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9期1995年12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資訊化時代的宗教教育」座談會

本社

時間: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七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台北教會三樓圖書室
主持人:總編輯林淑華姊妹

座談人員:

林大煜弟兄(台北教會)
蔡學義弟兄(三重教會)
劉純潔弟兄(分子尾教會)
記錄整理:施信雄

座談大綱:

一、資訊對社會風潮的影響。

二、在多樣且方便取得的資訊中,我們該如何篩選?又該如何將聖經真理搭配進去?

三、宗教教育聚會形態需不需要改變?該如何改變?(可順便檢討現行學生靈恩會的形態、內容、方式、場地等問題)

四、在此風氣下,教會學生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五、面對習於接受各種豐富資訊的學生,教員該如何自我成長?

六、宗教教育教材需要怎麼配合?


林淑華:首先請對「資訊化」這個名詞下定義,以及要如何延伸切入到以下的主題。

林大煜:一談到資訊化就會讓人想到電腦,資訊化與電腦化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的,而一提到電腦就會想起兩個特點:容量大、速度快,資訊化也有些類似。我們目前是屬於資訊化的社會,在這社會裡的東西很多。而「多」又有兩個意思,一個是Quantity(量)很大;一個是Variety(樣式)很多。另外就是傳播的速度相當快。

從多樣化來說,以前我們身處的時空,所能知道的事情很少,但現在透過電視、第四台、報紙、雜誌、電腦網路等,都能access到資訊。

從傳播的速度快而言,速度快會產生幾個大影響。比如從思潮來講,我們都知道前一陣子在美國有「前世今生」這種輪迴的觀念與催眠術的運作,一下子在台灣就有了,而且在融合之後又回傳過去,美國在吸收後又傳回來。東西方互相影響交流,在觀念上也幾乎是個地球村了。

再看看大陸與台灣,十年前是觀念相當歧異的兩個社會,但資訊發達之後,大陸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台灣有的東西他們也有。當然,因為從無到有,他們所受的衝擊就會比我們更大。所以從資訊化對社會影響來講,它的多樣化(Quantity & Variety)以及傳播速度,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很大,這影響也與該社會原始接受的速度有關係。以真教會要傳遍全世界來講,世界各地的真教會都會受到衝擊,而且衝擊程度絕對不會一樣。這是我所認為資訊化對社會風潮的影響。

劉純潔:現在是所謂的「速食時代」,很多東西都講求快,快的腳步有時會讓人反應不過來,像我們所探討的一些問題,如果放在一百年前恐怕都不是問題,也不會去討論,現在就要討論很久。像飛機的發明到現在不過兩百年左右,而這兩百年交通工具的發展更甚於過去。所以資訊的影響、傳播的速度太快,使得每個人的生活形態也跟著改變。

對整個社會來講,過於崇尚物質、聲光享受,各人看法不一。然而資訊化對真教會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這些資訊甚至會對信徒、教員、學生造成信仰上的質疑,例如外星人、催眠、前世今生等問題。所以這些資訊的傳播,若站在屬靈的角度來想,可能會成為魔鬼的工具。

蔡學義:資訊化的特色是速度快、容量大(多樣化)和影響廣。速度快當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多樣化也正負面皆有,必須適當取捨。接下來是影響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不得不去接受一些資訊,這會產生兩種現象:第一,年輕一代要接受新資訊比較容易,而中年以上的人會認為他們不需要再去接受這樣的東西,造成他們在現代生活上的調適困難。第二,是它的影響非常深。因為要不斷接受新資訊,無形中會被這些資訊控制整個生活。

以前的人大概只要看報紙就可以,其他時間可以自己運用,而現在的人花費在吸收資訊的時間很多。所以資訊化對我們的生活是全面性的影響,這在宗教信仰上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很多在五十年代所聽到的道理規範,拿來看待三、四十年後所流行的資訊,有些就很難接受。年輕人在這方面的調適就比較好,但這樣的調適常不被認同,造成整個社會的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的衝突。相同地,它對我們教會信仰和宗教教育的衝擊也是全面性的。於是,要如何引領大家調適、篩選,是我們在資訊化時代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林淑華:以成年人而言,根據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可以很容易地篩選,但是新一代的青少年會因思潮而影響信仰,甚至道德倫理,或是對某些資訊全然接受,跟著流行。請提出一些可以讓讀者、教員、學生作為準則的觀念。

林大煜:談到篩選,一定是先有資訊是好是壞的問題。我個人倒是認為,除非這資訊是故意被扭曲而帶有毒素,否則都是中性的資訊,應該無所謂好壞。它可能可以作為我們正面的充實,也可能是作為負面的教材。比如殺人、作姦犯科的事,我們無法連聽都不聽,但是在聽了之後,瞭解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這樣的事而加以避免,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

從宗教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在教小孩子之前要先瞭解很多東西,這些都要透過資訊。譬如宗教比較,我們要帶領不同信仰的人,就要先知道他信仰的是什麼,一方面可以防備,一方面也可以作開拓牧養的工作。

對於聖經的真理來講,我覺得真理應該是可以縱貫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縱貫古今是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以前對,現在對,以後也對,這才是真理。我們或許會覺得以前對,現在好像變得不對,實際上這可能是說法不對,但是精神仍是對的。所以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當時的描述,我們一定要分開,不能因為敘述改變就說真理不對。

真理從直的來講是縱貫古今,從橫的來講是放諸四海。那麼哪些是真理?像人倫之間的關係就是真理。父母親生、養我們,我們應該報答,這就是真理,但也許報答的方式不一樣。像以前的人,看到蚊子很多,就先去餵蚊子,讓母親在睡覺時不被蚊子叮。這些作法以現在來說是不對的,但在以前卻是盡孝道的方式之一。所以真理是要孝順,但作法上,以前對的,現在不一定對。從聖經來講,聖靈是真理,獨一真神是真理,洗禮的道理也是真理。所以真理是什麼?我們一定要看清楚。

但是在真理之外,我們要清楚:作法是可以有彈性的,說法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好像二十年前的台灣,我們若看到一個男人的頭髮很長,直覺上會認為這個人不正經,但現在就不見得了。以不同國度來看,在台灣,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因為很久沒見面而親熱地擁抱在一起,我們會覺得怪怪的,但在歐美或某些地方,如果你不這樣作,就不能表現出兩個人的真情流露。

所以在很多的觀念、作法,必須學習去接受。換句話說,在資訊化的社會裡,在作法、想法上,要更有包容力。所以在聖經的真理上,我們要把持住基本原則,在作法上卻是可以有彈性的。

蔡學義:一件事情的好與壞是人在時、空、地的環境下所互動出來的結果。雖然資訊有正面也有負面,但有的媒體就是故意呈現負面的。就像前陣子有幾本《完全XX手冊》,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很大,如果你只是瞭解而不是應用,就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談到如何篩選以及將聖經真理配合進去的問題,這必須從我們在生活上一般的情況來談。資訊媒體如果能符合一般社會的行為道德規範,對信仰的衝擊就會比較小。若能夠從資訊中篩選出對自己真正有利的,那麼也就有一套篩選的原則及標準,可應用到宗教教育或是個人信仰。

談到宗教教育,首先的問題是:這些資訊的正面或負面對你本身的衝擊是怎麼樣?如果自己都沒辦法調適,要引導下一代作篩選談何容易!我們常說「橘越淮者枳」,人是環境的產物,尤其小孩子模仿的心非常強,學習力也很強。我舉個例子,我買了「企鵝家族」影帶,其中有一卷是「淘氣篇」,小孩子就每天吵著看,看了之後就模仿,他只覺得很好玩,我卻覺得很頭痛,後來我發現還有「益智篇」、「歡樂篇」,就買回去給他看,將「淘氣篇」收起來,他就不再學了。所以資訊媒體若接觸得很狹窄,也許受影響更重。我們教育小孩子,是要去引導他,而非禁止他。所以要作篩選,先要將資訊作全面的過濾,再強化正面的影響,減少負面的影響。

劉純潔:資訊會有正面或負面,是先經過一個標準所評定出來的。你認為負面的,可能別人會認為是正面的。例如近來有很多人對提到同性戀者的感覺,好像經過這一陣子的宣傳之後,大家無形中接受了,覺得應該可憐他們、幫助他們,還有團體出來聲援要立法保護他們,他們結婚應該合法。大家覺得只要自己不去作就好,但應該同情接受。這個觀念的改變,我個人認為是負面的,聖經裡也批判到這樣的事情,可是在社會媒體的運作之下,有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個很普通的現象。像剛才提到留長髮的事,過去覺得不正經,現在可能覺得那是藝術家了!所以資訊本身好像是中性的,其實它隱藏了正面和負面,但這必須經過某一個標準才會產生,這個標準的建立才是分辨正面、負面的過濾器。

所以如何篩選的問題,具體一點來說,應該是如何建立一套標準。首先,一定要瞭解資訊,廣泛吸收之後,經過我們自己的標準判斷,分出正面與負面。標準可能有三個來源:社會、家庭、教會。哪個來源對他影響比較大,會決定他對標準的判斷。其實我們撇開基督徒的角度來看,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父母非常憂心小孩子受到負面的影響,更何況我們還多了一層宗教上的考慮!所以建立青少年學生本身的標準,將來他才能自己去過濾、分辨。但他的這個標準的建立又受我們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回歸到真理上面。

這三個標準的來源,社會這個因素是我們沒辦法去掌握、控制的,我們可以影響到的是家庭這個層面。所以我們在幫小孩選擇教材、電視節目等等,必須要給他一個標準。只是你也沒辦法防止他看到很多負面的東西,例如很多影片好像是正面的,都是說壞人到最後有壞的結果,會遭到法律的制裁。可是兩個鐘頭的影片中,可能有一個半鐘頭在描述他是如何犯罪,如何自得其樂讓人無可奈何,到了最後二十分鐘才交代他怎麼被逮捕。這好像是正面的,可是小朋友會覺得:我只要不被抓到,逍遙的時間就更長。就像很多人開車違規一樣,走路肩十次,就算被抓到一次也算賺了。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陪孩子去看,一看到負面就要隨時提醒。我們在尋找錄影帶、教材時,也應該要選擇引導式的,而非一味禁止。

再談到第四台,我知道有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要看卡通而裝第四台,可是也有很多家長為了卡通把第四台剪掉。以標準的建立上來講,剛剛提到回歸真理,從聖經的角度、平常對真理的判斷,這些應該都可以給我們下一代。剛才主持人提到:我們比小孩子會篩選多了。可是我們也會受影響,也不見得能完全分辨得清楚,在自我標準的建立上,我們也受到社會、教會的影響。我個人覺得,應該要讓教會影響的百分比更大,為什麼要常聚會、讀經、禱告﹖就是希望信徒在建立標準時受教會影響更大,將來在面臨媒體給他的衝擊時,才能適切地過濾出正面的與負面的。(下期待續)

(原[宗教教育]118期,1995年12月號)


作者: 本社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