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46期2006年7月)
信仰社會:初代教會信徒間的爭端

吳明真

一.前言

一般初信主的基督徒是純真的,常認為一個人信主以後,屬靈的生命會隨之改變,能夠遵照《聖經》中的真理而行。因此基督徒應該對神敬虔,事奉熱心;待人和善,正直無偽;不說謊話,不道人長短;不與人爭吵,寧可吃虧讓步。

當他開始參與教會生活,才發現有些信徒並不完全,居然也會吵架,彼此懷恨,甚至不再參加教會的聚會。事實上,《聖經》早就告訴我們,信主的人多,得救的人少,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太七13、14,十一12)。為何信徒間會爭吵?應該如何化解爭端?以下擬根據《聖經》探討此問題。

二.爭端的背景

一般人的地域觀念濃厚,鄉親間的情感比較融洽,而且固有的觀念不易改變。就政治上而言,意識形態容易造成族群的對立;就宗教上而言,堅守宗教傳統,並強逼其他民族遵守,也容易造成教會的分裂。《聖經》中爭端的發生,經常與此有關,茲舉例說明如下:

1.說不同話的猶太基督徒

初代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大部分是猶太人,可以分成兩種:

(1)說希伯來話的猶太基督徒:是在地的猶太人,平日說亞蘭語;因住在耶路撒冷附近,雖然成為基督徒,仍然經常到聖殿敬拜(徒二46,三1);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律法的遵守。

(2)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是由外地移居的猶太僑民,平日說希臘話;他們對聖殿的傳統和律法比較沒有興趣。

聖殿和律法是猶太人的法統,「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對這些法統的漠視,引起保守的猶太人不悅。不但在聖殿、猶太教的會堂,甚至在基督教的會堂裡,都存在著這種對立的關係。

《聖經》中記載發生爭執的導火線,是「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向使徒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六1)。於是使徒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派他們管理飯食,成為「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的領袖,替他們爭取權益,於是爭端暫時獲得解決。

2.「猶太基督徒」與「外邦基督徒」

當時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將世人區分為「猶太人」與「外邦人」兩類,他們認為「猶太人」是神唯一的選民,縱使不相信耶穌,只要遵守律法,仍然可以得救;而「外邦人」並非神的選民,雖然相信耶穌,倘若不遵守律法,仍然無法得救。

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認為,外邦基督徒如果不遵守律法,是不潔淨的,因此不願與外邦人同桌吃飯,甚至不與外邦基督徒往來(徒十27-29)。

保羅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一16),保羅不正面說「以福音為榮」,而採用負面方式說「不以福音為恥」,表示當時教會中有人以普世性的福音為恥(林前一18-25),恥於與相信主的外邦人往來。

保羅打破猶太人的傳統,將世人區分為「一切相信的人」與「一切不相信的人」;只要是相信主的人,縱使是外邦基督徒,仍然是同靈,是一家人,應該要彼此往來,彼此相愛,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3)。

三.在羅馬的爭端

在當時的羅馬教會有兩群人,一群是「信心軟弱的人」(羅十四1,十五1),可能是指猶太基督徒,因經文中提到「潔淨」與「不潔淨」的猶太人專用字眼。他們寧可守節日(羅十四5-6)、不喝酒(羅十四21)、不吃肉,只喝白開水與吃蔬菜(羅十四2;但一86)。

他們在外邦人控制的環境下,為了避免沾染污穢,成為不潔淨,因而立志敬虔度日,保守聖潔。另一群是「堅固的人」(羅十五1),可能是指外邦基督徒,他們相信日日都是一樣,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百物都可吃,而且喝酒(羅十四2、5、14、21)。

當時猶太基督徒參加外邦基督徒家中的聚會與愛筵,外邦信徒並沒有按照猶太律法中的潔淨條例提供食物,因此猶太基督徒只好不喝酒、不吃肉,只吃蔬菜。

雙方因食物而引起爭執,外邦基督徒認為自己信心堅固,持守真道,因而排斥堅守立場的猶太基督徒。最後保守的猶太基督徒不願到外邦基督徒家中參加聚會,造成教會的分裂。

事實上,外邦基督徒可以遵守食物條例,也可以不遵守食物條例。但是猶太基督徒只能遵守食物條例,倘若他們違反食物條例,可以說是視同放棄猶太人身分,下場將很淒慘,會被逐出猶太社會,無法進入猶太會堂。

因此保羅要外邦基督徒體諒猶太基督徒,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而且不要彼此批評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羅十四3、4、10、13)。

四.在安提阿的爭端

當基督的福音由猶太人傳到外邦人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外邦基督徒應否遵守摩西律法?」耶路撒冷教會中的保守人士派認為,外邦基督徒應遵守摩西律法,尤其是割禮、食物潔淨條例、守節日(徒十五1、5)。

後來為此召開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徒十五28-29)。

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認為,外邦人沒有受割禮,沒有遵守食物潔淨條例,是污穢的、有罪的,是不潔淨的。因此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將沾染到這些罪人的污穢;為避免沾染污穢,他們不願與外邦人同桌吃飯。

耶路撒冷會議通過外邦基督徒可以不必遵守割禮、節期及潔淨條例;真理的原則是人稱義不是因遵行律法,乃是因相信耶穌基督(加二16),倘若藉由行律法才能得救,那基督豈不是白死了嗎?(加二21);而且受洗信主之後,不分猶太人、外邦人,在基督裡都是一體的(加三28)。

當彼得來到敘利亞境內的外邦城市──安提阿,他明白真理,也願意遵守會議的決議,原先是與外邦基督徒「一同吃飯」,表示他願意接納外邦基督徒。

但後來見到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出現,因為怕他們,就不再和這些外邦信徒同桌吃飯,不願再接納他們。其實當時彼得身處外邦城市,並不會因此而遭受逼迫,或必須放棄猶太人身分,或被逐出猶太會堂。

或許彼得是想討好占多數的保守派猶太基督徒,以便鞏固他在初代教會的領導地位,才會採行權宜的措施。保羅看見他們所行的不正,與普世性福音的真理不合,而且將使外邦基督徒的心靈受到傷害,就在眾人面前嚴厲的指責彼得(加二11-16)。

五.結語

人都是軟弱的,連身居要位的使徒也會發生爭吵,這就是人性。因此,我們要努力靈修,時時儆醒,跟隨主的腳蹤行;相信靠著聖靈的幫助,可以勝過意識型態的爭吵。

保羅勉勵我們:「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2-14)

從教會發展的歷史觀察,教會處在罪惡的世界中,並未完全,一直有紛爭、有罪人。雖然信徒是世上的光,應該要影響世界;但受到罪惡的世界影響,也會有優越感,自以為比別人強,以致於無法為主發光。

我們應該對神有絕對的信心,因為萬物是操在神大能的手中;有神的保守、眷顧,教會一定能永遠長存。我們是基督的精兵,有一天要面對神的審判,但願我們都能依靠耶穌的帶領,遵守主的教訓,將來可以無愧見主面。

參考書目:

1.蔡梅曦,《加拉太書釋義》,台中市:棕樹出版社,1989年。
2.董俊蘭,〈使徒會吵架嗎?──初代教會爭端之一的一種探討〉,《神學與教會》,第23卷第2期,1998年6月。
3.盧龍光,〈保羅新觀──羅馬書的中心思想與目的〉,《路思義神學講座》,台中市東海大學校牧室,2006年4月。


作者: 吳明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