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8期1995年11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手下且留情

蕭光

台灣的真耶穌教會之所以能在全球的福音事工上得主重託,昂然闊步於全球的福音拓展上,主要在於兩大因素:宗教教育體系的紮根與神學教育的健全,而後者的建立與長遠發展當然亦根植於前者,所以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大陸的本會信徒雖數十倍於台灣,但受限於政府規定,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不得接受宗教信仰,所以宗教教育的體制很難正常的發展。因此,「台灣真耶穌教會的興衰繫於宗教教育的成敗」當不言過其詞,而台灣的教會又肩負推動全球聖工的重託,因而宗教教育在台的發展乃攸關本會全球聖工的發展。

可是,面對我們所指導的學生,若是將他們與三、四十年前的學生稍作比較,即可發現,在本質上他們有很大的差異,即他們來自比以前更複雜的家庭與社會背景。

任何一個孩童都同時存在於三個領域中,即家庭、社會(主要是學校)和教會。身為當今教員的同靈們,在另二者因素不斷帶來足以強烈牽動宗教教育成效,甚或會阻撓者,常會油然興起不如歸去的無力感或打退堂鼓,或作出一些事後會後悔的言行來,這些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如今,宗教教育的學生,就如時下台灣社會(外國當亦不相上下)的青少年一樣,他們的家庭背景有不少比率都有些異乎尋常,社會學家稱之為「破碎的家庭」,這是指:父母離婚或再婚,父母雙方或一方死亡,未與父母同住,父或母不詳,與父或母同住等,我們刻意迴避這個負面的名詞,姑稱之為「非常態家庭」。

出自這些家庭的孩童,其普遍的性質是:缺乏安全感、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自卑感重、個性沈默早熟、情緒較不穩定、好自我表現引人注意、不適應團體生活、倚賴心重、對情感需求強烈,而且在校適應能力較差,容易產生人際關係困擾,課業也欠佳,常導致打架、逃學,甚至休學。

光是家庭背景所帶來先天性的心理包袱已夠重了,若再加上時下存在於台灣教育界的窄化價值觀與僵化的教育制度,就使得他們更難以適應了,於是乎一籮筐的問題都紛紛湧現;加上社會上一些光怪陸離的聲色犬馬之誘惑,使得事情就更難以收拾了。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學生可以說身心同受空前未有的煎熬,若在教會裡面,我們輕忽的教導他們,隨手就給一些所謂「頑劣」的學生貼上「孺子不可教」或更令人齒寒的標籤,可能因此就葬送了一條學生的靈命。

有一個外號叫「爆炸人物」的學生,他小小年紀,卻像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炸傷周遭的人,在他身上找不出任何優點,倒是缺點數不清,致每位老師對他都敬而遠之。在他即將畢業那一年,有位老師到他班上任課。他上課花樣特別多,揪女生頭髮,發怪聲,用彈弓射玻璃,在簿子上畫裸體像……。有次被這位老師發現時,他自動大搖大擺地走出來,伸出雙手要讓她打。

老師按下他的手,摸摸他的頭,說:「老師很喜歡你,怎會打你呢?也許老師沒把課教好,讓你無心上課,即做出無聊的動作,惹得大家討厭你。我們一起來改進,好嗎?」從此以後,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愛,而慢慢表現出優點,老師再適時給予鼓勵與支持,他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

畢業那天,他偷偷地塞給老師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我喜歡永遠做您的學生,我會牢記您的話,做個頂天立地的好國民。」這句話更堅定了這位老師的信念「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今天,恩主將一些小羊託我們餵養,且有不少是遍體鱗傷的羊隻,懇求父神垂憐這些小羊,也賜給你我這一代的牧人,能以倍加的愛心,去愛護、培育我們的下一代。阿們。

(原[宗教教育]117期,1995年11月號)


作者: 蕭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