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61期2007年10月)
宗教教育:施與受的尊重與體諒--教會與團契的新平衡關係

幸運草

留言版


○契長:L大姐,我們團契年底要聚餐,想申請經費。
 負責人L看了一看清單,心想:怎麼在吃吃喝喝的時候,團契出席的人數才會突然這麼多?!

○活動組長:H大哥,團契*月*日要出去玩,想要跟教會借車子。
 負責人H(OS):平常聚會、做聖工總是小貓兩三隻,要出遊的時候,全出現啦?!

○契員:我只是來這裡讀書,四年後就會離開,況且這裡除了團契的人外,我都不太認識,要做聖工?有點難耶!

○契員:人生地不熟的,認真的讀書,安靜的參加聚會,做個「不管事」的信徒,比較不會有負擔啦!

面對這群在外地就學的莘莘學子,當地教會本著主內一家的精神,照顧這些大孩子,除了信仰的關心外,對於他們的生活、活動也應該適時的參與。但是,該怎麼落實,讓雙方的互動,可以自然又親密呢?

教會方面


體諒學員處境,鼓勵多作聖工


一般而言,大家對於公款的使用,是比較隨性、「慷慨」,加上學生的金錢並不寬裕,因此,當有福利可享,自然會好好把握。這是人類自古以來,放諸天下皆準的共通「特質」;也無怪乎口袋空空的窮學生了!

不過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知道,教會以寬闊的心支持他們的活動,鼓勵他們多親近神,自己也能以行動作為回饋,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注重靈修、多多參加聚會;而積極的層面來說,便是參與聖工。

教牧負責人或教育股股負責,可以事先和團契溝通,以團契的名義,由契長自行安排人員,負責每週一次的聖工。如此一來,有年紀相仿的同伴一起作聖工,比較不會孤單,出席的意願也相對提高;教會方面,在安排人員時,也不會有捉襟見肘的窘境。而有些人也許是長大後才信主,或是某種原因而未接觸聖工,因此契員之間的鼓勵相形重要。

了解多一點,關係就近一點


人生中最精采、最活躍的時段,想必是大專時期了,年輕人有很多創意、活動,負責人應實際參與他們團契的課程,一來讓孩子們覺得教會是關心他們的,一來則是以輔導的身分,在信仰、生活、感情上,予以協助或解答。

若有信徒或是負責人可以提供家中的場地,讓團契除了在教會聚會外,也可以享受一下家庭的溫馨和一份輕鬆自在的舒適感。

成立關懷家庭


召集有心關懷的家庭或個人,「認養」一名學員,平常就可以打打電話、聊聊天,或是請他吃吃飯,增進彼此的感情。教會也可以定期的舉辦「關懷家庭」的聚會,或是選擇一天,由關懷家庭準備一道菜,在教會一起享用各家的招牌美食。

有的學生比較內向,或許不太喜歡有人關心,這時就有待彼此溝通或是藉由他人轉達,避免這份積極的愛心關懷,成了對方的負擔。

舉辦活動,或許是費時費力的,但一個成功的活動,所帶來的效益,往往比付出的還要多。因曾有一位教會的大學生,下課後遇到一場滂沱大雨,全身又濕又冷的回到接待小屋,愛心的媽媽馬上準備一杯熱薑茶,此時的他,不但身體得到溫暖,心裡的感激更是無法言喻。畢業後他選擇繼續留在這間教會,奉獻自己的所學和恩賜,就因這一個愛心的舉動,讓他銘記在心。因此,一個暖到心坎裡的關懷,確實對在外求學的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開拓更多元的聖工面向


由於時代潮流的改變,很多年輕人的想法、作風,不知不覺的受到影響,雖然未必是一種近墨者黑的墮落,但我們的關心會讓孩子走在主道上。再者,教會若能欣賞他們的創意,適時給他們發揮的空間,必能使他們與主更親近。

聖工的定義,除了安排表外,是否有其他「看不見」的工作?關心該團契每個孩子就讀的科系,讓他們可以發揮所學或恩賜?例如:在課業之餘輔導中小學生的功課;醫學系、護理系的學生可以開個健康常識講座;建築、土木系的可以一起關心教會的整修或興建;圖管系可以協助整理書籍、建檔;資訊系幫忙影音、錄音的工作;喜歡炊事的也可以加入行列;請他們將所學的,在各班宗教教育的共
習課程分享。

團契方面


走到哪裡,不離開教會


每個契員當了解,出外讀書或是工作,都要主動就近找尋教會,不要讓自己在離開家鄉、遠離父母視線後,成了一名流浪信徒。學習生活獨立外,了解信仰是自己與神的關係,不再是父母的信仰,或是被動的參與。其實很多時候,扎實的信仰會在這個階段建立。

當地教會雖然有可能只是你一個暫時聚會的場所,但出外讀書的時期,熱心參加聚會,積極參與聖工,會讓你在年輕時期留下最深刻、最美麗的感動與回憶。

重視倫理、主動出擊


團契在安排課表時,在開學後的第一次課程中,可以邀請當地負責人來授課。一方面讓負責人和新的契員相互認識,一方面表示團契對於教會的一種尊重。而負責人可以藉機談談該教會簡略的沿革、契員日後在教會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是生活、品格教育的教導等。

契員在建立基本資料時,最好附上個人可以擔任的聖工項目,經契長統整後,可以將這部分轉呈給教會的負責人,如此人力資源的運用,更有效率。

取之教會、用之教會


當團契在使用教會資源的同時,身為契長的,必須帶領契員要有感恩的心,不要把教會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聖經》告訴我們: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事實上,教會並不是吝於支出,她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施與受的相互尊重和體諒。

在親近神,與事工人員的互動中,感受一家人的精神,了解家人該主動做哪些事情,而不是教會「命令」我,我才去做。唯有真心的把教會當成自己的家,才能甘心樂意的奉獻所有。

基本上,契長的責任重大,對內不但要帶領契員,對外也要成為團契和教會溝通的橋樑。一個團契聚會的出席率,不應只在吃喝玩樂的事上突然成長,而是要重視道理的內化,有顆追求道理、長進的心。

打開心胸、虛心學習


試著以開闊的心去面對環境和聖工,不但是一種自我成長,也是神所喜悅的。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神必帶領,並堅信作主工、不落空的應許。有位青年因就學來到北部的一間教會,但往往一聚完會便離開,鮮少與人互動,後來他主動向教會表明願意參與聖工;在從事接待工作一段時間後,漸漸的與大家熟稔,也讓他與神和人之間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這是個自我意識抬頭、耳朵發沉的世代,「年輕人不受教」的負面印象,成了父母、長者、老師們無奈的嘆息。青年學子當自覺使命並互相提攜,多多聚會、禱告、讀經和參與聖工,讓神的話語常駐心中,求聖靈指教,讓自己隨時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家長方面


隨時聯繫、不住代禱、感恩奉獻


當孩子離家到異鄉讀書時,最擔心的不外是父母親了。一方面高興孩子將展翅飛向人生的更高處,一方面也牽掛他的生活、信仰和人身安全。除了隨時和孩子保持聯繫,並讓孩子知道,父母總是為他不停的代禱;也當鼓勵孩子參與聖工和奉獻。其實,在孩子到外地就學前,父母可以先與當地教會的負責人聯絡,表達關心之意,若時間允許,也可以抽空到孩子就學附近的教會聚會,請負責人或弟兄姊妹多多照顧;而感恩奉獻給該地教會,不僅是一種心意的表達,也是一個實際的回饋行動。

結論


放眼望去,許多世俗化的言行舉止,已悄悄的影響到主內的青年,雖然這些習慣並非一朝一夕養成的,但身為長者,仍要不厭其煩的予以提醒,「……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雅四4)。一直以來,我們除了重視《聖經》的教導外,並認為只要親近神的孩子,絕對是個中規中矩、受人稱讚的。

事實上,因為時代的轉變非常快速,讓一直處在教會這個安全、單純環境中的我們無法想像。這並非空穴來風,或是小題大作,而是親身「見識」了主內青年這項的缺乏,當然,這個現象也普遍存在新新人類中,這也是身為父母和教會未來另一項的挑戰。

因此,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倫理、禮貌、責任等生活教育,身為長者必須隨時展現並以身作則,再來要求這些學子。畢竟,「品格教育」也是當今相當重視的一環;在日常的生活言行上,讓人看出我們是耶穌的門徒。

很多時候,我們對《聖經》上的教訓總是聽得太多,又做得太少,這是身為真教會一員的你我,必須切身省思的。我們真切期待在主裡不要吝嗇的給予,而接受的一方,也要有感恩的心。彼此以真誠無偽的心思相互對待,「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四8),以實際行動,將這份愛,充充足足灌注在這個屬於基督的大家庭。



作者: 幸運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