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周惠萍撰稿
陽台上新種了一棵雞蛋花,剛買來時枝葉茂盛,還象徵性的開了一朵小黃花,不久花謝了,冬天過後,樹葉全掉光,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以為又被我種死了。春天來時,有一天突然冒出綠芽,喜出望外,每天去瞧它一眼,它也每天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似乎有些炫耀。
它以自己的方式展開生命週期,只是我不懂它而已。
直昇機父母
「直昇機父母」是戰後嬰兒潮父母1的同義詞,他們二十四小時如直昇機般盤旋在孩子的周遭,或下指導棋,或幫忙處理身邊事務。
每當放學時,不論是國小、國中、高中,校門外總是有一大堆騎機車、開轎車的父母在路邊守候。校園裡,常看到老阿媽替孫子背書包、提便當袋。甚至為了考試題目或是處理同學間的糾紛,家長出面理論。
父母總以為自己為孩子設想周到,怕他們年紀小,不知如何面對這個社會,於是過度保護、過度安排,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學業上。陽明大學諮商中心黃素菲老師說:「我很怕聽到原本有不錯工作的媽媽,辭掉工作,專心在家教養小孩。」
這些媽媽其中不乏有理念清楚的,但多數,可能整天算成績、爭排名,處心積慮把孩子推進明星學校、明星行業,捏塑普羅社會「成功」的印象。
新千禧年全球教養的新課題是「放手的藝術」。
當嬰兒潮父母的孩子開始就學後,便會發覺孩子不再是以前既乖巧又可愛的寶貝,他們會頂撞,他們會令我們傷心。其實,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法隨自己的意思雕塑,他們也不是父母意志力的延伸。
我有兩個女兒,在升學上使我做了重大的轉變。
升學的抉擇
老大不喜歡高中惱人的數學,也痛恨補習,堅持不讀普通高中,國三那年連報名表也沒拿,就直接報名五專。
填寫志願時我們努力溝通,刪除日後會影響身體健康及聚會的科系後,決定就讀復健科。那時,為了她要走我不熟悉的路,心中百般掙扎。
我是從傳統教育下訓練出來的,小學到大學一路順遂,不知還有別條路可走,也對別條路存疑,畢竟技職教育在主流價值中是被人輕視的。以前從未留意過高職或五專,不知道到底那是什麼樣的學校,也從來沒想過我的孩子會去選擇。
我的徬徨是為了自己虛榮的面子,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對抗潮流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堅持,我害怕一次錯誤的決定影響她的未來。
讀五專的過程中,遇到難唸的課程仍要自己想辦法克服,那是她自己選擇的科系,雖然唸起來並不輕鬆,但她仍滿心喜悅。
專一暑假找到一間離開家鄉的醫院打工,自己定鬧鐘起床上班,自己打理日常生活;有人曾戲謔說我那麼殘忍,小小年紀就送去打工賺錢。賺錢不是我的本意,經驗才是我的目的。
第一次派去跟門診,那位醫生是有名的嚴苛,她又完全生疏,被醫生斥責,忙得手腳慌亂;第二次便逐漸跟上醫生的腳步,因為她學會觀察及思考。日後她和醫生成為朋友,偶爾e-mail往來。暑假結束時,甚至希望她隔年再去。
當她敘述當時的狀況給我聽時,心中十分不捨,才高一學生,放暑假都睡到自然醒,她卻獨自在外吃苦。我認為及早歷練醫院環境,對她未來的生涯規劃一定大有幫助,而她卻高興自己能賺取零用錢,居然用第一筆薪水買禮物送我,證明自己獨立了。我深信「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
五專畢業插大學時,告訴我要唸「適應體育系」,我完全不懂那是什麼「碗糕」,經她分析該系與復健的關係後,不由得佩服這位年輕人。
她懂的我不懂,她的成長非我想像的,也非我能安排,她就像陽台上的那棵樹,以自己的力量展現她的風貌。雖然她比同儕多繞了一些路,但至少她知道如何走未來的路,而非盲目的隨波逐流。
日後在選擇就讀科系及未來職業方向上,以前工讀及實習的經驗,都給她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只剩下一個角色──在一旁祈禱神的恩翅眷顧她的每一步。
步姊後塵
老二見姊姊走技職路線,覺得不錯,也想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她爸爸建議她也讀復健,但她沒興趣。縱使是自家人,姊妹二人的個性及性向截然不同,勉強不得。何況是別家的孩子,更是不能比較。我們時常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的小明、台北的表姊比,那是犯大忌的。
正當填寫志願時,對面搬來餐飲學校的老師,與她深談後,老二決定選讀餐飲。有了她姊姊的前例,我的掙扎已減半,她以前就會到廚房來幫忙煎個蛋或炒個菜,從小在娘家麵包工廠進進出出,也算是適得其所。
在寫本文之際,老二告訴我她的同學到韓國參加國際中餐比賽,12對隊伍參加比賽,拿到第二名。對一個從小讀書不是頂尖的孩子,真是莫大的鼓舞。
現在女兒已拿到多張證照,老師正積極訓練她成為選手,準備參加年底的比賽。相對的,她也付出許多精力練習。不論日後她是否有成就,畢竟這兩年的時間她為前途做了多方的努力,也藉此建立自己的信心。
一般高中生每天為了英文、數學、理化反覆演練,技職生在專業領域上也是要勤下工夫的,只要不是抱著混文憑的心態,都會有所斬獲。問女兒班上有多少人對自己讀的科系有興趣並堅持到最後,答案居然只有三分之一,許多人並不會因為好唸而認真學習,有人懶於實際操作,有人一味打工賺錢,浪費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非常可惜。
教育是學習而不是競爭,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摸索自己的方向才是重點。
如果教育不能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態度,教育便是死的,學校就不是快樂的園地。同事間閒聊時常說「好想再回學校讀書,重新做學生,有許多新知可以學習,又有老師無條件的指導,享受當學生的樂趣。」這就是真正的教育了──有自發學習的意願,不是只有分數而已。
父母要裝備自己
多元的社會,本來就有多元的選擇,並非只有主流價值才是唯一的途徑。父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世代,當如何扮演好角色呢?
終生學習
知識爆炸的時代,不只孩子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知,為人父母者更要以身作則。
翻開現在的小學課本,不再是以前我們所學的了,何況到了高年級,不見得所有的學科你都會。現代必備的技能有電腦、英文,甚至第二外語,如果我們不跟著長進,易陷於外行領導內行的迷思中。
我40歲才開始學電腦,參加各種考試,那時的電腦作業還是DOS系統,之後新的系統快速推出,從win98、2000到XP,我撿學校淘汰下來的電腦書,一頁一頁跟著操作,才沒輸給年輕人。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害怕新的科技,只要拿起小學生丟掉的電腦課本、英文課本,你也可以成為達人。
當你要求孩子讀書時,是否也會坐下來看書呢?若我們沒有拓展自己的視野,如何和孩子說天道地?如何做個領航員?做個有求知慾的父母,不論在屬世的知識,或是屬靈的學習上,都要一齊增長,「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不要到老變成年輕人嫌棄的沒見識的老人。
包容與傾聽
洪蘭女士曾說:缺點永遠挑剔不完,而再壞的人也有一些優點,放大長處就會讓他自重自愛而上進。父母有寬闊的胸襟才能容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他慢慢從錯誤中學習,不要急著出手或善後。
小時候我們都不願讓小孩端碗盤,怕他們打破或受傷;可是我家老二很會端熱湯,因為自從有一次打翻熱湯後,她知道端湯時要拿托盤墊著。從錯誤中找到最佳的辦法,無形中培養出孩子的自信與發展勇氣。
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對孩子的興趣和熱情給予支持。有時女兒想和我聊天,就算已哈欠連連,還是很高興地撐到半夜。放下手邊的工作,一起喝杯茶、吃點零食,放慢腳步,就能培養說話的情緒了。女兒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再講五分鐘」,當她在回憶當天發生的事情時,真是可愛極了。
適時管教
管教在希伯來文實際上是訓練或教育的意思,而非懲罰或宣示父母的權柄。2小時候曾狠狠打過女兒,非常心疼,也跟著流淚,然後把她攬在懷裡,她立刻停止哭號,很快又跑去玩了。她不會因此而憎恨我,因為責罰裡面有愛,當她們長大成熟後,便會明白父母「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苦心了。「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來十二9)
看過電視上介紹牧羊犬看守羊群的影片,牧羊犬趴在遠遠的地方看著羊群,只要有一隻跑開,牠就馬上跑去,千方百計把羊趕回羊群裡。牧羊犬就是我們的角色。當然,更是耶穌的角色。
建立基督徒生活觀
我十分贊同一位作家Bill Bright的論點:基督徒家人聚在一起,不應只是讀經和禱告,那是必要的,但大家還有很多事需要談,在生活中以基督的思想、原則來談論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政治、社團活動、休閒、工作等,讓家人明白耶穌是全家人的親密友人,祂時刻在我們中間,而不是只在聚會時才相遇在會堂。
當孩子逐漸長大有自己的意志後,有一天終要離開,我們只有將他交給主,讓居住在他心裡的主親自帶領他,那時,我們也只剩下禱告可以代勞了。
摩登爸媽不是要去追趕流行的時尚,而是希望大家保有一顆追求的心志。我非鼓吹技職教育,有許多孩子真的適合做研究的工作,當然應該鼓勵他從高中一直唸到碩士、博士,那也是一條艱辛、孤獨的路,更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鼓勵。
當孩子放榜的時刻,不論什麼樣的選擇,都需要我們肯定與支持,大家一起努力吧!
註:
1.「嬰兒潮父母是史上最有錢、也是最有教養的一代,」美國《新聞週刊》如此形容,嬰兒潮父母大都是雙薪,孩子也生得少,他們可以給孩子的遠比自己還是青少年時獲得要多很多。他們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養,也願意集中心力和財力要讓孩子獲得成功。他們投入這麼多,對於孩子表現的在乎,也達到史上最高點。
2.「管教」,希伯來文是,有教導、訓練之意,是出乎愛。在《聖經》裡,「管教」的意思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教導,第二層次是訓練,第三層次是糾正。
|
|
|
|
作者: 南區宗教小組策劃周惠萍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9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