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64期2008年1月)
主題特寫:1.談教會的意義與特質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吳明真

一. 前言

教會是什麼?眾說紛紜。例如在安息日時,我們說:「到教會參加聚會。」是將「教堂」的建築物認為是教會;又如當家人過世,我們說:「教會派人來慰問、關心。」是將教會的「聖職人員」認為是教會。由於一般人對「教會」的意義不甚了解,因此常誤以為教會外觀越富麗堂皇,神的名將越得著榮耀。各地教會為建築堂皇的會堂,有時會超出能力,結果使財務陷入負債的深淵。

有時我們到海外探訪教會,發現有些地區經濟落後,甚至用茅草搭建會堂,裡面沒有座位,大家席地而坐,但卻充滿和諧、相愛的氣氛,也能體驗出神同在的喜樂。究竟教會是什麼?它應具備何種特質?教會應追求的重點是什麼?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二.教會的意義

「教會」一詞的希臘文是,其字源是由構成。原意是「出」,原意是「叫」;的原意是「叫出」,指「被叫出的一群人」。後來擴大引申為「徵集、集會」。根據《舊約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及《新約的希臘文聖經》,的意義可分述如下:

1.指照常例召集的政治集會

如:「你們若問別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斷定。」(徒十九39),這裡的「聚集」,是指正式的議會。

2.指一般聚集的會眾

如:「聚集的人紛紛亂亂……」(徒十九32),這裡的「聚集」,是指群眾非正式的集會。

3.指以色列的集會,特別是宗教目的之集會

如:「耶和華對我說:你為我招聚百姓……」(申四10);「摩西將這一篇歌的話都說與以色列全會眾聽。」(申三一30)。這裡的「招聚」、「會眾」,都是指宗教目的之集會。

4.指基督徒的教會或會眾

如:「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林前十一18),這裡的「聚會」,是指教會的聚會。「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徒五11),這裡的「教會」,是指該地區的信徒總稱。「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徒八1),此處的教會是指特定的耶路撒冷教會。「請問老底嘉的弟兄和寧法,並她家裡的教會安。」(西四15),此處的教會是指家庭教會。「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此處的教會是指普世的教會。

早期以色列民聚集拜神,使用兩個希臘文的名詞,並沒有區分,一是,另一是。後來猶太人相信耶穌基督,前者「教會」遂成為基督教的獨特用語,特指一個殊異於其他任何世俗或宗教團體的基督徒聚會、組織、群體或會堂;而後者「會堂」,則專指猶太人的聚集或會堂。

三.教會的特質

尼西亞信經在西元381年制定,它是第一個寫成文字的信經,也是羅馬天主教、基督教及希臘正教共同遵守的基本信仰。它告白說:「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在這告白中,我們可以看出「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等四個一般公認的教會特質。茲分別說明於下:

1.獨一性(unity)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西一24),身體只有一個(弗四4;林前十17)。基督是教會的頭,祂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弗五23)。教會的根基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三11)。耶穌在受難前,曾祈求天父,使他的門徒能合而為一(約十七11、21)。所以我們受洗歸入基督的,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8)。目前基督教會林立,教會是否只有一個?理論上有以下四種看法。

(1)帝國式(imperialist)的觀點:認為只有一個帝國式的教會是真教會,其他教會是僭稱這名號,或只是接近真相而已。羅馬天主教在梵諦岡第二次會議之前,採用此觀點。

(2)柏拉圖式(Platonic)的觀點:認為帝國式的教會是有形的教會,而真教會是無形的教會。

(3)終末式(eschatological)的觀點:認為現今的教會不統一是暫時的,在末日審判之時,教會將統一。

(4)生物式(biological)的觀點:認為教會在歷史中的進展,好像一顆樹的枝葉繁衍。它允許不同的教會林立,並視它們為一個有機性的統一體。

2.聖潔性(holiness)

教會是聖潔的,因它是屬於神的。神是聖潔的,所以信徒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一15)。舊約時期,祭司與崇拜的器具都被分別為聖(出二八3);崇拜的場所稱為聖殿(出二五8);以色列民稱為聖民(出十九6)。新約時期,保羅稱信徒為聖徒(林前一2);彼得稱信徒為聖潔的國度(彼前二9)。這些都是採「由上而下」的觀點,認為教會是完全聖潔的。宗教改革時的「重洗派」也採此觀點,他們認為教會是「義人聚集的地方」,那些真心悔改,從神由上而生者,因為信徒有聖靈與真理的更新,使他們能聖潔,能從不信與罪惡中分別出來,成為神的兒女,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使神的名得著榮耀。為了要維持教會聖潔的特色,重洗派教會實施嚴格的紀律懲戒。

另外有人採「由下而上」的觀點,認為教會不可能完全聖潔。例如奧古斯丁教父強調基督徒的罪性,他認為教會不是「聖潔的身體」,而是聖徒與罪人的「混合身體」,就像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一樣,教會中包括聖徒與罪人。因而教會的聖潔
性不是指成員,而是指基督。教會成員的聖潔將在最終審判時完全實現。

3.大公性(catholicity)

在第四世紀的教父區利羅(Cyril of Jerusalem)認為大公性包括下列含意。
(1)普世性:指教會要傳遍到地上每一地區。
(2)整全性:指教會的教導沒有遺漏每一教義的任何部分。
(3)社會性:指教會是為所有的人而設,因此並不分種族、性別或社會地位,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
(4)救恩性:指教會能對各類罪惡提供普世性的補救與醫治。

4.使徒性(apostolicity)

教會是由使徒傳承下來。他們親自受教於耶穌,親眼看見復活的主(徒一22),是基督真理繼承者(約十五27,十六13);他們領受聖靈的啟示,能夠解釋屬靈的事(林前二13);並能藉著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林後十二12)。因此,教會是建基於使徒的根基上(弗二20,三5),要遵行使徒的教導。使徒的職分是不能繼承,但他們宣教的使命要傳遞下去。

本會認為教會特質有四,與尼西亞信經相同,但其內涵卻不相同,茲敘述如下。

(1)獨一性:教會是建基在基督這磐石上(太十六18),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倘若沒有基督的靈,則成為沒有生命的軀殼,是死的。因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所以真教會也只有一個。本會認為是唯一有「應許的聖靈」的教會,所以符合「獨一性」的特質。

(2)聖潔性:人人都有罪,教會若沒有「應許的聖靈」,則沒有赦罪的權柄(約二十21-23)。本會認為赦罪是藉由洗禮(徒二38),為何洗禮有赦罪的功效?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血和水(約十九34)。在千年後的今日,為何我們仍然相信耶穌寶血與我們同在?本會認為因為洗禮時,有水、血、聖靈同作見證(約壹五6-8),「應許的聖靈」使耶穌的寶血靈化在水裡,產生赦罪的功效。

(3)大公性:本會認為大公性不是各個教派互為肢體,一起聯合將福音傳遍全球。因使徒保羅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四4-6)。真教會也只有一個,要獨自將福音傳遍天下,所以本會不與其他教會聯合傳揚福音。

(4)使徒性:教會是由使徒傳承下來,是建基於使徒的根基上。而使徒的教會遵行神的話語,有真理;有應許的聖靈,證明神的同在;有神蹟奇事,證實所傳的道。因本會有真理、有應許的聖靈、有神蹟奇事,因而是接續使徒的教會。

此外,本會認為教會若沒有「應許的聖靈」,則聖餐禮僅是紀念性的儀式,無法使人與主的永生和復活的應許發生關係(約六53-58)。教會若沒有「應許的聖靈」,則洗腳禮僅是象徵性的儀式,無法使人與主的產業及性情有分(約十三1-17)。而只有本會有「應許的聖靈」,所以只能藉由本會這「地上的教會」,才能進入永恆的「天上的教會」。

四.結語

教會不是硬體的會堂,而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的特質是要符合獨一性、神聖性、大公性、使徒性等特質,尤其應具備「應許的聖靈」,使教會成為得救的真教會。當我們明白教會的意義與特質後,應該調整教會的方向與重點。蓋會堂不是不重要,而是它只作為一個暫時聚會的場所,與神親近的地方,不應投入太多的人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聖潔?是否遵行神的話語?是否讓聖靈充滿?是否與神關係親密?耶穌說:「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事實上,讓人感動的並不是富麗堂皇的會堂,而是有神的愛在我們中間。地面上物質的會堂都是暫時的,有一天要毀壞;只有天上永恆的聖所,才是永遠的,是值得我們去追求進入的(來八5,九24)。

參考書目:
1.Alister E. McGrath著,蔡錦圖譯,《基督教神學淺析》,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
2.Millard J. Erickson著,蔡萬生譯,《基督教神學》卷三,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5。
3.Walter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雲林:浸宣出版社,1986。


作者: 吳明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