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39期2005年12月)
主題特寫:看見天地起源的奧妙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龔俊嘉

對立?和平相處?


論目的,宗教與科學同樣源自於人類與生俱來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好奇,對表象下深層且複雜原因的體認與探討,甚或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求。

科學的起源,更是與中世紀教會修士們,為了瞭解神所創造的宇宙奧秘所作的系統觀察密不可分。但歷史上,兩者時常是彼此對抗的:從早期布魯諾主張地球繞日而被處以火刑,伽利略被教廷要求撤回著作並道歉,到近世的演化論與創造論的爭論。

作為一個科學家與基督徒,感謝神讓我有機會作見證,說明這兩者和平共存的可能性與重要性。雖然大多數人可能認為這非常困難,願讓「凡事都能」的神與聖靈的帶領(太十九26)。

科學觀點的優點與侷限


科學已是當世的顯學。它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如此有效且快速的發展,因為它起始就限定其討論範疇於物質界,在方法上,把神的因素(終極因)與現象界(近因)加以區分,利用實驗、觀察、量化等方式,測試各樣的假說。

這種藉由淘汰不合適假說以不斷改進的內在特質,讓科學得以留下解釋力最廣,通常也是最簡單易懂的假說,並藉以累積物質界的系統知識。此種「自我設限」的特性,一方面促使科學各領域內的快速進展,另一方面也由於單一角度的侷限,整合不同角度成為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

以「台灣目前的河川保育政策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例子來說,從不同的專業所提出的建議都有其道理。

比如:水利工程學強調,如何控制湍急水流在短淺又淤積的台灣河道疏通;生態學主張減少人為的環境破壞;政治學認為,水災主因在政府對山坡地開發政策的管理不當與規劃未周;而社會學提出水災可說是長久以來對族群問題的忽略所造成的後果。只著重單一的角度或面向(如:全面禁止山坡地開墾),無法全然的解決問題。

宗教思想追求生命深層意義


但是在面對生命或心靈的問題時,科學受限於其探討的層次,僅能提供物質面的觀點,而對心靈層次難所著墨。儘管科學的確是目前最有效的人類進步方案,同時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已複雜到讓大多數研究者終其一生也難窺全貌,科學自我的天生限制反而有時被忽略。

當少數科學家一方面瞭解整合多重學科的角度在問題解決重要性,另一方面卻對科學自身的極限缺乏省察,而「撈過界」的主張「科學研究無法證明神的存在,因此科學家等同無神論者」的結語,不但眼界受到方法限制的遮蔽,也對科學家自恃的開放立場形成一種諷刺。

舉例來說,著名的科學無神論者,「社會生物學」的作者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威爾森所提出的:不只是擇偶或覓食等生物基本的生存是受到演化的影響,即使是高層的認知功能,像是社會禮儀與規範、法律,甚至宗教等高層認知概念,也都是基於演化的需要所衍生出來有利於基因傳遞的功能。「一旦理解到這點後」,威爾森認為我們所認知的宗教「不過是一種集體的幻想罷了」。

但現實上,人們並沒有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因而放棄追求生命更深一層的含義;並且邏輯上,由於社會生物學的無法被檢驗,使它變成似是而非的「偽科學」。更何況科學家非但不必然是無神論者,相反的,愈是偉大的科學家,如法拉第、道爾頓、愛因斯坦等,愈是能夠從其研究中體會到神的奧秘與偉大!

「創造」,怎麼說?


近數十年來,面對科學萬能且無神論者的攻擊,「科學創造論」者從演化論的細節模糊或爭議處反擊,主張科學證據的不足,正可證實神的創造之需要。

但如此把神的地位被降格成點石成金的魔術師一般,只在科學尚未解釋到的陰暗角落裡發揮作用,豈不是低估了神的作為與大能?至於某些變本加厲的提議──「禁止高中生物課教授演化論」更是走入了極端。

如果我們不仔細鑒察這兩種互相敵對的偏道,瞭解其眼界的有限(科學無神論)與主張的偏狹(狹義創造論),便如同主耶穌基督在「太十五14」所提到的「瞎子帶瞎子,兩人都要掉進坑裡」,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科學:呈現真實的模型


自然或人生就好比是一本書,不同的角度提供不同的觀點。物理學或化學可以提供微觀的基本層次,生命科學或社會科學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解讀,就像閱讀時從字母或者基本單字句法來瞭解一般,但整本書的瞭解,人們總是超越字母或單字句法,追求更高的全書宗旨及引申的層次。

同樣的,科學對現象界的物質基礎解釋得再如何完備,仍對於人們追求更高一層意義的渴求無能為力。科學的目的與其說是求真理,不如說是求取「真實的模型」。模型不是真理本身,它的解釋受到時空條件的影響,隨時可能被考驗或修正,甚至推翻。

即使是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在近光速條件下也會不成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近來也在太空被驗證。科學的另一要求──清楚明白的闡述,也相對限制了科學求取真理的可能。真理是複雜難明的,不然主耶穌就不會用各樣的比喻來形容天國及末世的情景。說得明白,就忽略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也隱含著它的不可說,需要用隱喻、寓言等等來表達。

宗教:不同時空背景下的解讀


《聖經》是神所默示關於救恩的計畫與鋪排,當我們對《詩篇》裡先祖對神渴慕的文字感同身受,被福音書裡主耶穌捨己的大愛與如活泉般的話語感動,或是被聖徒對神國的期待與為主做工的勤奮感召時,若也能設身處地從先祖們撰寫《聖經》的時代與知識背景,就會瞭解那些憑著現世知識批評《創世記》正確性的人,就像現代人去批評古人相信煉金術一般,孰知日後我們的子孫會不會笑我們現在的文明如何的落伍退步呢!

如同閱讀一樣,一旦瞭解宗教與科學是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以不同的角度來讀「神的創造」這本書時,我們非但不應拘泥各自立場的限制,被迫要在兩者選擇其一;反而應該由多重角度的互相對話與支持,讓對不同角度皆有興趣的讀者們有更深入的體會與學習機會。

演化:不同角度的省思


達爾文當年瞭解到演化論所可能引發的激烈反應,而拖了近二十年才出版《物種原始》。由之後的書信看來,終其一生,他都未為自己的理論與其虔敬的基督徒身分找出一條理想的和解之路。

但當我們仔細思索演化論的描繪,會發現在生存競爭下的有機生命,也許更能體現神的救恩應許:正如同以前國文課本所教的兩幅描繪「寧靜」的畫,一幅是表面的山明水靜,另一幅則是在大雨瀑布旁在窩裡酣睡的鳥兒。相較之下,前者固然能描繪靜態的萬物秩序;但後者更能對照出雨過天青後的真正安寧。

同樣的,在四十多億年的緩慢時光後,終於孕育出追求神與生命意義的人類,不正顯出神的救恩與創造的深意:「神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創一27,二7)。

主耶穌無私且捨己的愛,更與每一個生命的努力生養後代相互呼應;如此生機勃勃的生命圖畫,從某個角度看固可解釋成赤裸裸的生存競爭,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來,不如說是藉此來顯示神無所偏廢且始終如一的大愛!如此看來,演化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與難得的機會,得以藉由重新檢視人類自身在演化長河中的角色,更加體會神的旨意與鋪排。

結語


回顧歷史,人類擺脫了黑暗時期教會無所不在的控制,也經歷過近代迷信科學萬能所帶來的災難。若能兩者都不偏廢,一方面著重科學教育與批判思考,另一方面勤做主工與保守真道。「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提前六20),當能更深切的體會愛因斯坦所說的「科學沒有信仰是盲目的;信仰沒有科學是跛腳的」,對兩者都能正面看待,就能做一個現代社會的基督精兵。


作者: 龔俊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