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
二、三年前,在報紙上常會看到一個話題,就是「大陸的希望工程」。何謂「大陸的希望工程」呢?在中國大陸有很多未受教育的文盲,有些人雖受過教育,也因教學設備簡陋,效果不佳,所以生活水平相當低。因此,為了提高其知識程度與生活水準,就有許多同為華人的有識之士,在歐、美、加、港、澳、新加坡與台灣等地發起募款活動,為要使同為中國人在大陸地區的下一代,能夠有更多的孩子可接受較好的教育,使下一世紀的中國人能夠過更好的生活。
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因為它的宗旨強調:重視孩子的學校教育。當時心想,世人都會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那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也該重視我們下一代的「宗教教育」呢?因為「宗教教育」事關個人的生命、信仰,同時,也關係到教會的興衰與信仰的傳承,如此重要的「教會的希望工程」,我們是否重視它,並大力去推動呢?實在值得深思!
一、大環境的省思
既然宗教教育對個人信仰及教會那麼重要,我們就分兩方面來探討大家對宗教教育的重視程度:
1.教會的宗教教育
筆者有幸參與中南區的宗教教育輔導工作,得以參觀中南區各地的宗教教育,其中多數教會的情形實在令人憂心。本來我們傳統的宗教教育時間為週日早上二個小時,因為早上孩子的精神較好,學習效果也相對較佳,後來為了配合家長的需要與方便,改到安息日下午與成人聚會同時進行。
如果還能維持不受干擾,完整的兩小時倒還勉強可以接受,但往往為了給家長方便,改為一小時半,甚至只有一小時。縱使仍維持二小時的,也常因其中有幾個小孩,家長安息日聚會完先行帶走,使其他還在上課的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一週的時間那麼長,然而我們給孩子宗教教育的時間,卻不到二個小時,這如何能建立好他們的「信仰工程」呢?所以,我們實在無法期待教會在這種狀況下,能給孩子建立多美好的信仰根基!
2.家庭的宗教教育
目前教會的宗教教育體系,在建立孩子的信仰上還嫌不夠,那身為父母者,在家是否能以家庭的宗教教育來彌補其不足呢?答案大都是否定的。因為現今一般的家庭,在現有的升學主義掛帥的情形下,皆以課業為重,鼓勵甚至強迫孩子去補習,如果補習與聚會時間衝突,當然是以補習為重。或者,雖然沒有告訴孩子「補習比聚會重要」,但我們的行動卻在無形中建立他們這觀念,所以,目前大部分教會的晚間聚會很少有學生參加,孩子也因為補習與課業繁重的關係,平時很少與家人有溝通的時間,更不用說在家會有宗教教育的時間。
這樣,一週下來在教會的宗教教育只有兩小時不到,而在家又很少有時間去建立孩子的信仰,難怪我們下一代的信仰正一步一步的流失。目前大部分教會的現象是這樣:同樣的一班少年班,升到初級班時流失一些,升到中級班時又流失一些,升到高級班或社青班時又流失一些。怎麼會如此呢?因為在孩子小時沒有扎好信仰根基,等孩子日漸長大,你再「喊」他去聚會已沒有用了,「喊」不動了,長此下去,下一代的信仰很有可能會在我們手中給流失了!
二、觀念領先
為了要讓信仰得以傳承,在此先談幾個觀念:
1.父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首要因素
在一項針對影響青少年成長因素的調查統計中提到:父母為影響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因素,其次為朋友。既是如此,身為父母者當負起兒女教育及信仰成敗的大部分責任,不可推給老師或怪罪教會。也因此我們當在孩子身上多付出一些時間與心力,以培養、建立他們根基穩固的信仰。
2.愈小開始愈好
有一篇文章裡說:六歲以前是孩子人格的奠基期,基礎打好則以後長大免疫力強、問題少。是的,孩子愈小,有愈多時間在父母身邊,而這段時間正是最好的人格奠基期,如不把握,過了很難再找回。所以,愈小打好基礎愈好,不要只顧忙事業與賺錢而錯失「人格成型」的最佳教育時機。
3.既要教就要學
箴言二十二章第六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既是要「教」養,則當要先學,所以,先充實自己,多多的涉獵各種教育或輔導的知識,以應付孩子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目前教會出版的定期刊物如宗教教育,或其他書籍如「與孩子一起成長」、「親子橋」、「在你手中」等,皆是可供參考與充實的書籍,當善加利用。
3.多禱告
人的眼睛看得到的有限,那看不到的,惟有求主保守看顧帶領,畢竟,孩子不可能整天都在我們身邊,所以平時應多為他們代禱,求神保守。
三、希望工程的進行
前已談過,在大環境下的教會之宗教教育,我們無法寄望其能有顯著的功效,因為那非一朝一夕可改變的,所以,惟有自己多下點工夫、多用點心思才是最實際也是最可靠的。以下提供幾個方式互勉:
1.家庭祭壇的建立
在一週或半個月中,抽出固定的時間作家庭祭壇的工作,每次不必太久,只要三十分到一小時即可。藉著家庭祭壇的時間,可與孩子作雙向的溝通。其內容如下:
(1)讀經、禱告、唱詩
記得有一次在中級班上課時,問了約四十位的學員「在家裡與父母親相處的感覺如何?」我分成五個等級:「(a)像天堂,很快樂融洽;(b)還好;(c)平平;(d)不好;(e)像地獄,很痛苦」,請他們舉手,結果除了「(e)」之外皆有人舉手,舉「(b)、(c)、(d)」的人最多,其中舉「(a)」的有兩個人,她們是姊妹。
有一次打電話到她們家,是妹妹接的,當她拿起話筒時,電話中傳來美妙的聖歌聲,就問她說:「你們正在聽讚美詩錄音帶嗎?」她回答:「我們全家正在合唱讚美詩。」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們家正在作家庭祭壇的工作,而當時的內容是合唱。有這樣的父母親用心在帶領、培養她們的信仰,難怪她們家氣氛融洽,快樂像天堂。
(2)訴說上一代的信主經過(詩七十八4-8)
家庭祭壇的時間,有時也可安排見證上一代信主的經過給下一代聽,並且要讓他們能夠親口說出來,聽聽他們見證時是不是每個環節都交代清楚,如此,他們才會感同身受、感念主恩,也才能產生倚靠之心。曾有一次在嘉義參加國中班學生靈恩會,黑板上寫見證者的名單有十幾位,但那節課只有五十分鐘,這怎麼夠?
結果不但夠,還有餘,因為他們的見證內容大致如下:「哈利路亞,奉主耶穌聖名作見證:感謝主!我們家信主的經過是因為我的○○,患了××病,看中醫、西醫、求神問卜都沒效,最後來信主,終得醫治,感謝主!願一切榮耀歸於天上的真神,阿們!」前後不到二分鐘,最長的不超過五分鐘,這樣的見證,慕道者聽了怎麼會心動呢?當自己遇到問題時,怎麼會提起勇氣交託神呢?所以,我們實在很需要把蒙恩的經過,再次地扎根在孩子心上。
(3)訴說孩子本身的恩典
在家庭祭壇的時間,可在適當的時候,重覆訴說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神蹟奇事,如此,才不會久了就忘。更重要的,要藉此讓他們知道,他們所信的主,不只是父母親的主,同時也是自己的主,而把個人的信仰直接建立在主耶穌身上,不要只停留在父母身上。
2.以教會為重心的生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塑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父母的責任,因環境足以影響到孩子個人將來的行為與人格發展。所以,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圈以教會為重心,那孩子成長的過程,變壞的機率定會少很多。
(1)多鼓勵甚至安排孩子參加教會的聖工
經由孩子的直接參與,使他們更關心教會,同時也輔導他們在作聖工中如何與人協調或同心,使聖工做愈多愈謙卑,對教會也愈有歸屬感!當然,愈不會變壞。
(2)多參加教會的活動
可鼓勵孩子多結交一些教會的朋友,擴展在教會中的人際關係,培養同靈間之情感,如此,他的生活重心更會放在教會了。
(3)多參加聚會
孩子不只是參加安息日或各班(宗教教育系)的聚會,晚間聚會亦不可輕忽。現在的家庭,父母重視補習,晚間聚會很少看到學生來參加,聚會的時間少,外面的時間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以教會為重,長大之後也就不會在意你所重視的信仰了。
結語
詩篇一二七篇第三節:「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既是產業,應當是快樂領受才對,但為何神所賜的產業卻成為重大的負擔,快樂不起來呢?因為沒有用心在信仰的經營上。我們所認真、所在意的是孩子學校的課業進步否?各種才藝學得好不好?他們的信仰並不是我們經營的重心,而孩子的信仰一旦偏失,其成長過程所帶來的一些偏差行為,如:飆車、吸毒、打架、偷搶、奇裝異服等,總是令人無法放心。因此,我們當調整價值觀,不與世俗同流,重新確立信仰是經營產業的重心,如此才能喚起下一代的信仰,使教會的未來擁有新的希望。
(原[宗教教育]114期,1995年08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