊神為大,徒然發熱心,反讓神名受虧損,百姓遭殃!

2.耶戶(王下十16)

耶戶是神所興起,要對付亞哈家族的人選;當初,他被膏油的時候,就被賦予任務:

「你要擊殺你主人亞哈的全家,我好在耶洗別身上伸我僕人眾先知和耶和華一切僕人流血的冤。亞哈全家必都滅亡……」(王下九7-10)耶戶也自認「為耶和華怎樣熱心」(王下十16)。他的確消除了亞哈家及巴力的崇拜(王下十17、28)。

然而,一般聖經學者普遍認為耶戶有點熱心過度,甚至將亞哈的大臣、密友、祭司都殺盡,沒有留下一個(王下十11)。使得國中人才缺失,他卻以己之熱心而沾沾自喜呢!

因此,有時候我們會自認為是為神發熱心,其實骨子裏頭,內心的深潛面,卻是為自己的成份來得更多一些;此所以往往有人逾越神旨,或罔顧神旨的原因了。故我們該特別小心,看自己是發什麼熱心!

很諷刺的是,以利亞現在居於何烈神山,神與之談話,他也自詡為神大發熱心;可是,他目前什麼工作都沒做;他甚至連神的性情及工作模式,都沒弄清楚,他竟然一而再地強調,為神大發熱心!

如果他真懂得「微小聲音」的奧妙,神就不必在此處,以那麼壯麗的作為,來教導他了。

「狂風大作、崩山碎石、風後地震、地震後有火」,這一切強烈、震撼的大作為,都陳明一件重要的事,即「耶和華不在其中」;這是針對以利亞理念的教導,因為他對神的工作模式與理念,就是如此!

神並非如他所設限的一般,只是審判的神;祂也是慈愛的神,也有柔聲的時候,也有撫慰的時候……

今日,居於神的山(屬靈真教會)的工作者,我們發的熱心是為神而發,我們參予的聖工是神的工,我們站立在神的山上,捫心自問,我們上體主心,明白主旨,遵行主意了嗎?!

還是,只躲在神山的洞中,自詡為神大發熱心,卻一事無成呢?!

「你在這裏作甚麼?」──當下

我們惟有正視自己「目前」的狀況,才可能清醒,而因應對策!

請問,您目前「作了甚麼」?今年,現階段,您作了甚麼?!

現在,即目前,也是「當下」。

人生積極面,即是由當下「開始」。

您看,那些懶惰蟲及混混,都是對當下不負責任的。

不檢討目前狀況的人,好似掩耳盜鈴,又似駝鳥心態般,自欺欺人罷了!

當年,真神應許亞伯蘭福氣時,叫他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所看見的一切地,神都要賜給他和他的後裔;而這一切,卻是由當下開始(你所在的地方)(創十三14)。

個人的靈修、充實、長進如此。
教會的事工、蓬勃、發展亦如是!

但盼我們注意當下的狀況;不完全及不足之地,趕快補足,完美之處,則讓它更完美!

再簡單舉兩個例子,說明「活在當下」的理念:

(1)以色列民(民十四1-3):反例

百姓聽到十個探子所報告沒有信心的消息後,就喧嚷起來,吵著要回埃及。

※不肯面對困境,只想逃避;甚至願回到從前!(其實從前並未較好)

(2)摩西亞倫(民二十2-7):正例

百姓在尋的曠野沒水喝,發怨言攻擊摩西、亞倫,此時此地怎麼辦?!只有面對現實,禱告神求神指引;問題終得解決。

※面對困境,禱告靠神。

進入與出來──洞中意識的跳脫


「他在那裏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

「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9、11節)

以利亞「進入」洞裏,可是神叫他「出來」。有趣;洞裏,不論如何,總比外面世界來的狹小昏暗吧!

真神要教導他,偏叫他出來,甚至站在山上,在神面前。

古人曰,登泰山而藐天下。

因居高,看得廣看得遠,心胸也開闊。不像在洞中,地處狹窄,氣也鬱悶。

以利亞當時就是覺得現實生活中的逼迫感(至少有耶洗別的追殺吧),使他一路逃到何烈山,然後鑽入此洞中;洞內不寬闊,外面又有無形的壓力,難怪他要哀號了;他不單身陷洞中,連思維與意識,都溺於狹隘的死胡同中,掙脫不出。

難怪,真神兩次問他,在此處作甚麼,他的答案都是一樣;不曉得思考與變通,他的靈好似在黑暗中,就卡在那小小的空間裏。

所以,神要他「出來」;跳脫出來,離開那小小的空間,狹窄的空間!

神在他眼前,所展示的,是自然界極大的空間,及多樣變化所舖陳的磅礡氣勢;這一切,惟有離開山洞,站在神面前,以神的眼光審視,才可領略出來。

有些人,他總活在「自我意識的洞裏」,他的思想永遠停留在狹小的空間裏頭,所以,他們的胸襟也總是小得可憐!相對地,周遭的事物狀況,他們也看不清楚,也沒辦法理解!

雀鳥安知鴻鵠之志!《史記》,司馬遷著。

※以斯帖記中的哈曼,即是一個將自己迷失於自我的洞裏意識的極佳例子。(斯六6)

當亞哈隨魯王問他
「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

哈曼心裏說
「王所喜悅尊榮的人,不是我是誰呢?」

結果,弄個灰頭土臉回家(斯六12)。

※另一個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掃羅(撒上十八6-16):

那是大衛打死歌利亞回來時,眾婦女出來迎接掃羅,但她們舞蹈唱和說

「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

掃羅甚發怒……就說「只剩王位沒有給他了」。從這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

唉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大衛又那有心,要去奪他的「王位」呢?!只不過掃羅自己狹窄的胸襟,逼得自己想不開,對大衛又怒又恨又怕,終而惡魔降其身,胡言亂語。

掃羅終其一生,無法跳脫出那狹小的胸襟,與低層次的意識,所以他始終在疑慮害怕中度日,不得享受心靈的安息。

莊子曾講過一則寓言:

「有一種鳳凰鳥,生長在南海,當牠飛到北海的時候,非梧桐樹不棲息,非竹實不吃,非甘泉不喝;那知在北海遇到一隻貓頭鷹,牠的口裏銜著一隻死老鼠,正在志得意滿時,看見鳳凰鳥飛過,就大聲的叫:『喂!不要搶我的老鼠。』……」《莊子傳》〈第三章傲視王侯 與天為一〉

好玩罷!誰要你的死老鼠!(權勢、地位、財富、名聲……)

神要以利亞由洞中出來,站在山上,在神面前。然後開始一連串自然界轟轟烈烈的作為。

首先,神要他明白,惟有脫離那小小洞穴的局限,站到山上,才能開啟視角,放寬胸襟;也惟有站在神的面前,以神的眼光與角度,去審視一切,才能成就一切。

後來,透過山上的那一幕之後,微小的聲音出現,這整個過程,似乎在教導以利亞,洗濯他的心思,提昇他的認知;神是自然界的主宰,祂是公義的神,也是慈愛的神;祂是審判的神,也是醫治的神;由此,提昇且豐富了以利亞,對神的性情及神的工作方式,有更多的認識。

大格局,大氣度,大涵養,大能力。這就是神要以利亞所具有的條件。

記得否?!耶穌的門徒,

當主耶穌設立聖餐,與他們同領後,門徒竟在爭論:

「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二十二14-24)

悲哀不?!

好像這些人,都那麼小家子氣,整天吵吵鬧鬧,爭著「誰為大」。

不然就像掃羅般,整天提心吊膽地,怕別人來搶奪王位!

我們應該以神的眼光,來看事情;更該求主幫助我們,脫離洞穴般的意識層面,因那狹隘的空間,將限制了我們的拓展;那空間的囚禁感,將會遏阻我們呼吸新鮮空氣的契機,而帶來屬靈生命的枯萎……

一人與七千──似乎都是孤獨


以利亞向神訴苦:「以色列人背棄了祢的約……只剩下我一個人……」(10節)

但神告訴他:「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18節)

以利亞在為神奮鬥的立場上,儘管精神上是如何地義無反顧,或恩賜上的大有能力,然而,他的行徑卻給予我們一份淒然的悲壯之美。

我想起中國古代荊軻刺秦王,臨行前所唱的悲歌,卻又是慷慨激昂!

「風瀟瀟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英雄,勇士,似乎都是孤獨的。

以利亞這位神國的勇士,如今孤獨的吶喊:「只剩下我一個人」,「只剩下我一個人」。

然而,這種情境真是必然的嗎?!英雄注定要孤單、孑然一身的嗎?!

其實;未必。

真神告訴他,還有七千人,和他立場一樣的,信仰至死忠貞,不肯妥協的。

德不孤,必有鄰。

可惜,這七千人的後援,或者是聯合陣線,以利亞好像都不知道。

所以,並非如他所說的,全以色列人都背棄神;至少,還有七千人,雖是小群,但足夠安慰的啦!

(耶穌的門徒,本來也是一小群,後來竟成了大群。)

因此,我們不要自視過高,認為只有自己最愛主,別人都不愛主。

不要以為只有我自己信仰最堅定忠貞,而別人都是貪生怕死的妥協之輩。

信仰能夠在受逼迫的環境中,站立得住,那其實是神的保守,所以,神說「我在以色列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

若不是神的保守,以利亞他能站立得住嗎?!他早就求死了;若非神的憐憫,他怎能活到現在?!

所以,我們也一樣,不要太自高自傲,看不起別人。當知道,愛主之人到處都有,只不過,神把他們都隱藏起來罷了。

聯繫──團契

過去,以利亞的行徑,較偏向個人的作風,我行我素;甚少與人同工搭配,這或許是個性使然,使他與外界有著隔離;別人要尋找他總不容易,有人形容他像神龍見首不見尾;他也不大去親近別人;觀其一生行止,從曠野基列地出現後,到基立溪,撒勒法寡婦家,然後迦密山,最後遁至何烈山,這一大段過程,也真沒有幾個人與他有深交或同工。

因此,在軟弱的時刻,那種孤單無助的疏離感,格外清晰 ,感覺特別沈重。

保羅曾言:
「你要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二22)

又說:
「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弗三18)

凡此種種,皆提醒我們應該和其他愛主之人多聯繫,互相勉勵,以度過信仰的諸般考驗。

正如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一般,相互扶持,共體時艱,而於異邦的罪惡環境中,綻放信仰的光芒!

團契,讓我們永不孤單!

如果,以利亞的悲鳴,能夠喚醒處身於末世,卻具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者,去開創屬靈高層次的格局,以神磅礡恢宏的胸襟與意旨,聆聽聖靈微聲的指引,去行在主的道路上,完成神的神聖託負,那未嘗不是一種安慰!

透過以利亞的慘痛經驗,來造就末世的以利亞,這將是苦難最大的價值!

後記


洞裡乾坤系列,終於暫告一段落。最初只預定寫四篇,想不到,一寫就八篇,足足多了一倍;神的恩典真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感謝主!也感謝弟兄姐妹們的鼓勵!

不久前,到北部教會靈恩會,一位讀者給我很大鼓勵,並盼我趕快把洞挖完;聽後不覺莞爾。

自己也覺得這些洞,竟愈挖愈深,而且越進入,越覺瑰奇,慨嘆真神造化之功,竟如此奇妙感人……

我想,我要趕快往回走,回到洞外,告訴我的親朋好友,洞裡蘊藏著真神無窮的奧秘……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2/01/200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