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63期2007年12月)
宗教教育:金蘋果在銀網中

江克昌

經文:「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二五11)言語是一個人表達心思意念的方式,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更是傳福音、作見證的工具。得體合宜的話語使人受益良多,如沐春風,成為促進和睦的催化劑;反之則造成紛爭、傷害,甚至仇恨鬥爭的根源。正如經上所說的:「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箴十五1、4)。所以,屬靈的人當謹慎其「言語」,在言語上多下工夫靈修。今以《聖經》上記載的事例探討之:

一.基甸、耶弗他VS.以法蓮人

當神興起基甸為士師,率領以色列人打敗仇敵米甸人之後,以法蓮人雖未參與戰爭,卻以逸待勞地捉到了米甸的兩個首領,因而向基甸爭吵邀功。面對以法蓮人如此無理取鬧且高傲的態度,基甸巧妙地用摘葡萄的比喻,婉言勸慰,使對方怒氣消退(士八1-3)。雖然以法蓮人是得了便宜又賣乖,令人討厭,但基甸卻以智慧與柔和的話語,成功地化解一場對立和衝突。

當時對外的戰爭剛剛獲得勝利,結束了七年的苦難(士六1),應是感恩歡喜之際,若因自私驕傲如以法蓮人者,與之一言不和、大打出手,必將使以色列人陷入內戰的禍患當中。如此,豈不辜負神施恩拯救的恩惠。

百餘年後,耶弗他被百姓擁立作首領,在神的幫助下制伏了亞捫人。這回以法蓮人又沒參與戰事,更未揀到任何便宜,卻仍態度強硬、語出恐嚇,厲言威脅耶弗他。面對相同類似的事情,耶弗他與基甸迥然不同,他理直氣壯、義正辭嚴地加以辯駁(士十二1-3)。以法蓮人也不甘示弱,老羞成怒之下辱罵譏諷回敬對方;結果一言不和大打出手,好不容易得來的平安喜悅,在兄弟鬩牆、內亂爭鬥之下,被破壞殆盡(士十二4-6)。以法蓮人頑性不改、不識時務,又愛口出不和睦的話,終於自取其辱,招致惡果,亦足以為鑑(箴十三10,十八6-7)。

教訓

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牠的網羅(提後二24-26)。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羅十五1-2)。

二.拿八、亞比該VS.大衛

大衛在躲避掃羅追殺的時候,曾在迦密這裡協助過同胞拿八的僕人,看守他的產業(撒上二五7、21上)。當拿八剪羊毛有收成之時,大衛派僕人向他問安並請求物資供給(撒上二五4-9)。大衛乃本著同胞守望相助的精神(參:申二二1-4),幫忙拿八看守產業,未曾因生活所需而予以武力斂財、強奪豪取(撒上二五15-16);等到收成的日子,請求對方資助賜予,在當時是極合情理的(參:利十九9-10、13;箴三27)。想不到拿八竟出言相譏,用極難堪且污蔑的言語,諷刺地拒絕大衛的請求(撒上二五10-11),於是惹動大衛興兵欲討伐之!要明白,當時是舊約時代,大衛欲殺拿八是有道理的:

1.拿八對待大衛是以惡報善(撒上二五21;箴十七13)。

2.大衛是神的受膏者,咒罵之等於咒罵神,是為該死之罪(撒下十九21;利二四15-16;出二二28)。

眼看著拿八就要大禍臨頭了!他的妻子亞比該真是個賢淑聰慧的婦人,得知災禍將至,不但沒逃跑棄家庭於不顧,反倒急忙備齊多樣的日用品與食物,趨前迎接大衛和跟隨的人(撒上二五18-20),並以婉轉及智慧的言詞求恕於大衛。

她站在大衛的立場,提醒伸冤在神,主在鑑察一切,勿因一時衝動而遺憾終身;何況大衛是神的受膏者,神必保祐賜福,勿以惡報惡,傷及無辜不能榮神益人,自己也將良心不安(撒上二五22-31)。大衛是敬畏神的人,聽到亞比該如此的勸戒,當下即冷靜下來,停止親手報仇流人血的舉動。結果,拿八終被神擊打而亡,亞比該後來成了大衛的妻子(撒上二五32-42)。

教訓

以惡報善的,禍患必不離他的家(箴十七13)。
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祂必拯救你(箴二十22)。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十二18)。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箴十五1-2、4)。
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二五12、15)。

三.但以理VS.巴比倫的太監長與護衛長

在兵荒馬亂之時,但以理遭逢國破家亡的變故,被擄到巴比倫。身處外邦異域,他卻「大蒙眷愛」(但九23,十19);因為他的心志、信德、靈修、禱告等信仰上的持守,不因環境的順逆而改變;其中,亦不可忽略他在言語上的表現。

當他有機會被選入巴比倫王宮受栽培,即立志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也蒙神賜恩開路。而負責管理的太監長表示因職責所在,對其不用王膳與酒的要求難以照辦時,但以理非與之爭執、抗辯(當時的背景也不容他如此),反而用柔和謙卑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也使管理人員能執行任務,後來更完全照但以理的要求去做,終能在外邦環境中持守道理(但一8-16)。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意即隨時有殺身之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因通國的術士、法師,無人能告訴其夢並講解之,怒擬殺滅國內所有的哲士。但以理亦受連累,名列被殺的名單當中。面對執行殺戮任務的護衛長亞略,但以理沒有害怕逃跑,更沒有抗拒或咒詛對方,反而用婉言應對亞略,而將事情的原委搞清楚了。後來憑著信心與禱告,靠著神的幫助解決危機,並作了一次美好的見證(但二12-19)。

教訓

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西四5-6)。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4-15)。

結語

常言道:「理直氣壯,義正辭嚴。」這被認為理所當然,我們也經常以此態度來表達對人的勸勉與責備;但若要有良好的溝通,使聽者能接納你的義理,那「理直氣和,義正辭婉」的態度應會更好。經上說:「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19-20),正是教導我們以道理造就自己,學習傾聽並培養良好的溝通方式與態度,便能「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


作者: 江克昌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