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72期2008年9月)
宗教教育:愛的分享與成長

耶和華說:「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耶十八6),坊間一句話:「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再加一句:「餵故事長大的孩子也不會變壞喔!」

去年教育部擴大「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充實各學校的圖書資源,由原來的五千萬預算外,再加一億,期待培養學童的閱讀習慣,進一步養成兒童獨立思考的語文能力。

目前各縣市陸續成立故事協會,培訓說故事志工進入文化中心、兒童館、各社區及偏遠地區為學童說故事,故事志工無私的奉獻,功不可沒;但說故事若能以親子關係開始,透過故事生動的情節啟發孩子思考能力,也因父母的傾聽陪伴,將使親子間互動更親密。

有句廣告詞說:「鼓勵和讚美要多一點。」縱使受到挫折,也因為擁有愛,而振作奮發走上健康快樂的人生。

每個孩子都有美夢、衝勁,如何讓孩子擁有充實的童年,是父母的責任,其中更少不了閱讀。父母若能主動為孩子說故事(其目的:跟孩子更貼近),讓親子共享聽故事的樂趣,以故事為甜蜜的餌,則能引領孩子進入閱讀之門,藉由「快樂→好奇→興趣→主動閱讀」,進入閱讀領域。

好習慣不是天上掉下來,孩子最懂得知恩圖報,沒有愛一切免談,《聖經》說:「愛是無可比的。」現今教育普遍只重視有形的學習,好習慣的培養,在全部的教育上、養育上,甚至自信上,若沒有「愛」一切免談。

但切忌將說故事當作教訓工具,因為教條式的訓話是無法進入人心的,當然喔,人生的道理千百種,或許你可以用說道理的方式,慢慢地說給孩子聽,但說道理也要看雙方的心情、時間、場合。縱使時間、場合沒問題,說道理的父母有否說話的天分,說出的話合不合邏輯?也是一大問題。但說故事、玩故事、唸故事就不一樣了!據市調從小孩至大人有99%都喜歡,可藉著故事的情節先引發孩子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將好品格的觀念和正確的人生態度穿插其中,漸漸地潛移默化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些孩子雖然小,但心思是細密的,只要不間斷地給與「說、玩、唸」故事,日積月累,孩子會因爸爸媽媽的陪伴、關愛和時間的付出,點點滴滴存在心頭,只要有機會,他會一次還給你,所以說,孩子在乎的不是你給多少錢,而是你能給多少愛,因此部分的好品德、好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形成。當然,若時間許可,以合作思考的方式:傾聽→提問→表達,更能引發孩子聽故事的興趣,提升創造力、獨立思考及表達能力。

在合作思考的時候,是允許孩子插嘴的,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傾聽別人的想法,並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進而調整對事物的看法,並從當中學習到如何尊重別人,訓練孩子傾聽的習慣。

有人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亦是一種精神之禮。」每一則故事所帶給孩子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故事分享一:星月

小果蝠在一次的睡覺中不小心掉進鳥巢內,因此離開了媽媽,因為果蝠的睡姿是倒掛、小鳥則是金雞獨立於電線上,一開始果蝠也很訥悶為什麼牠跟別人不一樣,很無奈,在學習中遇上不少挫折,但在大家的幫助下一遍又一遍的學習,雖站立沒鳥朋友之美,但牠卻能入境隨俗,相形之下,小鳥們也好奇地學習果蝠的倒掛姿勢,嚇壞了外出回來的鳥媽媽……。

故事的延伸思考:

※雖然果蝠和小鳥不一樣,但牠們的感覺卻如此相近,不管一不一樣,都可以成為好朋友,那是不變的。
※當我們在不同環境中,如何改變生活方式來適應環境;不同文化的人,應試著了解,不用歧視的眼光看待,一件事在不同環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不同人也有不同看法。

故事討論:

〈星月〉帶給人的感覺是,充滿愛的、溫馨的、幸福的、勇敢的、純真的、發人省思的、富知識性(可了解動物本能)、刺激的、有趣的、富親情的教育。

故事分享二:提摩太

在路司得城裡有一位青年,他是位聰明又乖巧的孩子,媽媽是信主的猶太人,爸爸是希利尼人,外婆也信天上偉大的真神,媽媽常常講聖經故事給他聽,外婆也常常教他閱讀聖經,所以他從小就明白聖經的道理,遵守聖經的教訓,作個愛人又愛主,聽話的好孩子,為主所用。

故事延伸思考:

※早期沒有宗教教育,提摩太怎麼會知道神的話呢?雖然沒有老師,但有疼愛他的媽媽和外婆說聖經故事給他聽,與他分享神的話。
※提摩太為何得到人的稱讚,因為他心中有神的話,願意為主做工,是位有信心又有愛心的青年,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故事討論:

「提摩太」帶給人的感覺是,充滿愛的、尊重的(與長輩間的互動很好)、溫馨的、勇敢的、自動自發的、分享的、自信的。

說故事的功能究竟有多大呢!將職場上碰到的個案,與大家分享。

案例一:一個新學期開始,班上來了兩位兄弟,很不受歡迎,言語粗俗、嘻皮笑臉、調皮搗蛋。經家庭探訪,從鄰居口中得知偏差行為很極端,專找獨居老人下手,收刮所有的財物,一起到市區去打電玩,並食髓知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若身無分文,則知道來托兒所上課。

家庭方面,「父親不管事,母親精神有問題」。本想他們不來也好,樂得輕鬆,但又想兩兄弟也怪可憐,有句諺語:「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這樣下去,社會不就又多了兩位問題人物嗎?唉!真的很無奈,那該怎麼辦呢?既是我的學生,就有分責任,不該說放棄就放棄,況且這不是基督徒應有的想法,想想只有禱告,求神憐憫眷顧。

每天出門前總向主祈求,求主帶領工作順順利利,同時也提早出門,到兩兄弟家帶他們來。有家長告訴我,父母都不管,妳幹嘛管那麼多!唉!是有點無奈,不過盡本分。幾天之後,有另一位家長願意每天順便去接他們來,這樣我就省事多了。

感謝主!雖然上課中總會惹出些麻煩來,可說是小插曲不斷,但一切還算OK。一天,我請事假,同事代課,這兩位問題學生皮得讓人生氣,在吃完點心的自由活動時間,跑上二樓站在階梯上,往下尿尿,樓梯下玩玩具的小朋友都遭殃,代課老師看傻了,怒氣沖天,將他們痛罵一頓。

隔日上班時,小朋友都搶著跟我報告昨天發生的事。此時,我請孩子們先靜下來,聽老師說一則故事,聽完故事後,小朋友突然站起來說:「就是我們不跟他玩,他才會做壞事。」我立即豎起大姆指,投以佩服的眼光說:「你們好棒喔!既是好朋友,就要一起玩,好嗎?」

之後常藉著說故事後的合作思考給予發言機會,說故事中故意靠近他們身邊,摸摸他們的頭告訴他們:「老師喜歡你喔!好好表現,不要讓老師失望。」漸漸地他們已能和同學玩在一起,同學也不會排擠他們,兩兄弟亦可自己上下學。

經上說,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所要的告訴神,神將賜人意外的平安。並且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但叫他成長的是神(腓四6-7;林前三6)。

案例二:於教會當教員時,每學年度會有教員的變動,當時系負責很尊重教員決定,會先發紙條給教員填寫最喜歡帶的班級,每人順位寫二班,盡量以第一順位優先配合。

然當時少年班人數多,又被點名為最弱勢一班(像盤散沙),原本優先考量保持原來班級(幼年班),但居於傳道、長執、系負責的意見,只好答應(盡力就是),並且他們給予很好的條件──可以找一位最能跟我搭配的同工一起帶領。雖然少年班也是她的第二順位,但基於好朋友的邀約,她也欣然接受了。

第一季開始,少年班共四位教員取得共識,於每週五晚間聚會一起為這份聖工禱告,並且先作地毯式的訪問,再適時以電話表達關懷,讓孩子感覺到受重視,也請家長支持,使三方面(家長、學員、教員)站在同一線上,同心不斷地相互代禱,求主保守大家的信仰,只要有交託、願作的心,神必悅納眷顧。因「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箴十六3)

就這樣過了一季,突如其來的壞消息:「我們班的某位小朋友有偷竊行為,而且非常嚴重,不僅竊取家中財物,連別人的腳踏車也不放過……」其父母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錢財不缺,但任憑母親苦口婆心地規勸,仍我行我素,讓家長很困惑,又不好意思找學校老師幫忙,只好找上傳道。我們教員得知後,甚為不解,「雖是初信者,在教會的表現也不壞啊!怎麼會這樣子呢?」

此時教員都有些失落感,經過一番檢討與討論後,一致認為禱告太少,便一起約定再增加每週五晚間聚會前,教員提早到教會為這件事禱告,安息日及每天晚禱將這件事放於禱告中;教員也多費心,將更多具人格養成(誠實、尊重、勇敢、知足……)到人生態度(守規矩、感恩、負責任……)的故事融入課程中,藉由潛移默化,加上代禱的腳步,伴他走出人生的黑暗期。

以上兩個個案很顯然親子間的互動不夠,前者是家庭問題,孩子得不到照顧,而後者雖然衣食不缺,但是父母太忙碌,關心有限。俗話說:一枝草一點露,父母和孩子間的親情愛意,是透過生活中認真耐心地與孩子說話(但不是訓話),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曾於中國時報看見一則童語:爸爸自稱他是「聽眾」,每次我們放學回來,他就會不厭其煩地聆聽我們的「寶貝經」,他可以從我和小麗吵架……聽到我和小麗和好,也可以從九官鳥聽到蠶寶寶。這對我來說,可是一大成就喔!表示我說得很好,要不然他怎麼會樂於一聽呢?

現今都是雙薪家庭,為人父母常疏忽一件事,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我們訴說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或者是得到老師的獎賞,歡喜地要與我們分享他的榮譽,而我們正為了寫份企劃書忙得不可開交,不希望受打擾,雖不至於說:「煩不煩,走開!」

但很可能毫不自覺地說:「嗯、嗯,喔、喔。」要不然就隨便敷衍兩句來應付孩子,或者說:「等一下。」堵死一切。雖然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結果往往就會不了了之,久而久之親子間的互動就會變少;甚至沒有。如此,為人父母又有什麼立場抱怨小孩不聽話?

我們是否該深思一下,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是否太忙碌、生活步調太快,還是互動(溝通)時間不夠,疏遠、沒交集,縱使有了交集,總離不開責罵、抱怨,甚至痛打,又怎能苛求孩子要與你心靈相通,感受你們的關愛呢?更不要怪孩子無法體會你們的辛勞。皮亞傑大師說過一句話:「尊重孩子的生活世界。」

愛要靠儲備、庫存,如何庫存呢?當然要靠時間上的累積,父母若能藉著說故事(唸故事)多與孩子接觸,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傾聽孩子與眾不同的見解,有了交集,慢慢累積愛的庫存,相信假以時日,你會發現對孩子愛(包括讚美和鼓勵)的付出越多,孩子越容易受教。

因此,再怎麼忙,那怕只是短短十分鐘,別錯過與孩子共處時光。愛孩子,不用討好,不用說教,唸唸(說)故事就行了,並且常聽故事的小孩,想像力比較豐富,表達能力也會跟著成長,同時情緒上較能得到安慰。

話又說回來,說故事收穫最大的是大人呢!不僅是小孩子成長,大人也會跟著成長喔!至於要說什麼故事呢?可依年齡層選取,順便提供你一個祕訣,憑空就能說出來的故事,孩子也喜歡聽,就是不管是自己的、親戚的、朋友的陳年往事都可以說給孩子聽。不管這故事多無趣,甚至沒頭沒尾,一遍又一遍,只要是從父母口中說出來,他都會愛得不得了。像我曾說過這樣的故事:

※凱旋(小一)跟著珍妮(小二)去上學,因珍妮較小,沒辦法保護他,班上的同學又會欺負他,他就會跑到姊姊婕宇(五年級)班上。去那邊,婕宇的同學會給他糖果吃,所以他很喜歡去。

※凱旋有一天放學時,告訴姊姊,他們老師說:我們班有一位學生很聰明,原本要給他第一名,但是因為他最近比較不乖,所以要給他第三名。結果幾天之後拿回來的成績單,第三名竟然是凱旋。

※有一次小華告訴老師他想上廁所,老師回答:「好,趕快去!」結果他跑去了,又回來說:「找不到!」「奇怪,昨天才去,今天怎麼會找不到呢?」老師想。於是,老師就叫同學帶他去,同學回來說:「小華今天把褲子穿反了,所以找不到拉鍊!」

※璇璇小時候很可愛,媽媽告訴她:「學校到家裡,路程只有2-3分鐘,你已經長大了,放學自己回來,知道路嗎?」璇璇說:「知道了。媽媽再見!」這一天放學後,媽媽在家左等右等,點心也準備好了,就是不見璇璇回家。時間過了半個鐘頭,媽媽正準備出門去找,璇璇剛好回來。

媽媽生氣了,為什麼下課沒直接回家?此時璇璇一副無辜樣說:「媽媽!您不是說同學要相親相愛,互相幫助嗎?就是我們班的同學伢伢,洋娃娃掉了,坐在路邊哭,然後我也陪她一起哭,哭完,我們就回家了。」此時,媽媽才知道自己太心急,嚇壞了她,立即抱住寶貝安慰說:「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就把她帶回家,我們一起陪她哭,好嗎?」

再告訴你們一個不用準備,孩子也百聽不厭的故事體材──見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只要是孩子所熟悉的親戚,不論信主經過、蒙受恩典……等等,其見證都可以說N次喔!試了就知道。

俗話說:「不打不成器」,這話已經過時了。常常責備、懲罰(體罰),可能會造成你的孩子成了拒說族,見到你就怕,怎能互動呢?更不要將失控的情緒加諸於孩子身上,孩子期待的是關懷,不只是說說而已,需要付出行動,千萬不要以「忙」來搪塞,忙裡偷閒只要幾秒中──摸摸頭、噓寒問暖,孩子都可以感受到你的關心,喜悅在心頭。

只要肯付出一顆關懷的心,盡心盡力,相信有朝一日,種子必定會發芽、成長、茁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投資的心血越多,教出來的孩子就會越好喔!有苗不愁長,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幼苗自然長得好。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0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