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80期2009年5月)
主題特寫:使我亦沾恩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甚願


當主內的弟兄姊妹在主前結婚,無不希望能在主裡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同享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傳九9)。期待在基督的愛中建立充滿愛與真理的家庭,並且生養敬虔的子孫。

然而,許多時候,如此美麗的夢想卻很難圓夢,因為要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宛如以色列人要得著應許的迦南地,必定經過現實生活中諸多難關的考驗與磨練,才能真正達到「基督化」的境界。

在一般家庭生活當中,最常見的磨擦點莫過於核心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還有透過婚姻而成立的姻親關係。最令人深刻的姻親課題莫過於婆媳關係、姑嫂關係和妯娌關係。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論是傳統的大家庭、常見的核心家庭,或是變化中的折衷家庭(如與婆家同住或與娘家同住),還是第二春所建立新家庭關係,每一個家庭多少都會面對婚姻制度中多元人際關係的考驗。基督徒也無法免俗,在建立基督化家庭的過程中,也會面對類似的挑戰。

或許每當講道者勉勵有關家庭生活或婆媳問題的時候,「為什麼我的媳婦不是路得?」或「我的婆婆不如拿俄米!」或「某人應該好好聽聽」的念頭,曾在心頭閃過。然而怨天尤人或是幫人聽道理的態度,卻無法積極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挑戰與不快。

《聖經》的真理乃是兩刃的刀,主要是用來敵擋魔鬼攻擊,和戰勝內在私情惡慾以增進自我靈修的利器。但許多時候,我們卻常不自覺地拿著真理的寶劍對著自家人,大刀闊斧且毫不留情地責難家人,傷害家人的情感與靈命而不自知。

道理不單是針對某些特定對象,而是適用於每一個願意接受的人。因此,在學習道理的過程中,心態上若能以自我檢討和增進自我靈修為目標來要求提醒自己,才能跨出行道的第一步。

長久以來,《路得記》似乎是主內教導婆媳課題的經典。然而,《路得記》的架構卻讓人感到不切實際。對一般主內的家庭而言,同時身為寡婦的婆媳,少見;更何況路得改嫁的丈夫是波阿斯,波阿斯也不是拿俄米的兒子,因此在新的家庭中,路得與拿俄米之間的關係也不算是真正的「婆媳」。《路得記》似乎是段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故事,對於在婆媳問題苦海浮沉的姊妹而言,似乎無法給予恰當的幫助。

倘若再進一步思考《路得記》對我們家庭生活意義,《路得記》的價值在於「苦難中的成長蛻變」與「姻親關係的智慧經營」。

《路得記》以人生極苦的悲劇開場,三位喪夫的女人一同為生活的巨變哭泣。倘若人生不如意事佔十之八九,可反應出生活中常遭遇各種不同的患難或考驗。

隨著時光的流逝,不論是感情不睦、事業不順、喪偶或再婚,每個人生命的包袱中,也裝下許多酸甜苦辣的人生經驗,以及對苦難的獨特見解與看法。如何相敬如賓?如何同甘共苦?如何患難與共?可算是維繫姻親關係課題中相當嚴苛的考驗。

拿俄米、路得和波阿斯的故事反映出一些亮光,提供思考的空間。

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得一6)。

基督徒的苦難觀是什麼呢?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逆境考驗時,我們是否相信「主神眷顧自己的百姓?」是否願意放棄自己的方法,回到神的懷中,讓神為我們解決生命的難關呢?

接連遭逢喪夫、喪子,和家道中落等人生巨變的拿俄米,她聽見「主神眷顧自己的百姓」(得一6),因此,她決定要起身從摩押地歸回伯利恆。在苦難當中,選擇歸回是需要極大的屬靈勇氣!

試問有多少人能義無反顧地撇棄過去的錯誤?坦誠地接受失敗的結果?更勇敢地歸回生命的主宰?拿俄米的歸回成為她蒙恩的源頭。她更自我檢討信仰生活上的失敗,並坦誠面對。屬靈的眼光與智慧讓拿俄米看清苦難的關鍵。

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得一8-9)

當我們遇到困難與患難時,我們的心在想什麼?我們的口會說什麼呢?我們的手是合著向神禱告?或我們的口是忙著檢討指責他人?

拿俄米是位慈愛和誠實的人。面對喪夫和喪子之慟的她,未曾遷怒或歸罪與人。倘若拿俄米對自己的兒媳婦說:「今天我真是遭到神的報應!當初我們家不應該搬到外邦的摩押地,我更不應當讓我的兒子娶妳們這受詛咒的摩押女子為妻,惹禍上身,我現在已經夠慘了,妳們快回去妳們的娘家與我斷絕關係,免得我將來的命運更加淒慘。」

就算她的媳婦再明理或很有修養,內心一定很受傷,或許頂多圖個與拿俄米好聚好散。苦難中,拿俄米也未將媳婦當敵人或仇人,她不將自己的愁苦成為毒鉤強加諸在晚輩的身上,逼大家一起同嚐她的苦杯。

在遭逢人生絕境,拿俄米對人能存心感恩、口出恩言,感謝媳婦們的恩待,只是祝福媳婦們。慈愛的言語中流露出拿俄米對媳婦們以及對親家的尊重,如此對人的尊重、肯定與感恩的態度,在困境當中不僅化解許多不必要的怨懟,更增許多協商的空間與籌碼。

我女兒們哪(得一11)。

常聽到一句話:我家主內的媳婦不如未信主的媳婦,或是要更用心對待未信主的媳婦。或許身為基督徒理當承受比一般未信主的人更高的道德標準與要求,或許對未信主的家人應予以更多的擔待與包容來領人信主。

然而,如果一個信主的長輩,因晚輩信仰背景的差異而產生差別待遇,並以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身分成為姻親關係中的階層畫分,如此偏差的價值觀將深深地加重建立基督化家庭的功課,遇到家庭問題時,真能讓人心服口服嗎?真的合乎真理嗎?

拿俄米未曾因自己是神的選民就採取高姿態來以對待未信主的外邦人,信仰的差異未曾是拿俄米將人化分等級的尺度,她未曾鄙視外邦未信主的媳婦,她也未曾因她們是未信主的外邦人來討好她們。

拿俄米只是由衷感謝媳婦們向來對她的照顧,她慈愛的言語毫不保留地展露出她對人的尊重、屬靈的睿智與美好的靈性。血雖濃於水,真誠無偽的關愛與付出才能真正贏得人心,打破血緣的間隔,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我年紀老邁……(得一11)。

對家中的每一個人而言,不論你工作的崗位或生活的角色為何,實際的生活壓力、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子女教養或隔代教養的挑戰上,長期讓人勞心勞力、身心俱疲,對身心健康有相當的影響。

許多身心方面的疾病與長期精神壓力和壓抑有關。倘若我們能像拿俄米誠實勇敢地面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問題與健康問題,不讓自己身心的疾病或不適來影響「家庭生活氣氛和品質」,必為家庭幸福加分!

勇於誠實面對自己的拿俄米,在勸退媳婦的過程中,再進一步承認自己日益衰退的身體狀況。認老又服老是門相當不容易的功課。鮮少婦女能夠坦然面對更年期的身心變化,或是欣然接受自己日益退化的視覺、聽覺、體力、心力和健康,以及老化所帶來在日常生活上的轉變。拿俄米的自知之明使她更具親和力。

妳的神就是我的神(得一16)。

為什麼身為外邦摩押人的路得會誓言:「妳的神就是我的神!」消除了兩個原本在信仰差異天南地北的壕溝,更在信仰上達到完全的共識?

拿俄米信仰復興的生命力不僅改變自己的生命,更深深吸引路得認識神。從路得與拿俄米互動中,患難見真情,從苦難焠煉出信仰的生命力是相當迷人,具強大滲透力。

懂得細心觀察的路得,從拿俄米決定歸回的行動中,不僅被拿俄米充滿體諒的關愛言語感動,更為拿俄米信仰的勇氣和決心所吸引,不僅是身體跟隨拿俄米到伯利恆,更在信仰上認定拿俄米的神。

達成共識似乎是家庭課題中難度較高的一環。當雙方都願意捐棄自見,同心歸向神,倚靠神所發出信仰的生命力,將會在神的真理和恩典中,消弭原本懸殊的認識差距。

於是兩人同行(得一19)。

為什麼全家人同心同行有時似乎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許多芝麻小事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見解,每一個人也有自己的理想與堅持;然而「讓步」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現,「堅持」也不見得是強者的作為。

若與家人意見不合心中煩躁的時候,我們要在意氣之中兩人一同走向毀壞家庭和睦或扼殺家庭成長之路?還是選擇兩人同行回歸向神,用神的道理和方式,讓神來帶領解決問題?真正的順服不在乎誰聽誰的話,或誰比誰大聲,或誰比誰重要,真正的順服是在於自我謙卑,將自己交付主前,倚靠神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去,就不再勸她了。拿俄米未曾因勸說路得失敗而氣憤(路得不領情),跟自己和路得過不去。因為拿俄米看見自己的讓步將使自己和路得一同行走歸回向神的天國路,一同得著神國的福氣。

路得堅持的出發點是為照顧拿俄米,而非圖個人私利,是真正孝順的表現。兒女需要有機會和把握機會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照顧父母實在是兒子從神得福氣的大好機會,因為這是神對人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然而天下父母心,總是疼惜兒女,無怨無悔地為子女付出,總捨不得子女花錢,不願意麻煩或拖累兒女;然而父母親能給子女最大的祝福,莫過來自於天上屬神的福氣,因此,父母也需要給與子女機會表示孝心,若真能放下身段,接受並珍惜兒女的用心,全家人便能同走天國路並同領神國福氣。

容我往田間去(得二2)。

當路得與拿俄米回到伯利恆定居之後,民生問題成為首要的問題。年輕的路得看見眼前的生活需要,主動積極地提出方法來面對。「容我往田間去」,表現出年輕的一輩願意承擔責任的意志與擔當;「容我往田間去」,展現出年輕的一輩願意體諒和照顧長輩的心志;「容我往田間去」,即向長輩請示的行動,表達晚輩對長輩意見的尊重。

生活當中有許多的責任與擔子,如家事、炊事、子女的照顧與教育等等。對於現今忙碌的雙薪家庭而言,當孩子出生或當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時,有的會希望或要求父母能夠幫忙協助,幫忙照顧子女或分擔家事。

有的將孩子送到祖父母家一段時間,有的會請祖父母提早退休同住,以便協助料理家務。但也有些夫妻寧可選擇自己扛起所有的擔子,一切親手包辦,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然而不同的選擇當中,也有不同的挑戰與難處,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尺度和品味都不同。當生活各層面的交往越密切,遭遇磨擦機會也越多。如何分擔家務?如何表達自己的期待或要求?如何協商達到共識?如何讓人心理平衡?在在地考驗彼此的關係與感情。

請長輩分擔不一定是推卸責任,晚輩選擇一手包辦未必是不尊重或看不起長輩。當面對生活上種種情境與不同挑戰時,權衡之間,重要的關鍵在於當時的情況與機會,以及雙方之間的互信與互動關係,過多的揣測只是增加彼此磨擦和衝突的機會。

女兒啊,你只管去(得二2)。

這是多麼簡潔有力又充滿信任的回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信任,與言語的多寡未必成正比。多言多語未必顯出智慧,有時反倒令人感到厭煩。試問有多少人能長期與喋喋不休、意見又多又強的人同住,仍心情愉快呢?

拿俄米在面對路得提出的要求上,看見路得願意照顧日漸老邁的自己,拿俄米並未因此心有戚戚焉,覺得自己老了或不重用了,需要人來照顧自己了。拿俄米也未在自己的言語上顯出憂慮,擔心許多假設性的問題。拿俄米更未倚老賣老,提供路得職前訓練,唸東唸西,或要求到禾場上親自示範。

相反的,拿俄米選擇放手,讓路得自己去嘗試去學習。當路得第一天拾穗回家後,拿俄米僅簡短地詢問工作情況,並給予重點性的指導原則,點到為止,智慧的言語充滿對路得的無比信任以及對神完全的交託,更為家庭和諧加分。

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得三1)

路得與拿俄米雖成相依為命的「生命共同體」,但拿俄米卻未曾將路得視為她的擁有品來支配路得,或是基於安全感要牢牢地抓住路得不放。喪偶是人生當中的一大課題,不論選擇守寡或進入第二春,都需要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同為女人,不改初衷的拿俄米,還是希望年輕的路得有好歸宿,讓路得未來的生命不再孤單。

過去在摩押地時,拿俄米想以一般世俗的方式,讓路得回娘家改嫁;但現在,她們在神的糧食──伯利恆,拿俄米選擇倚靠神的律法,以神訂下為親屬贖地的律例上為路得尋求第二春。

為他人的好處設想的初衷是好的,圖有空想而無具體實際的行動不過是高射炮,中炮的人不一定舒服;但若要選擇積極行動,重要的關鍵在乎如何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達到目標。畢竟世俗的人情事理未必是最好的依歸,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情理,唯神的道理才是最高的指導原則。

我必為你盡了本分(得三13)。

波阿斯在田間對路得的照顧與體貼不夠嗎?娶外邦的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其實對波阿斯的產業有礙,為什麼波阿斯仍誓言要為路得盡本分呢?因為波阿斯是個誠實守道的人,他不以自己的利益優先而選擇性地守道。

他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而非在自己的需要上看見別人的責任。波阿斯實在按著道理行道,所以身為拿俄米和路得至近親屬的他,願意按著神的律例法度,為拿俄米贖地並娶路得為妻。

「孝順父母」與「愛妻子」同樣都是神的教訓,一樣的重要,毫無輕重上下之別。當父母與妻子發生衝突不愉快時,夾在中間的兒子總是為難。

但旁觀者清,如果這位關鍵的男主角能在發生衝突的雙方身上看見他們各自的需要,並秉持孝順父母和愛妻子的原則,適度地回應各人的需要,許多問題或許就迎刃而解。

當婆媳問題發生時,可能是母親一時無法適應兒子成家後不再是自己兒子所引發失落感的反映,也可能是媳婦進入夫家後對新家的陌生,與建立夫妻關係過程中的不安全感導致。

如果男主角能不為婆媳不和的表象所困,察覺問題背後的真相,體諒當事人在身心靈不同層面的需要,秉持《聖經》的原則來愛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將會是建立基督化家庭的大功臣。

使我亦沾恩的生活


曾有位姊妹婚後數年與丈夫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出生不久之後,身為職業婦女的她,與丈夫在多方考量後,決定在上班期間將孩子送到托兒所,下班後自己帶孩子以培養親子關係。

不久之後,丈夫為了方便照顧生病的公婆,決定買了間房子以便接公婆同住,姊妹單純地想:照顧年老病弱的公婆是應該的,也支持丈夫的孝心。

然而與公婆同住之後,這位姊妹發現即使是主內的長輩,在許多事上與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認知差異極為懸殊,在言語表達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在許多事上,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動輒得咎,家庭生活中常充斥負面情緒的言語,幾乎無法與公婆言語溝通;極為孝順的丈夫也無法接受這位姊妹內心對公婆充滿挫折的感受,倘若觸及敏感話題,常惡言相向,甚至告訴這位姊妹:自己跟主耶穌說就好了。學習保持默然不語,成為這位姊妹最大的家庭靈修功課。

這位姊妹雖知道照顧病人的過程中,病人的情緒困擾在所難免,不要太介意,但突然暴增的精神壓力與生活挑戰,使她感到身心靈幾乎快要破碎,瀕臨崩潰邊緣,年幼的孩子是她主要的精神支柱,傷痛的心靈只能在無數流淚的禱告中稍得平撫。

每次的靈恩會,總是不斷地將照顧公婆的事提到神面前,一求再求,神也未曾讓這位姊妹失望過。每一次的靈恩會後,總能讓她有些自我成長的突破,看見長輩與丈夫不斷地有些微微的改變,感到神不斷地保守開路。

然而,人終究是人,還是會有軟弱的時候,面對隨時突發的挑戰,當陷入低潮時,較難把持住自己,難免情緒衝動,只見家庭的氣氛更糟,生活問題更複雜。唯獨回歸向神,找回自己願意行道的初衷,學習交託,捐棄自己的方法,讓神用祂的方法解決問題,才能得到生活平安。

神知道我們的內心,也看見我們的軟弱,雖然這位姊妹嘴巴不說,但教會裡許多明眼人看見她的苦,暗暗地為她禱告,有時也成為神的天使,適時鼓勵安慰這位姊妹。

在這位姊妹的禱告中,她深信也向神懇求:若有別人蒙主垂聽,使我亦沾恩。在《聖經》的《路得記》中,拿俄米與路得從沒有神且破碎的家庭中走出,兩人同行回歸神的國度,路得因堅持孝心,跟隨拿俄米到神的國度更飽嚐神的恩典。神安排誠實守道的波阿斯,讓拿俄米、路得能在神裡建立一個蒙神賜福的家庭,他們更成為大衛王和耶穌基督的祖先。

拿俄米因歸回得福,路得因跟隨得福,波阿斯因守道得福。主呀!祢的慈愛恩典在數千年前曾明明地臨到拿俄米、路得與波阿斯的身上。懇求祢,讓我們也能沾到祢的恩典,建立敬神愛人的基督化的家庭。阿們!



作者: 甚願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