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33期2005年6月)
主題特寫:以色列人的宗教教育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姚家琪

一、前言

從聖經的紀錄與歷史的見證,以色列是一個看重教育的民族。自古以來,在以色列的社群中,社會上有祭司、先知、文士和長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在會堂中,有拉比和專任教師作教導;在家庭中,父母更是在養育外還要負起了教導的最大責任。

從許多猶太的名言,如歷史學家約瑟夫曾說:「我們的土地很肥沃,要儘量工作,但最大的目的卻是子女教育」;有拉比說:「父母疏忽子女的教育,等於埋葬他們的一生」,以及「未能傳授兒子謀生技能的父親是為賊」等。

在聖經中,對這方面提醒與教導的經文更是不勝枚舉,尤其在箴言中屢屢強調「父親的誡命」和「母親的法則」,所必帶出美好生命的果效(箴一8,六20-23)。囑咐父母務要「教養孩童,使他們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若不管教(杖打與責備),必使父母蒙羞」(箴二十二6,二十三13,二十九15)。

猶太人家長對兒女的教育,自期有三方面的責任。

第一,是指導謀生的技能或手藝,即職業教育,認為人若沒有教育子女有一技之長,無異是教他作盜賊,因此,他們的職業通常是父傳衣缽,子紹箕裘,如保羅和亞基拉是織帳棚的,而耶穌是木匠(徒十八3;可六3)。

第二,是訓示做人的道理和品德的培養,也就是給予正確的人格教育,並且積極的把一顆善心種植在孩子心上,使他們都有慈善的行為(參:箴三27-28,十九17)。

第三,是領導敬拜真神禮俗的傳統,也就是宗教教育,特別是藉著節期和每日的祈禱使兒女得到聖道的教育(參:申三十一10-13),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也因著這等教育的特色,使以色列民族得以源遠流長,即便亡國了兩千多年仍能屹立不搖。

二、以色列民族重視教育的原因

猶太民族為什麼會如此重視教育,除了從敬拜真神而來的宗教傳統外,也是因著民族歷史中亡國恥辱所產生的危機感,及對孩子帶有一份神聖的使命所使然。

1.神在律法上的吩咐

在申命記中,神鄭重的傳達對以色列全民族神聖的旨意:「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並你的城門上。」(申六6-8)。

這樣的交代深遠地影響著以色列民族從古以來的教育政策。是以,在亞撒的訓誨詩中,教導「要將神的美德和祂的能力,並祂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不可向他們隱瞞」,因為知道這是神在雅各中立的法度,在以色列中設的律法,是祂吩咐先祖要傳給子孫的(詩七八3-7)。

2.因歷史教訓所啟發

詩篇一三十七篇中的哀歌,深深地表達了以色列百姓被擄在巴比倫時心中的苦境,如同無根的一代,活在外邦人無情的羞辱中。先前他們曾經所賴以誇口的聖殿已完全被毀,原本的祭司制度與敬拜儀式也蕩然無存。

在此之時,為維繫聖殿被毀後之信仰,於是創建了會堂(Synagogue),成為敬拜的中心,藉此研讀律法,教導宗教信仰。直到神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神再次眷顧以色列,成就祂的恩言,感動了波斯古列王,讓他們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耶二十九10;拉一1-3)。

文士以斯拉也先後兩次自巴比倫返回,定志考究遵行神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百姓的領袖和利未人也都投入教導的行列,使百姓確實明白律法(拉七10;尼八1-8),自此,文士成為全民族宗教教育的主軸已悄然成形。

這都是因為他們切實體會到「民因無知識而滅亡」慘痛的教訓(何四6)。歸回後的時期,會堂制度仍然延續,並擴展它的功能,到了新約時期,更成為福利的機關、平民的學校和生活社交的中心(參:約九22)。

3.孩子是希望的所在

猶太人有一句極為睿智的格言:人有三個朋友,就是小孩、財富和善行。他們始終對孩子有一份強烈的崇高和神聖的情感,因為認識「兒女是真神所賜的產業」,兒女有如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就能在城門口(法庭)和仇敵說話的時候,不至於羞愧(詩一二十七3-5)。

這種「孩子神聖」的觀念,使得猶太的家庭成了「孩子的王國」,孩子受到最好的照顧,並且有「一歲是國王」的格言。也另有話說:「有了孩子,人就會愚蠢」,意思是說父母為了取悅幼小孩子,舉止動作都「瘋癲」了起來。

除了親子關係的著重,他們更以特殊的教學方式,多與孩子交談、討論,並以經書的內容為取向,一方面培育孩子思考和論說的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出一顆純真的猶太心靈。

三、在宗教教育方面實際的作法

1.層層宗教教育的機制

以色列人的教育是從家庭開始,幼童最初的教育是得至母親,漸次成長後,母親仍繼續給予訓誨(撒上一23;詩一三十一2)。當孩子脫離兒童期後,父親就擔起主要教導的責任,宗教的訓誨更是其最神聖的任務。在嚴格的教育過程,父親甚至常使用棍杖和鞭子來趕除孩子的愚頑(箴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九15、17)。

聖經中幾個有名的家庭宗教教育的記載,如摩西受乳時其母即指教其敬神之路(出二9;來十一24-27),所羅門受父親諄諄的訓誨,甚至在臨終時的交代(箴四4-6;王上二2-4),及提摩太自幼得至外婆和母親的教導等(提後一5,三15),都是耳熟能詳的。

當猶大被擄巴比倫後,開始有了會堂,為了確實學習律法,會堂都設有學校,每天在那裡教育眾人的子女。使徒時代,每一城中若有十人男丁且志願於宗教之事,就得設一會堂,有二十五位兒童就要設一位教師。

兒童六歲入學,以申命記作為學習律法的基礎課程,也學習摩西五經、歷史書和先知書;十至十五歲,學習口傳律法;十五歲則進入高等學校繼續研究神學課程,保羅作為迦瑪列的門生,就是屬於這階段的學習(徒二十二3,五34)。

會堂除了附設學校教育兒童外,其本身在安息日的崇拜活動亦是宗教教育重要的一環。每安息日,兒童在會堂接受讀經、祈禱、唱詩和勸勉的教導,以希伯來文朗讀舊約律法和先知書,同時用亞蘭語來翻譯,並有三年讀完律法的慣例。經此嚴謹的教導過程,對於律法的規範、應遵守的儀式和當有的信仰生活,不熟悉也難。

2.多樣有效的教育方式

(1)榜樣式的教育

一個敬畏神之猶太家庭中的父母,總是努力恪遵神的教導,將神吩咐的話確實記在心上(申六6),並且在生活中將之實踐出來,活出敬神愛人的見證,如此就能指望兒女能在耳濡目染、心靈感化下培養出美好的靈性。因為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觀察而來,父母親的舉動常成為孩童學習的對象,孩子的表現也就反應出父母的模樣。因此,敬虔的猶太父母,都致力於以自己對信仰的忠誠,來建立子女對信仰的價值觀。

(2)談論式的教育

以色列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傳,正如神所吩咐的,要殷勤地教訓兒女,無論你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7)。因此,不論是在會堂、學校或家裡,都是由教師與家長來敘述、講解、提問題,而學生覆述、發問或是回答問題(路二46)。

他們時時彼此談論,而其內容,終成為兒童路上的光、腳前的燈,引領他們走上生命之道(箴六20-23)。敬畏神的人如此的彼此談論,有神豐盛的應許:「神必側耳而聽,且有記念冊在祂面前,記錄那敬畏神思念祂名的人」(瑪三16)。

(3)情境式的教育

除了父母的以身作則,並與兒女不斷的彼此談論,敬虔的猶太人亦照著神的吩咐將經文繫在手上、戴在額上,也寫在房屋門框和城門上(申六8-9),使每個人很自然地在生活中接觸到神的話語,思想神的誡命,記起神在以色列先祖的作為。

兒童也在父母的帶領下,到聖地朝拜,或參與許多的敬拜活動,從詩歌的詠唱中、從經文的講解中、從莊嚴禮儀的心靈觸動中,體會出神與以色列這「立約」的民族獨特的關聯(參:撒上一4、21;路二41-51)。

四、結語

瞭解了以色列人對教育看重的原因及在宗教教育工作上實際的作法,我們亦應對當前基督教會和家庭中宗教教育的任務獲得啟發才是。教會當戮力於宗教教育體制的建立,從幼兒到老年都應有各自的成長團契與受教機制,從信仰的基礎教育到門徒訓練,再到領袖訓練,組織與課程都須有完整的聯繫。

且有系統的、有目標的、符合需求的來發展教材、教具及教法,並培育出更多優良的教師專業地投入教學工作。教會中的崇拜禮儀和講台信息也要追求更加地莊重與有深度,卻勿俗化成為社團活動和時事報導,而是真正地教導生命、傳遞生命,才能深入人心發生感化的力量。教會更當與家庭結合,齊心對孩童在宗教教育上悟性的栽培及靈性的成長盡上最大的心力。

作父母的當效法約書亞的心志:「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15)。父母必須走在前頭,讓家庭成為一個實踐真理的地方,並且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來教養子女,帶領全家走上敬畏神的道路(弗六4)。

信仰沈睡的父母,他們的兒女正走向「危險的懸崖」。讓我們每個作父母的,在家中以「談論」的方式,傳遞基督的信仰,以基督化家庭的「環境」鞏固家人的信仰,藉著良善行為的「榜樣」見證自己的信仰。

參考資料:
1.丘恩處著,《猶太文化傳統與聖經》,紐約神學教育中心出版,1999年,頁310。
2.顧駿著,《猶太人智慧-創造神跡的人間哲理》,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頁335-338。
3.姚正道著,《聖經中的猶太習俗》,人光出版社,1989年,頁44-47。
4.羅蘭德富著,楊世雄譯,《古經之風俗及典章制度》,光啟出版社發行,1986年,頁62-64。


作者: 姚家琪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