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72期2008年9月)
真理論壇:【箴言釋義】第十六章(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邱義雄

本章與前數章比較,不論在格式或內容方面,都大異其趣,尤其1-7、9、11、20及33節論交託倚靠耶和華,是前幾章所沒有的。在體裁方面,我們發現同義對仗的句子增多,反義對仗的句子減少了,僅剩三分之一的節數。

1節:心中的謀算在乎人;舌頭的應對由於耶和華。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策劃在人;決斷在乎上主。
《思高譯本》譯為:內心策劃在於人,應允卻在於上主。

這則箴言是糾正「人定勝天」的思想,恰如古人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心中籌算如何說話、如何行事;但神能改變一切。祂可以使法老和他的臣僕的心剛硬,為要在他們中間顯明神蹟(出十1)。巴蘭貪財,接受巴勒的金銀餽贈,他本要咒詛以色列人,神卻使他說出祝福的話(民二十二-二十三)。

這則箴言也提醒人要專心仰賴主。謀算策劃是人的責任,但人的智慧、能力有限,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可以向神求助,因為祂掌管一切,決斷應允都在乎神。「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9)

2節: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以為自己所做的都對;上主卻審察他的動機。
《思高譯本》譯為:對自己的行為,人都自覺無瑕;但審察心靈的,卻是上主。

這則箴言與「二十一2」類似。

人性的弱點是自以為是,所作所為,常常自圓其說,自覺無瑕。對自己寬大,對別人刻薄,總覺得自己是純正無錯。這種錯誤的思想需要糾正,保羅說:「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林前四4)

「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我們的神明察秋毫,祂明察人的心思(參:撒上十六7),審察人心的動機,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3節: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把所籌劃的事交託上主,你就能夠成功。
《當代聖經》譯為:當把你所作的交託耶和華,你的計劃就必成功。

人人都盼望所計畫推行的事務能成功,智者提供成功的祕訣,就是「把你所作的交託耶和華」。我們的神掌管一切,祂是「成全諸事的神」(詩五十七2),只要將你所籌劃的事交託上主,完全信靠祂,祂自會安排一切,親自帶領你的路,使你無往不利,成功在望。

古代詩人的體驗:「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三十七5,五十五22)

4節: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所造的一切各得其所;邪惡人的結局便是滅亡。
《思高譯本》譯為:上主所造的各有其用意,連惡人也有不幸的一日。

神創造萬物各從其類,井然有序。祂造人的目的乃為彰顯祂的榮耀,所以經上說:「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做成,所造作的。這百姓是我為自己所造的,好述說我的美德。」(賽四十三7、21)。至於惡人,也是神的工具之一,神藉他們來成就祂的旨意。

神藉摩西對埃及法老說:「我叫你存立,是特要向你顯我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出九16),祂藉尼布甲尼撒王的手,懲罰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人(代上六15)。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

惡人雖然是神的工具,但是他們不能因此而為非作歹,暢所欲為,得罪真神。神是公義的主,基於祂的正義,祂不能不對惡人加以懲罰,在審判的日子,禍患必然臨到,惡人也有不幸的一日,其結局便是滅亡。因此,惡人的滅亡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5節: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雖然連手,他必不免受罰。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厭惡狂傲的人;他決不讓他們逃避刑罰。
《當代聖經》譯為:心中驕傲的人,是主深惡痛絕的,他們必定難逃責罰。
《呂振中譯本》譯為:心裡驕傲、都為永恆主所厭惡;我敢頓手擔保,他必難免於受罰。

心裡驕傲的人,面上帶有傲容,高估自己,目中無人,自以為是;說起話來自吹自擂,自我膨脹,自滿自足。智者說:「心驕氣傲的人名叫褻慢;他行事狂妄,都出於驕傲」(箴二十一24)。這種人是耶和華所憎惡的(箴六17,八13),他們必定難逃責罰;智者特別聲明:「我敢頓手擔保,他必難免於受罰。」(呂振中譯本)

驕者必敗,《箴言》中屢次告誡我們:「驕傲來,羞恥也來。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敗壞之先,人心驕傲。」(箴十一2,十六18,十八12)。我們要除去心中的傲氣,追求謙卑,請記住:「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二十二4)

6節:因憐憫誠實,罪孽得贖;敬畏耶和華的,遠離惡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信實忠誠罪必蒙赦;敬畏上主免受禍患。
《呂振中譯本》譯為:因忠愛與誠信、罪孽就得赦除;由於敬畏永恆主、人就免受禍患。
《新譯本》譯為:因為憐憫和信實,罪孽得到遮蓋;因為敬畏耶和華,人可以避開罪惡。

「憐憫誠實」是指神藉著耶穌基督所施行的救贖。「得贖」希伯來文kaphar有赦免、潔淨、遮蓋、抹消的意思,舊約中祭禮的贖罪意義包含遮蓋和抹消除去罪過,從神的眼中除去罪孽。因為神的憐憫和信實,差遣基督來到世間,擔當世人的罪過被釘十字架,使我們靠著祂的寶血得蒙赦罪,這就是神的愛向我們顯明(羅五6-9)。

讀這一則箴言,千萬不可誤會,以為人可以積功德,藉著憐憫誠實,罪孽就得赦除。人不能靠自己的功勞贖罪,也不能靠金銀贖罪,這是基本的真理。保羅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既是這樣,哪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嗎?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羅三23-27)

今日我們既因神的憐憫和誠實使罪得赦,就應存敬畏的心,遠離惡事。正如保羅的勉勵:「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七1)

7節:人所行的,若蒙耶和華喜悅,耶和華也使他的仇敵與他和好。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行為若蒙上主喜悅,仇敵也將成為朋友。

敬神守道過循規蹈矩生活的人,必蒙神喜悅,事事有神帶領,處處得神看顧,就是他的仇敵,神亦可使他回轉成為他的朋友。以撒對非利士人有謙讓的心,不與他們爭吵計較,非利士王亞比米勒帶領他的朋友和軍長來見以撒,他們說:「我們明明地看見耶和華與你同在」就主動和以撒講和,彼此起誓,彼此立約(創二十六26-31)。

8節: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寧願守信而收入少,不願背信而收入多。
《當代聖經》譯為:正大光明得來的微少收獲,總勝過不擇手段得來的珠寶金銀。

本節與十五章16節意義相同,只是詞句稍加修改。

這則箴言是教導人要用正當的方法賺錢,不要以不義犯罪的手法增加財富;因為「一個義人所有的雖少,強過許多惡人的富餘。」(詩三十七16)

本節也教導人不要只知積賺錢財,更要緊的是為人正直,行事公義。因為少有財寶和睦相處,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箴十五16)。保羅勉勵我們:「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6-10)

9節: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計畫自己的道路,但定事乃在耶和華(參:33,十九26)。因此,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3)。雅各勉勵當時的信徒:「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四13-15)

10節:王的嘴中有神語,審判之時,他的口必不差錯。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君王的話有神的權威;他的判斷不致差錯。
《思高譯本》譯為:神明的斷語,出自君王口;他口下判斷,必不致差錯。

古代的君王高高在上,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對百姓頤指氣使,作威作福,簡直如同神明,八面威風,令人生畏;中國古代君王也自認朕就是法令。

「神語」原文qesem占卜的意思。占卜是摩西律法所禁止的行為(申十八9-14),此處引申為「受神靈感的決定或諭令」,也就是藉神的靈感動說話(參:撒下二十三1-2;王上三28)。王的審判有神的靈感動,如同先知有神的靈感動一樣,他秉公行義,不徇私情,作出公義的判斷。屬下的臣民心悅誠服,對國王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他的口必不差錯」,不是君王無謬論,而是說神藉著國王統治人民(箴八15),他執行司法最高權威時,能順從神靈的感動,大公無私,不偏不倚。因此,理想的君王是「天子無戲言」,有從神而來的智慧,能明辨是非,秉公斷案。

11節:公道的天平和秤都屬耶和華;囊中一切法碼都為他所定。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準確的天平屬於上主;公平的法碼他所制定。
《當代聖經》譯為:公平交易是主的要求,這是主制定的法則。

古時近東地區以一大一小、兩樣法碼交易是很普遍,如今一些落後的國家仍然如此,進步的國家則換另一種方式來詐騙,謀取暴利。這種詭詐欺人的手段是神所憎惡,「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悅。兩樣的法碼,兩樣的升斗,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兩樣的法碼為耶和華所憎惡;詭詐的天平也為不善。」(箴十一1,二十10、23)

兩千多年前,中國秦始皇曾經下令「書同文,車同軌」,制定標準的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從此在中國境內,文字、尺寸、升斗、斤兩,以及車輛的輪距,皆完全一致,奠定了中國人萬世一統思想觀念的基礎。這則箴言是呼籲君王為商場所用的天平和秤訂定標準,不容許商人玩弄手段,從中取利,為害市井小民。

12-13節:作惡,為王所憎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君王不能容忍邪惡,因政權靠正義堅立。君王要聽正直的話;他喜愛說誠實話的人。

這兩節箴言談到「君王之德」,英明的君王應當遠離邪惡,也不可容忍邪惡;因國位是靠公義堅立。公義使邦國高舉,除去王面前的惡人,國位就靠公義堅立(箴十四34,二十五5)。一國之君,大權在握,很容易受到小人的包圍,諂媚欺騙。為使政治修明,君王必須親君子,遠小人;因為「君王若聽謊言,他一切臣僕都是奸惡。」(箴二十九12)。所以君王要聽正直的話,喜愛說誠實話的人,廣納諫言,擇善固執。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任用廉能,廣開言路,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奠定了厚實的國力基礎,史稱「貞觀之治」。箴言中指出國位穩固的原則有三:除去周圍的惡人(二十五5)、憑誠實審判斷案(二十九14)、以仁慈誠實治國(二十28)。可見國位的穩固,不是靠兵強馬壯,乃靠公義與誠實。

14-15節:王的震怒如殺人的使者;但智慧人能止息王怒。王的臉光使人有生命;王的恩典好像春雲時雨。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使君王欣慰;他的烈怒能置人於死地。君王的恩寵如雲帶來春雨;他的和顏悅色使人有生命。
《當代聖經》譯為:君王的憤怒是死亡的先兆,但明智的人卻能平息他的怒氣。君王開顏歡笑就給人生命;他的恩惠就像春雲時雨。

國王既是一國之主,握有生殺大權,故觸怒國王的人就很危險,隨時有殺頭的危機,因此「伴君如伴虎」。君王雖然喜怒無常,但智慧人能掌握時機,化干戈為玉帛,消戾氣為祥和,止息王怒。

「春雲時雨」指及時降下的雨水,約在三、四月間。久旱的巴勒斯坦地,特別歡迎這種有益的及時雨,使龜裂的土地得以軟化,使青草轉綠成長,莊稼更加豐收。智者將王的恩澤比做「春雲時雨」,他的和顏悅色使人有生命。

※10-15節是有關治國的原則。

這是所羅門王的現身說法,告誡歷代君王如何治國平天下,其微言大義,可媲美中國的「資治通鑑」。

1.說話有權威(10)

王的「嘴中有神語」,就是執法公正,判斷正確,毫無差錯,屬下臣民心悅誠服,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2.行事有公義(11-12)

為商場所用的天平和秤訂定標準,秉公行義,賞善罰惡。

3.親君子遠小人(13-14)

知人善用,任用廉能,虛心納諫。遠離小人,不聽他們的虛偽諂言。

4.親民又愛民(15)

和顏悅色,和藹可親,親民又愛民,王的恩澤有如「春雲時雨」,使人民有充滿生機的感受。

16節: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智慧勝過精金;知識強如純銀。
《思高譯本》譯為:獲得智慧,勝於獲得黃金;獲得智識,勝於獲得白銀。

古往今來,許多人以財寶充滿他們的肚腹,又能把豐厚的產業留給子孫,便感到心滿意足(詩十七14)。金銀雖好又寶貴,還不如「智慧」和「知識」,因為金銀只能滿足人肉體的需求,卻不能滿足人心靈的需要。

沒有智慧聰明,人就不能分辨物品的價值,珍珠與玻璃有何不同。物品的價值由智慧聰明來估計,智慧宣佈金子比銀子和銅更有價值。智慧聰明都由神所賜(箴二6),有了智慧聰明可以明白神的旨意,行神所喜悅的事,蒙神賜福。智者告訴我們:「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箴三14-16),智慧高於財富,只有財富而無智慧是沒有價值的。


作者: 邱義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