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行
從事教職多年,覺得現在青少年學生大部分喜愛看電視、錄影帶甚於看書,以致國文程度低落,國中生的作文辭不達意、不知所云的幾占一半(或者更多)。
影響所及,對其他歷史、地理、公民、理化、生物的學習也大打折扣,因為閱讀能力差,不能完全理解教材內容,就越來越不感興趣,轉而對電視依賴更深,因為不傷腦筋,容易打發時間,或云圖書室仍有學生進出借書,但仔細觀察,以漫畫類的書最易受學生青睞,至於字多插圖少的文學類則乏人問津,因為不耐煩去看完。對照美國總統林肯的幼年時代,到處去借書來看,現在的學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殊為可惜。
其實書本的知識蘊含量多過電影、電視,而且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例如世界文學名著「飄」改拍成電影,有許多人就遺憾其內容被濃縮得失了原味,固然電影保留了精華,但有許多細緻的場景被刪減了,殊為可惜。而且書中各色人物的形象被固定化,缺少了想像的空間。未看電影前,郝思嘉的形象由我自由構思,看完電影再去翻書,卻總揮不去費雯麗的影子,有時覺得也是一種損失。
但視聽媒體的強勢攻佔現代社會,其具象化又迅速的功能既不容抹煞,受歡迎似也是勢難阻擋,所以在喟歎之餘,我也只能冀望自己的孩子能涵泳於書海之中,領略文字之美。
現在孩子之所以不愛看書,一大原因是看電視占去太多時間。但不可否認的,電視有聲、有影、會動,在在都較靜態的文字吸引人,所以減少開機應是第一步。我們家的電視極少開機,只有在假日前給孩子一點休閒娛樂。半年多前因沒去繳費,共同天線公司來剪線,所有電視節目都停擺了,結果是留下更多時間看書。我們家最常看到的休閒活動是人手一本書,各據一方,埋首閱讀。偶而上街逛書店,也是流連不肯離去。
大女兒今年國小三年級,在一、二年級時,老師鼓勵他們寫日記及讀書報告,當時已能寫得相當通順,字彙相當豐富。她拿手的是能把故事大意很精簡寫出來,只是生活歷練不夠,讀後心得往往一筆帶過。後來在老師建議下,送她去上作文班,該班同學大多數都高她一年級,且已學了兩年,但她還能跟得上進度,文章頗得老師讚賞,這全賴閱讀習慣的培養。兩天前她在素描簿上自畫漫畫並加上畫中人物之對話,畫的邊緣用彩色筆註明「※作者以畫抒情」,文字使用能力已頗佳。
老二今年國小一年級,約一年前即開始看幼稚班及幼年班兒童聚會用的教員課本,那是我擔任教員講課後所累積的舊課本,排在書架上,成為她的兒童讀物。每次帶去參加晚間聚會,她就兀自看她的書,於是對聖經故事相當熟悉。以此為入門,以後看聖經,當不至太吃力。
捨電視就書本,是一條漫長的路。首先孩子必須看得懂,從不識字到看得懂,需要一段時間來培養,茲提出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
最慶幸的是我的孩子出生在出版品豐富的年代,為幼兒編寫的圖畫書種類繁多。當老大九個月大時,我買了第一套書,即「漢聲精選兒童圖畫書」共七十二冊。看上的是其印刷精美,內容有心理成長及科學教育兩類,更重要的是圖多字少,適合幼兒看。孩子尚未學走路,就翻書給她看,指著圖畫說故事。
內容不必照書的字句逐字唸,心想詳細的故事留待以後孩子自己去閱讀,以增加新鮮感。事實證明,孩子也發現這點來告訴我,我就說「就是留著讓你來發現嘛!」初期的語彙很簡單:「這是什麼?──是一隻貓。」「牠在做什麼──在睡覺哦!」如果她知道答案,就不代她回答。翻到下一頁時「咦,貓走掉了,找一找牠在那裡?」──從仔細看圖培養觀察力。
從很寫實的圖畫中去教小孩認識花、草、貓、狗,似乎比看圖案被「卡通化」的幼兒識字圖鑑要來得有效。約有一年半的時間,就是看圖畫聽故事,我沒時間講故事時,她會去翻書來看。有時她會抱著最喜歡的書來央我說故事。在此階段,她雖然說話還口齒不清,卻已知書本很好玩了。
約莫兩歲半吧,開始教她認字。用家中的廢紙(廣告紙、月曆)背面寫上生字,先寫日常生活中看得見的物品名稱,且挑筆劃簡單的,如「水」、「羊」(有兩隻角,很好認),「牛」、「車」,使她體會到每種東西都有一代表字,再來才教動詞和抽象的事物。每天不超過三個字,方法很多,例如有時另寫在紙片上,讓她去找相同的字放在一起,找到了,抱一下親一下,稱讚她。我的經驗是不必花錢去買精美的識字卡,因為不一定能配合生活經驗。此外,字體太類似的不要同時出現,如「馬」和「鳥」就不適合同時學,容易搞混,就會有挫折感。
單字會了再增加為詞,如從「車」增加為「坐車」或「開車」。她沒有的生活經歷就不教,例如還沒去過阿里山,就不教「阿里山」,但從溪頭度假回來,就趕快教她「溪頭、神木」。下一步拿她喜歡的圖畫書,鼓勵她去找出認得的字,找出來了,給她在爸爸背上騎馬。所以對她來說,這不是「上課」,是「文字遊戲」,反正我們也是見機行事,看她厭煩了,就停止課程。此一階段她多半認得每本書的書名,這樣的字彙也是相當可觀了。
一天幾個字,累積一段時間,開始在白板上寫句子。(白板易寫好擦,無灰塵,是很好的教具。)儘量用當天發生的事,如「我們全家去散步」、「今天去阿公家吃飯」,新的字如「阿」和「飯」旁邊各放一枚磁鐵,表示還不會唸,等到會了,就拿掉磁鐵。為了確保她真的會認那個字,不是用背句子的,則同一生字要在不同的語詞裡出現。白板上的句子可能要留兩三天才完全會念,屆時才擦掉,另寫新句子。
教認字這段時間最辛苦了,但為時約一年多至兩年,她認得的字已能讓她自己閱讀圖畫書而不用來煩我,這時真有苦盡甘來的感覺。我們引導她認識了書本中另有一個奇妙世界,我們也省得再費唇舌去說故事。不過緊接著老二慢慢長大,我們必須重複這套過程,只是第二次就駕輕就熟了。
兩個孩子都沒上幼稚園,有時會引來訝異的眼光。但她們倆在入學前都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智慧的啟發並不遲緩。保姆家成套的精裝本兒童讀物在入學前已看過不少,令保姆夫妻既驚訝又歡喜(書能物盡其用)。
老大的老師曾對我說,帶全班去圖書室看書,很多學生都隨便翻翻就換另一本,她就指著老大向全班說:「要學她專心地看完一本再換。」現在家裡現有的幾套兒童讀物都看過了,老大開始和我搶讀者文摘和報紙副刊,至於教會刊物則喜歡看聖靈月刊的蒙恩見證和青年團契中的溫馨散文。為了滿足其求知慾,目前我在學校圖書室借書,既經濟又實惠。
看電視是一種習慣,閱讀也是一種習慣。如果養成了不看電視的習慣,日子也並不會不好過。反而是有了閱讀習慣後,眼界大開,吸收知識的速度相當快,對將來學業上幫助很大。老大在低年級時,不曾寫過坊間印製的各式評量測驗卷,段考前我也不曾幫她複習,但成績都能在前幾名,這應歸功於她的閱讀能力已超過考卷的文字程度。
最近在我服務的學校,校長指示:「應家長要求,要增加週考次數,最好每週一次。」我立刻向校長反映,學生連小範圍的平時考都不肯讀,大範圍的週考更沒有心去念了。
重點不在增加考試的次數,癥結是學生自小無閱讀習慣,一般家長從電視新聞看到八點檔連續劇,有的甚至接著九點半的各式節目,近年來共同天線提供的數十個頻道,更是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家中的電視聲音響個不停,怎能冀望孩子靜下心來複習功課呢﹖
從電視回到書本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時間非常自由,聚會時間到了,全家去聚會,不會心繫連續劇而打消上教會的念頭。我的孩子利用聚會時間看「三六五兒童聖經故事」、海天書樓的「兒童聖經」、「漫畫聖經」以及「幼稚班幼年班教材」,一點都不浪費時間,也達到崇拜神的目的。
為了提昇學業成績,我鼓勵學生和家長從電視回到書本。同樣的,為了靈命的成長,我也要呼籲主內同靈,從電視回到書本,少看電視,多聚會,多看屬靈刊物。社會上流行「學××的孩子不會變壞」,換成「愛看書的孩子不會變壞」應該是最貼切的了。──但要注意不要沈迷到把眼睛看壞。此外,要慎選好的讀物,在琳琅滿目的出版品中難免有魚目混珠。所以下次看到我在看兒童讀物,請不要笑我沒水準,我正在替小孩挑選好書呢!
(原[宗教教育]108期,1995年02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