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58期2007年7月)
海外來鴻:我所知道關於猶太人的一些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猶太人」這個民族,乃是在中學上歷史課時,老師無意間提到猶太人很聰明、又團結;做起生意,精明幹練;與人交往,絕不吃虧;相對的,做人也較小氣等。多少年過去了,對這個民族,再也沒想過什麼。直到看了「屋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這部電影,才又有機會稍微認識他們。當時,藉著影片的描述,總算對猶太人的生活習俗有些粗淺的了解。

許多年後,隨著電影「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之上映,乃進一步明白猶太人曾經流離失所,孤苦無依。他們曾像無根的浮萍,沒有自己的國家,在天下萬國中被拋來拋去,散居世界各地。這段完全任人宰割的心酸過去,就像《聖經》的預言:「我必使他們交出來,在天下萬國中拋來拋去,遭遇災禍;在我趕逐他們到的各處成為凌辱、笑談、譏刺、咒詛。」(耶二十四9)。

猶太人這種悲慘的遭遇,藉著電影的實境重現,任誰看了,都會為他們一掬同情之淚!當看到電影中數不清的猶太人,被希特勒強迫關在集中營,最後慘遭各種殘忍的方式屠殺時,內心真是悲慟至極,痛苦難抑。感傷情緒,縈繞心中,久久不能除去。但以上所述認識猶太人的經過,就像蜻蜓點水般,點到即止,並不深入。

直到來真教會信耶穌,藉著研讀《聖經》,才較實在地了解他們。透過《聖經》的描述,因而明白他們為何是「神的選民」,對於他們曾經經歷人類史上絕無僅有、超乎想像的神蹟,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般的傳奇,更是好奇不已。

我常想猶太人到底是個怎樣的民族?竟能跟宇宙獨一真神如此接近!基於想要更加了解猶太人的想法,內心總盼望有一天可以面對面地真正接觸猶太人,親身了解猶太人這個民族。

移民多倫多時,我們並未預先設定要住何處,感謝神!買了房子後,才驀然驚覺我們所住的城市,竟是猶太人聚居的大本營,一圓實地認識猶太人之夢!

每逢週五傍晚或週六早上,總會看到社區裡的部分猶太鄰居,男士穿著黑色西裝,頭戴黑色高帽或小圓帽(Yarmulkah),女士身著黑色或淡色套裝,優閒寧靜地徒步走向猶太會堂(Synagogue)聚會。記得以前曾聽傳道講過,直至今日,某些較保守的猶太人,依然堅持安息聖日什麼工都不可做,甚至包括煮飯、洗衣、打掃、開車等。所以一到安息日,這些較保守的猶太人,不會開車到會堂,不是請別人代為開車,就是自己徒步走到會堂。

移民後,住在猶太社區,真的親眼目睹猶太人徒步走到會堂參加聚會一事。更讓我佩服的是,為了敬拜神,他們風雨無阻,就算是大雪紛飛的冬日,地上冰滑,寸步難行;寒風刺骨,凍透脊背,他們也不會因此怯步。

我家附近就有兩間猶太會堂,據左邊鄰居告訴我們,較近的一間,是十分保守的猶太會堂,很多信徒皆徒步走至會堂。他們聚會時,男女分坐兩旁,中間還用幔子隔開,不准女人吟唱詩歌。

另一間離我家較遠的猶太會堂則較開放,較少看到信徒徒步走至會堂。聚會時雖男女分坐兩旁,中間已不用幔子隔開,但依然不准女人吟唱詩歌。

我家左邊鄰居是屬於更開放的猶太教徒,在一間蠻開放的猶太會堂聚會。他們都是開車去會堂聚會,聚會時,男女分坐兩旁,中間已不用幔子隔開,也准許女人吟唱詩歌。

我們一住進這個社區,即注意到很多房子大門右邊的門框上,都會掛著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匣子(Mezuzah)。這小匣子體積、形狀很像我們寫毛筆字用的墨條,如果近看,還會發現其上有特別的圖案或精緻的雕刻。我一直很納悶,大門門框為何要掛此小匣子?

經過一番詢問及研究,才知道原來大門右邊門框掛著小匣子,是猶太人的習俗。據了解,猶太人會在門框上掛此小匣子,是源於《申命記》六章4-9節耶和華真神的吩咐: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猶太人因拘泥於《申命記》「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之教訓,乃把上述經文及《申命記》十一章13-21節用羊皮紙抄好(只能抄寫此兩段經文,其他經文則不准抄寫),捲起後放在小匣子內,釘在門框上。現今猶太人製作此小匣子,會把《申命記》六章4-9節這段經文的第一個字母─w(讀作Shin),雕刻於小匣子的外面,藉此表示裡面有手寫經文。現在我們只要看到大門門框上,掛著長方形「小匣子」,即知此戶是猶太人。就像別人看到大門貼了「紅春聯」,即知是中國人的房子一樣。

很多人以為猶太人在門框上釘此小匣子,是為了求好運,或是跟逾越節的由來,需在門框上塗羔羊血有關(出十二6-7、12-13、21-27)。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是猶太人要藉此小匣子,提醒自己永遠記得耶和華真神的存在及遵守祂的誡命。

因為求知心切,我們曾於某一晚,登門拜訪左邊猶太鄰居,當面請益男女主人有關小匣子的問題。他們很熱心地告訴我們,釘在門框上的小匣子,裡面的經文是用特殊的羊皮紙,由受過訓練的虔誠猶太人(Sofer),以希伯來文或亞蘭文書寫的。

鄰居特別強調,用手書寫經文非常重要,代表對神懷有敬虔畏懼之心,所以不能為求方便,以機器印刷之經文代替之。不過,他們也慨嘆,今日某些猶太人,已不管這些繁文縟節,不是門框上沒釘小匣子,就是所買的羊皮紙,裡面的經文是用機器印刷的。

鄰居還說,小匣子與其中的羊皮卷軸,是分開買的。我們為求明白,也曾親自到他們介紹的販賣猶太人專用物品之商店留連、參觀。小匣子依做工精緻度而定,價格從加幣10元到200元皆有,而捲在其中的羊皮卷軸,則大概是加幣50元。羊皮卷軸每七年需請專人(書寫卷軸的虔誠猶太人)檢查兩次,若是裡面的字跡有瑕疵或毀損或褪色,就得重新更換。

鄰居更進一步說明,絕大多數的猶太人,大門門框右邊都會釘著小匣子,至於室內門框是否要釘,則視個人信仰敬虔度而定。除了廁所門框,因為不潔淨不能釘之外,越多扇室內門框釘小匣子,則代表越敬虔。所以大部分的猶太人,為了表示自己對神很敬虔,幾乎每扇室內門框都釘著小匣子。還有,要釘上小匣子前,需吟詠祝福的經文,不是隨隨便便釘上去就可以交差了事。

至於是要水平或垂直地釘此小匣子,因為拉比無法決定,猶太人就分成兩派:一派主張直釘著小匣子,另一派則主張以折衷方式,斜斜地釘著小匣子。鄰居還說,猶太人進入室內,皆會摸一下小匣子,並親吻摸此小匣子的手指,藉以代表對神的愛及敬虔的態度,並提醒自己永遠遵守神的誡命……。

那一夜,親切友善的鄰居,詳盡清楚地講了許多有關小匣子的規定,聽得我目瞪口呆、腦袋揪成一團。以上所寫還只是眾多規定的一小部分,更多繁複的細節,真要下筆,還真寫不完。

實在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匣子,竟有這麼多規定!我從這小匣子的規定上,就可體會猶太人是如何的聽從拉比的吩咐,拘守人的遺傳,沒有真正的自由。雖然我很佩服他們謹守這些規矩的用心,但想到主耶穌說:「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可七8-9)。我就為他們感嘆不已。但願我們信耶穌,是用心靈及誠實拜神,千萬不要像主耶穌所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可七6-7)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猶太人過去苦難歲月的影響,還是深植他們心中選民觀念的關係,對他們而言,其他外族永遠是「外邦人」,故住在猶太社區,真的感受到這個民族比較封閉及排外。

住這裡六年,很難感受移民前,常聽人說西方鄰居熱情、友善的態度。住在猶太社區,除了左邊鄰居見了面會打招呼,也與我們交談外,其餘鄰居則呈現「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晨昏於社區散步,彼此擦身而過,他們很少主動跟人打招呼,一般來說,不是面無表情,就是視若無睹。每次,我主動對人說聲「嗨!」,或投以真誠的微笑,對方總是冷冷一笑,沒什麼表情。現在,我在社區漫步,已不太敢跟人打招呼,總是戴支墨鏡遮眼(反正太陽也很大),或假裝沒看見,免得彼此尷尬。

不過,住在猶太社區倒有個好處,就是猶太人不過萬聖節(西方人的鬼節)及聖誕節。每年10月31日的萬聖節晚上,我們不必疲於應付前來要糖果吃的小孩。不像其他住在非猶太人區的同靈,可能得在門口張貼一張寫著「No Halloween」偌大字體的白紙,昭告天下,才能得享安寧。

至於西方人最重視的節日──聖誕節,猶太人也不會慶祝,故在此節期前後,一到晚上,別的城市,很多房子的屋簷或庭院的樹上,皆會裝飾著閃閃發亮的小燈泡;我們住在這個猶太城市,則很少看到鄰居以小燈泡裝飾房子或松樹。

除了接觸左邊鄰居,我的第一個ESL老師,也是猶太人。她告訴我們,她的祖父本來住在俄羅斯,但因沙皇當政期間,驅趕猶太人離開俄羅斯,她的祖父乃在當時來到多倫多,從此就在加拿大定居下來,目前已傳衍到第五代。她還特別強調「屋上的提琴手」這部電影既逼真、又寫實,她祖父的親身遭遇,就像電影中的劇情一樣,當時就被沙皇趕出俄羅斯,才會到加拿大投靠親戚。同樣的遭遇,也一樣發生在我家左邊鄰居。

男主人的父母就曾在集中營待過,二次大戰結束後,才終結了這場生死浩劫,而到瑞典定居,男主人就在瑞典度過他的童年時光。至於女主人的父母,則跟我的ESL老師祖父一樣,世代住在俄羅斯,最後則被沙皇驅趕離開俄羅斯到加拿大定居。

有一次上課,剛好講到「宗教」的話題,我就提起勇氣請教老師:「非猶太人可以進猶太會堂聚會嗎?我若想去猶太會堂參觀聚會可以嗎?」她馬上以一種十分直爽的口氣回答我:「當然可以啊!」「但我曾聽說非猶太人不能進猶太會堂聽道,這是真的嗎?」她即很驚訝地說:「有這種事嗎?我怎麼不知道!我去的猶太會堂,誰要進去聚會都可以,不會只侷限於猶太人。」

然後還以一種不解的表情,俏皮的口吻對我說:「妳怎會想去猶太會堂參觀聚會呢?那種聚會多無聊呀,我實在勸妳不要去。不過妳若真想去看看,那就去吧,但我可不奉陪!」最後,她還灑脫地表示,今日很多猶太人已不去會堂聚會了,並特別強調她就是其中一個。

聖誕節期間,老師曾於上課時提到,從小就被教導不能慶祝聖誕節。故小時候,學校有慶祝聖誕節的活動時,她都不能參與,也因這樣一直被同學當成怪人,讓她十分難受。她說長大後,再也不想管那麼多,只要自己開心就好,也就跟著大家慶祝聖誕節。難怪12月時,她總在上課期間,教我們唱聖誕歌曲。

四年前,猶太人的修殿節(Chanukah或Hanukkah)來臨時,她利用上課時間解釋修殿節的由來。那一天,她帶了猶太人修殿節用的九盞燈台來,並示範性地一一點上蠟燭;還用馬鈴薯、洋蔥、雞蛋及麵粉等材料,即時做了慶祝此節時,所吃的一種特別的馬鈴薯餅(Latkes);又用英語,教我們唸紀念此節時所唸之經文(本來還想用猶太話教我們唸,但唸了兩句後,因大家覺得太難而作罷)。最後,更是把我們當小孩子,唱作俱佳地娓娓敘述修殿節的故事給我們聽。

從她的描述,我才知道曾經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東後,卻一命嗚呼,英年早逝。後來,他的帝國被其手下瓜分成四個部分,猶大地最後歸於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The Seleucid Dynasty)統治。歷經傳遞,安提阿古四世伊必芬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繼任王位。

猶太人在他的統治下,失去了許多自由。他不但強迫猶太人接受希臘的風俗文化,更禁止他們進行自己的宗教儀式,既不准他們行割禮,也不能守安息日;他不只在聖殿裡安放希臘神衹宙斯的神像,更在聖殿祭壇上獻上猶太人認為不潔淨的豬,尤有甚者,甚至強逼他們祭拜偶像。種種褻瀆聖殿、壓迫猶太人之舉,終讓猶太人忍無可忍,進而造反起義。

當時的老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跟他的五個兒子率軍反抗暴政。雖然革命開始沒多久,馬他提亞即去世,但他的第三個兒子猶大(又叫馬加比,即鐵鎚之意。)繼承遺志,繼續領導猶太人反抗暴政,史稱「馬加比革命」。

主前164年,猶太人利用游擊戰術,一舉將龐大的希臘軍隊趕離猶大地,光復耶路撒冷,收回聖殿。當時,聖殿中原本點著不可熄滅之火的金燈台,已因沒有祭司打理而熄滅多時。當猶太人興奮喜悅的清除所有異教物品,潔淨了聖殿,準備獻祭的時候,卻發現未被希臘人玷污的供應聖殿金燈台所燒的橄欖油,只夠一日使用。雖然大家非常擔心因缺少橄欖油,金燈台點燃一天後便會熄滅,但當猶太人把金燈台點燃後,沒想到原本只夠一天使用的橄欖油,竟奇蹟似地燃燒了八天,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備妥新油。

猶太人目睹此次神蹟,咸認為這是神悅納他們收復聖殿的證明,從此,為了記念神的拯救與奇妙的恩典,乃在猶太曆每年的基斯流月(Kislev)25日開始,一連八天,慶祝此節日,並定名為「修殿節」註。

老師鉅細靡遺的解說,除了讓我清楚地了解猶太人修殿節之由來,更讓我在英語的學習上,充滿趣味。我很喜歡這位猶太裔英文老師,她是那麼開朗樂觀、親切和善。雖然我們的英文程度不高,她卻耐性十足地教導大家,讓我貧脊的英語進步不少。直到現在,我依然常常想起她!

後來,左邊鄰居也曾在某次交談時告訴我們,聖殿中的金燈台,只有七個燈盞,不夠為期八天的修殿節一天一盞來點燃,猶太人只好自創一種有九個燈盞的燈台,於修殿節使用。它的款式千變萬化,但不管怎樣,大部分的九盞燈台中,正中或最旁邊那一個燈盞,必高出其餘燈盞少許。

今日猶太人為了記念金燈台不滅之油的神蹟,乃在修殿節期間,第一天先點燃中間或最旁邊那支較高的燈盞,再用這支較高的燈盞點燃第一支燈盞,第二天也同樣是用較高的燈盞,點燃第二支燈盞,依此類推,直到第八天晚上,點亮九盞燈台為止,為期八天的修殿節才算結束。

鄰居還說:「為了方便,除了點油的九盞燈台,也有改成點蠟燭或點電燈炮的九盞燈台。」沒想到如此神聖的九盞燈台,其點油方式也受時代影響而改變,鄰居講述的口氣,詼諧中多少帶點感嘆。

因金燈台及九盞燈台在猶太人心中別具意義,我發現不管是猶太會堂,或是猶太公寓、猶太社區活動中心,猶太人捐助窮人之衣物回收箱等,皆可看到金燈台或九盞燈台為其圖騰、標誌。

某日,隔壁鄰居於後院烤肉時,我們彼此閒聊一下,才知道猶太人不吃豬肉。女主人告訴我們,他們家只是不吃豬肉,有些更守律法的猶太人,除了不吃豬肉,還只吃一種叫做「Kosher」的食物。到底「Kosher」是什麼食物呢?簡單地講,就是一種符合猶太律法的潔淨食物。猶太人基於《利未記》十一章及《申命記》十四章的教導,乃限制了可食動物的種類,甚至連屠宰及烹調方式也都有特殊規定。

為了實地了解這種食物,我們還親自跑到專賣「Kosher」食物的猶太人超市買菜。外子拿起相機,站在室外停車場,拍下有「Kosher」字樣的超市招牌以作紀念。沒想到就在其拍照時,停車場中來來往往的顧客,竟不時有人詢問「為何要拍照?」

最後連超市的員工都走出來詢問外子「拍照的目的」,並直接向外子表達,雖然拍照是外子的自由,他們不能干涉,但因恐怖活動猖狂,外子的拍照舉動,讓他們這個猶太人進出頻繁的超市好緊張,以為外子是恐怖分子,在策劃什麼恐怖活動。

早知道外子拍照會讓猶太人誤會為恐怖分子在策劃恐怖活動,我就下車當外子拍照的模特兒。因我若站在超市招牌前讓外子拍照,他們頂多認為我們是東方觀光客在拍照留念,絕不會認為外子是藉拍照來觀察地形。這個拍照小插曲,確實讓我們感受到猶太人承受恐怖活動的壓力。

感謝神!將我們帶到這個社區,親自認識祂的選民──亞伯拉罕的後裔。對我而言,這真是一種非常興奮、特別的感覺。夏天到了,左邊鄰居誠懇地邀請我們跟他們一起烤肉,只是要怎麼準備與我們如此不同的猶太食物呢?看來,我們得再花個時間拜訪他們,問個清楚才能進行。

註:猶太人的「修殿節」,在猶太曆的基斯流月25日開始,一連八天。若以西曆計算,猶太人的基斯流月大概是在11月至12月之間,所以《聖經》才說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參:約十22)。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