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丁春芳撰稿
作詞者: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 作曲者:John Bacchus Dykes, 1823-1876 曲調名:LUX BENIGNA,10.4.10.4.10.10 第一節譜例:昔日未求我主指引道路,我行我素, Lead, kindly Light! amid thencircling gloom, Lead Thou me on;
紐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是銀行家之子,生於英國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父母要他當律師,他則喜歡教會工作,1828-1843年間任牛津大學校牧達十五年之久。1833年他因當時國會違反「政教分立」的傳統,聯合教會及學術界有力人士提出抗議,發起「牛津運動」,編寫警世小冊九十本,意在振奮信徒靈性、加強教會意識、提高教會地位、領聖餐與培養靈性。
他認為天主教比當時的新教更正統,他的立場有違英國教會及牛津大學,因此辭職而去。1845年,他加入天主教,前往羅馬受按立,由於他的經歷和背景不被梵蒂岡教廷信任,未獲重用,直到1879年,他78歲時,才擢升為紅衣主教。
本詩寫於1833年6月16日,紐曼大病初癒,自羅馬返英的途中,船在地中海遇颶風,在海灣停滯了一週,他在船上讀經,當他讀到《出埃及記》十三章21-22節:「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間雲柱,夜間火柱,總不離開百姓的面前。」
他虔誠地禱告,求神導引。因為當時他正因教會的分裂而徬徨,對天主教和新教不知何取何捨?心中沒有光明和希望,身體的虛弱,旅途的勞頓,使他疲憊不堪,這首詩呈現了他當時的心聲。
本詩第一節描寫他心力的交瘁,如同這艘停滯在地中海灣的貨船,不知要航向何處?第二節是個人的懺悔認罪,自悟過去的高傲自專,如今虛心求主步步導引;第三節,表達信心,不論前途多困難,最後在光明中,得見安息主懷故人的笑容。這首詩後來常被用於喪禮吟唱之歌,更被文學家評論為19世紀最優美的抒情詩。
紐曼是19世紀中英國最重要的宗教思想家,被譽為「偉大的英國人與聖徒」。然而今日他最為後世人所紀念的,是這首在他擔任牧職時最絕望及個人身處極大考驗的時刻所寫的詩歌。
這首聖詩有幾個曲調,常用的有潘但(Charles H. Purday, 1799-1885)及戴克(John B. Dykes, 1823-1876)於1867年所配的譜,但後者更為普遍。
作曲者戴克生於英格蘭,是19世紀著名英國音樂家,也是英國國教會的牧師。幼時即展露音樂天分,12歲時已在祖父的大教堂司琴。就讀劍橋大學時,還與多位名教授組織音樂研究社,在音樂界頗負盛名。戴克一生當中,共譜寫了三百首以上的聖詩。
紐曼曾說:「這首詩歌的流行,其實不在乎詩詞,而是戴克所作的樂曲優美。」然而有幸可以吟唱這首詩歌的我們,其實會感受到這首詩的詞、曲,兩者是相得益彰。
註:曲調名──LUX BENIGNA,為「Kindly light」(慈光)的拉丁文,出自原文首句歌詞。
|
|
|
|
作者: 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丁春芳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08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