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
很難想像撒母耳這樣一個受神重用、被神讚賞的先知,其兩個兒子竟然不行他的道。他的兩個兒子在別是巴作士師的時候,貪圖財利,收受賄賂,並屈枉正直(撒上八3)。
我想這件事對撒母耳的打擊,不只是家門不幸而已,更讓以色列人有藉口來要求撒母耳立王統治他們,致使以色列人犯了大罪得罪神(撒上十二17)。
我常想像當以色列眾長老一齊來到撒母耳面前,跟撒母耳說「你的年紀老邁了,你的兒子又不行你的道,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來治理我們」時,撒母耳的心情會是何等感嘆、沉重!自己的孩子行為不好,已夠令人難過了,長老們還要以此事為由,來要求立王。
所以,《聖經》描述撒母耳對於此事並不喜悅,就向耶和華禱告。雖然後來神跟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做他們的王!」這是對撒母耳的極度肯定,但孩子行為不好是事實,而這事實,正是讓以色列人有了把柄來實現立王想法的藉口。
我想這對撒母耳而言,已不單單是自己教子無方的問題,更是成為導致以色列人招惹神怒的導火線,其所引發的後果,想必讓撒母耳難過、悔恨不已!(撒上八1-6)。
至於撒母耳的老師──以利大祭司,他的兩個兒子之行為則更離譜。除了搶奪百姓獻祭時正在燒煮的肉,就連百姓必須先燒脂油,後才獻祭的生肉,也毫不客氣地搶去。
尤有甚者,更與在會幕前作伺候工作的婦女苟合行淫,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他們兄弟二人絲毫不把神的律例放在眼裡,我行我素,任意妄為,所以《聖經》對於他們生平的描述是直接講明:「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二12-16、22-23)
《聖經》上這兩段對於撒母耳及以利二子行為之記載,真是給我極大的震撼與警惕。原來很好的父親,不一定有很好的孩子!原來父母如果不用心教導孩子,縱有再好的先天遺傳,縱有再好的後天環境,孩子都有可能離善趨惡,壞事做盡。
雖然《聖經》沒有敘述為何他們的孩子行為會如此糟糕,但我在自我警惕中一再思想,覺得應是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或許是撒母耳及以利,其祭司的身分崇高,無形中養成孩子們目中無人、高人一等的驕傲心態;或許是撒母耳及以利忙著事奉神,無心無力也無時間教導孩子;也或許是這兩位大祭司因無時間陪伴孩子,就以放縱孩子來補償心中對孩子的虧欠;也或許是他們的妻子,沒有警惕丈夫忙於事奉神,自己應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責大任,一再疏於教導孩子,以致孩子長大後,不行父親正直之道。
也或許是……不管怎樣,孩子品行不好,父母心裡鐵定不好受,所謂「養子不教誰之過」,我想撒母耳及以利內心一定時常懊悔、自責沒把孩子教好!
通常聽道或查經時,對於撒母耳的兩個兒子竟然不行他的道這部分,重點大概皆是放在以色列人以此為藉口來要求立王,以致犯了大罪得罪神一事。
或許是自己身為母親,有些婆婆媽媽,看不到大格局、大方向;也或許是自己身為母親,內心深覺教養孩子的重責大任,自己責無旁貸,故每次讀經讀到此段時,想的總是孩子行為不好,父母難辭其咎,當引以為殷鑑這種事。
如果很好的父母,尚且不能保證擁有品行端正的孩子,那麼就更難期望品行不好的父母,可以教出美善的孩子。所謂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看看《聖經》記載,北國以色列那個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之王──亞哈及其最惡毒、恐怖的皇后──耶洗別,所教養出來的女兒──亞她利雅是什麼樣子。
自亞她利雅嫁給南國猶大王約沙法之子約蘭後,竟然當起兒子亞哈謝行惡的主謀,不只不教導兒子行義,更指使其行惡;尤有甚者,更是處心積慮地想要謀篡王位,自立為女王。
等到其子亞哈謝死後,真的喪盡天良地剿滅猶大王室,毫不留情地殺盡她的孫子,實現她那可怕狠毒的夢想,自行篡位為女王(代下二十二3、10-12)。亞她利雅為達其當王之目的,泯滅天良,壞事做盡,其行徑之邪惡,手段之狠毒,只會比其母親更心狠手辣,母女兩人在做惡之路上競賽,竟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看著《聖經》的記載,為人父母,豈能不以前人為殷鑑,用心教導孩子?尤其是為人母者,畢竟丈夫長時間出門在外工作賺錢,孩子自出生後,就與母親形影不離,可說從小到大,大部分的時間皆跟母親在一起,母親的觀念想法、一言一行,影響孩子至深且鉅,豈能不更加謹慎用心地教導孩子,努力耕耘神賞賜的產業?
移民之初,在ESL認識的一個同學,曾在下課時間與我閒聊時,紅著眼眶地跟我表示:她因個性內向害羞,移民後一直待在中國人的圈子,從未出去學英文。沒想到兒子長大後,竟抱怨、嫌棄她不會講英語,而不想再跟她講話。那一天,她非常傷痛地告訴我:「早知會有今天,當年再苦再累,也要出去學英文。」
我曾在與家弟閒聊時告訴他這件事,為的乃是想要藉此與他一起警惕,千萬不能允許我們的孩子也有這種錯誤的想法與行為。
家弟快人快語,聽完此事後,即率直地向我表達,雖然他很同情我的同學之處境,但想想其兒子今天之所以這樣,根本不是母親英文不好的問題,而是父母沒有從小教育他要懂得感激、尊敬父母,因此想法與行為才會有此偏差。
家弟還說很多人的英文都不好,怎麼他們的孩子不會瞧不起父母?只有她的孩子會這樣?所以最後家弟即語重心長地說:孩子看不起母親,根本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非錯在母親沒有出去學英文。
是啊!如果父母從一移民就告訴孩子,倘若沒有父母帶你出國,你又怎會有機會學英文;並且從小就教導孩子不管將來有何成就,都不能瞧不起父母,孩子就不至於在英語琅琅上口後看輕父母,沒把父母放在眼裡。
想想,一個孩子長大後再有成就,若不知感念父母養育、教導之恩,又有何令人佩服之處?徒然讓人搖頭嘆息而已!所以,養子不教誰之過?父母若只知生養孩子,卻不教導孩子,將來必自食苦果。
最近先生與我,不約而同地收到各自的朋友傳來一篇叫〈他們這一家──趙小蘭所受的家庭教育〉的文章。仔細回想這篇文章,其實早在十八年前就已看過了。它是當年台灣極暢銷的作家──劉墉先生之散文集《紐約客談》裡的一篇名作。
為何十八年前看過的文章,會讓我印象深刻到如今還記得?乃因當時大女兒年方兩歲,初為人母的我,一直掛心於孩子的教養問題。此篇文章之出現,除了讓我學到實際有效的教育孩子之方法,更是讓我深深感動趙小蘭父母教養孩子的智慧。看來與我有同樣感觸的讀者不在少數,不然不會十八年前散文集裡的一篇文章,十八年後還有人願意在網路上流傳它。
趙小蘭是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是美國政府現任的勞工部長,其實她在老布希政府時代,就已是交通部副部長,只是現在則更上一層樓。她也是第一位進入美國內閣的亞裔女性,更是第一位華裔之美國政府內閣成員,她的成就非凡,無庸置疑。
但誠如劉墉在其文章中所說的,他提到趙小蘭,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花旗銀行或哈佛大學的經歷,而是希望讀者了解她所受的家庭教育。
因他相信也只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才能造就趙小蘭今天的成就。其實,劉墉當年所寫的文章之所以讓我牢記至今,也是因他所描寫趙小蘭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令我感動,而非她的人生成就有多優越崇高。
現代父母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凡事都是父母打點,養尊處優,過於好命,什麼事也不會做;而且由於富裕的環境使然,以致孩子從來沒吃過苦,不只不會為別人著想,抗壓性也極低,動不動就以離家出走或自殺來面對所處的逆境。
其實孩子會變成這樣,也是父母過於溺愛造成的。個人以為與其責怪孩子不懂事、不會想,不如想想自己給孩子的,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教育?十八年前得知趙小蘭所受的家庭教育後,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以他們家為榜樣,不斷反省自己給兩個女兒的家庭教育是否恰當?
話說趙小蘭八歲時,她的父親即帶著全家從台灣移民至美國。當時艱困的環境,使得其父每天得打三份工才能維持家計,而且回家後,還要熬夜逐字教導英語不通的孩子們學習英語。雖然來到美國,讓他們飽受種族歧視及不擅英語之苦,但此艱辛貧窮的環境,卻讓她們家六姊妹,養成凡事自立自強的習性。
後來家裡的經濟逐漸好轉後,雖然他們也請了管家,但她的父母卻依然要求她們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及做其他家務。只因她的父母認為:如果孩子從小就受人伺候,時時養尊處優,一定很難學會自我獨立。
而且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而非請來幫助孩子的。更令我折服的是,她們家如果有客人來拜訪,只要她們姊妹在家,一定要出來招呼客人,並為客人奉茶。而且宴客時,孩子們不但不上桌吃飯,還要站在客人身後,為客人上菜、斟酒,服務客人。
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大部分只要求孩子把書唸好就好,其他的事一律不用學、不用管。但趙小蘭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們讀書讀累了,出來招呼招呼客人,反而是一種休息,而且還可從這當中,學到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個人以為這種教法,其實才是真正地愛孩子,為人父母,若只要求孩子把書讀好就好,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更讓孩子失去體念父母辛勞的良機。
想想現在的父母,有幾人可以做到讓孩子在優渥的環境中,依然要求其做家事?因深切認同趙小蘭父母要求孩子做家事的觀念,我的孩子也是從小即被我要求、訓練做家事。因我相信孩子只有藉著做家事,才能體會父母的勞苦,並養成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個性。
多倫多教會每週六中午吃完愛餐後,都由年輕學子分組輪流收拾餐具、清洗碗盤;下午聚完會後,清理教會的聖工,除了大人們分組輪流打掃外,不少年輕學子也加入清潔的行列;教會舉辦學生靈恩會,媽媽們到教會準備愛餐,餐後之清理工作,也都由孩子們全權負責。
別看以上所舉之例為小事,個人以為這些清潔、整理工作,除了訓練孩子們做家事之能力外,還能使其體會父母常年為其付出的辛勞;尤有甚者,更能造就他們自立自強的本事,甚至培養他們為教會做工、以教會事工為己任的責任感,有百益而無一害。
記得當年教書時,幾位同事時常感嘆:自己花了許多時間來教導別人的孩子,回到家後,再也沒有精神氣力管教自己的孩子,到底所為何來?到底值不值得?不知撒母耳及以利,看到其二子行惡時,有沒有同樣的感嘆?
我常想我們會不會有一種迷思,認為只要多花時間為神做工,讓神喜悅,雖然自己沒有太多時間管教孩子,神自會賜福孩子成義成才?從撒母耳及以利二子之言行來看,我想我們不能再有這樣的迷思。
個人以為雖然為神做工,神自會看顧賜福,但也要善盡本分教導孩子,才能不負神之所託。兒女既是神賞賜的產業,就要用心耕耘,才不致荒蕪、頹敗。
我相信為人父母者,在一個孩子身上用了多少心力,花了多少時間,都會在孩子身上種下前因,將來也必在孩子的做人處世中看到結果。誰都不能免除教導孩子之責,這與為神做多少工是兩碼子事。只要自己當一天父母,就需教導孩子一天,為人父母者豈能不時刻警惕!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
這些《聖經》的教導乃是提醒我們,兒女既是神賜給父母的產業,就要用心教導他們,使其走當行的路,才能使他到老也不偏離正道。神用「產業」來形容祂所賞賜的兒女,即是要父母像耕耘產業一樣地用心照顧、教導孩子。如此,孩子才能在神的真理中成長茁壯,否則,恐怕難脫雜草叢生,甚至是荒蕪一片的命運。
自從為人母親後,因自知自己智慧不夠、耐性不足,即時常以別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為榜樣,不斷學習、改進自己教育孩子的態度與方式。後來到真教會信主後,更是時常於禱告中,求神賜我智慧、耐性來耕耘祂所賞賜的產業。
願神幫助我們,時刻賞賜智慧、耐心,用心耕耘祂所賞賜的產業。在世時,看到兒女在神的真理中成長,離世後,也可在審判的日子安心交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