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36期2005年9月)
主題特寫:行善的智慧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恩榮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傳八5)

1991年第一次去北京。行前,同事一再交代,碰到乞丐千萬別心軟,否則,給了一個人錢,會有十個、百個擁向你,讓你脫身不得。我謝謝他,說我明白。

到了北京,跟一位已派駐大陸一年的同事搭出租車,趕著要去開會。下車後,一位滿臉風霜的婦人,牽著一個衣著襤褸、臉龐髒污的小女孩,快速向我走來,開口要「一毛錢」,我不理他們,愈走愈快,小女孩用手抓住我的褲管,一臉哀憐,大聲說著:「大爺大爺,行行好,給我一毛錢!」

同事見我為難,出聲斥責,要她們離開。婦人不為所動,抱起小女孩,緊緊跟著我,哈腰哀求,不停地說:「大爺大爺,行行好,我一天沒吃東西了,給我一毛錢就好。」我內心很掙扎,別說一毛錢,十塊錢對我來說都是小錢,很想掏出來給她算了。同事趕上來,把那個婦人擠開,對我說千萬不能給,然後拉著我右轉一條街道,快速甩開。

我很內疚,心想見苦能救而不救,哪是基督徒?同事看出我的心思,突然拉住我,要我往後看,只見離我們約三十公尺處,一群乞丐男女老少約莫二十餘人,左右衝撞跳動,圍著一個人要錢。同事說:「行行好吧!怎麼行?救急不救窮,你心軟,連家都回不了!」我連忙稱是,不敢回嘴,但心裡很惆悵。現在北京已很少看見乞丐,這也見證了經濟發展的成功。

救急不救窮?的確有它的道理。救窮是大事,非一般人所能為,而且要能脫離貧窮,除了外在環境的影響外,當事人主觀的意願和努力更是關鍵,善心想救窮,常是徒勞無功,甚或受騙。

我想起看過的一個故事。有個乞丐,固定在街角行乞,每天捧著破碗等候路人施捨。當地最富有的一個人,就住在那條街上,他天天走過街角,天天看著乞丐站在那裡行乞,但從不掏錢幫助,簡直視若無睹。

有一個鄰居覺得富人不懂施捨,真是可悲,有天忍不住對他說:「上天給你財富,你應多行善事。那個乞丐可憐,你何不給點小錢?」富人說:「我若給他錢,反而是害他。他有手有腳,應該去做粗工掙錢。他站在那裡行乞,愈是順利,就愈不想幹活。」鄰居說:「你是有錢人不知窮人苦,他如果有門路,就會自己去謀生。」富人說:「我不認為如此;不然,我們試看看好了。」

第二天路過街角時,富人給了乞丐五百元,告訴他說:「拿這五百元把自己安頓好,找個粗工幹活,或者去做點小生意吧!不要在這裡要飯了。當年我也是用五百元白手起家的。」乞丐大為驚喜,連聲道謝離去,從此街角不見他的蹤影。

大約一個月後,鄰人正想找富人證實這五百元救了一個人,卻在街角發現他把錢花完又回來了,還是站在原位置,向路人行乞。從此,富人再也不理這個窮人了,因為他不值得幫助,幫助了也沒用。

救急,是在當事人面臨困境無力自救時,伸出援手,助他一把,是人性的光輝,「好撒瑪利亞人」就是典範,應該追求。

但是,也有該注意的地方。一個朋友警告我,路邊見死也不能隨便救,我不以為然,他就說了一個自己的遭遇。有天晚上十點多他開車回家,路上車子不多,突然驚見有摩托車騎士倒在路邊,他急忙下車察看,那人告訴他被人撞了,就昏了過去。

我朋友很心急,攔車請人幫忙,沒人停下來,眼看若不趕快送醫,真是見死不救,那人突然睜開眼睛說:「送我去醫院。」然後又昏過去了。他就急忙抱他上自己的車,緊急送醫。當晚折騰到深夜兩點才回到家,雖然疲累,但救了一個人,他深感慶幸。

問題來了,這個騎士一直昏迷不醒,家屬認為我這位朋友一定是肇事者,雖然送人到院就醫,但推託不願負起責任,所以對他百般責難,甚至恐嚇。我朋友很挫折,好在後來事故鑑定,摩托車上的撞痕和遺留掉漆,非我朋友車子造成,才還他清白。

我讚揚朋友的義舉,也討論了遇到這個情況該怎麼做。遇到車禍需要救助,打119報案,召來救護車,是基本動作,也是對病人最好的幫助;萬一自己沒帶手機,強力攔車要別人代打,通常都沒問題;再萬一真是四下無人,只有自己能救他,則一定要保持現場完整,到能打電話處,立即報案,請警察出面處理。

事實上,救急是要有原則的。大約八年前,父親告訴我,他拒絕了一個親戚的緊急借款,對方因賭博輸掉鉅款,被黑道追索,幾乎走投無路。家父認為賭博是不對的行為,應自行負責並付出代價。

他說:「不行!此事不對也救不了,即便救了這次,下次照賭照輸。但如果他真傾家蕩產,我們該救助他買米的錢,讓他一家活下去,慢慢尋求出路。」我一直記住父親的話,當時他堅定又和善的表情也一直烙印在我的心版上。

再回頭說救窮。

有人說,救急雖然對,但若能救窮更可貴,救急只是給條魚,讓人不至於餓死,你若能給人釣竿、教人釣魚,才是真幫助;所謂:「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解一生之需。」

這讓我想起一位初中的同學。這位同學家境非常清苦,父親重病,家裡有五位小孩,全靠媽媽打零工養家,他帶的便當每天都是一塊地瓜和一小包鹽巴,我常故意分點便當菜給他。

他告訴我,他是家中老大,很多人建議他媽媽讓他去做工貼補家用,但他功課很好,媽媽也不捨,幸好有位鄰居,答應幫他付學費,一直到高中畢業,鄰居跟他說:「你一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你好好讀書,學習一技之長,才能讓家境好轉。」這位鄰居給他釣竿,讓他有機會學會釣魚,他很爭氣,大學畢業後,表現突出,家裡經濟完全好轉。

有人是真需幫忙的,這也是聖經中一再勉勵應做的善事。台灣總會救濟委員會有補助各地方教會幫助貧苦同靈的辦法。台北教會則每年兩次集合全教會的力量,來幫助孤寡失依生活困苦的同靈,大家都可向職務會提供需要幫助的同靈狀況,經職務會實地瞭解後核定名單,於一月和七月兩次發放生活補助金。同時,該兩個月會各指定一個安息日的奉獻箱收入歸入救濟基金,做為大家有份於行善在弟兄姐妹身上的行動。這是在教會內救急也救窮的方法之一。

不管救急或救窮,出自至誠是重要的。我讀大學時,有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某天我要上街買東西,遠遠看到一輛我要搭的公車入站,有三兩個人下車,我趕向前去,車子已開走。剛下車的一個中年婦人,繼續在站上等車,我以為她在等另一路車。

不料我上車時,她也上車,我心中納悶,為何她會剛從同路車下來,又等候上同路車。上車後她就坐在我旁邊,我忍不住問她為什麼,她用不太好意思的表情,說了一段讓我記憶一輩子的話,她說:「剛剛有個可能因小兒麻痺行動有點不便的年輕人上車,我就站起來要讓他坐,我年紀比他大,怕傷他自尊,所以就說我要下車了,你來坐。下一站我就先下車,再上車。」我說:「你真好,幫人還替人家想。」她回答:「助人為快樂之本。」一句在當時每人都琅琅上口的話,但她做到了。

行善事不為人知,又照顧受助人的感受,是真智慧!



作者: 恩榮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