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
時間: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七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地點:台北教會三樓圖書室 主持人:總編輯林淑華姊妹
座談人員:
林大煜弟兄(台北教會) 蔡學義弟兄(三重教會) 劉純潔弟兄(分子尾教會) 記錄整理:施信雄
前言
展望資訊化時代的宗教教育,開宗明義須先探討資訊化的定義、資訊對社會風潮的影響;尤其,對於教會信仰和宗教教育面對的衝擊,更須學習如何回歸真理,並建立一套標準以篩選資訊的正面與負面。以下繼續探討相關議題。
■宗教教育的實務性教導與原則問題
林淑華:在整個宗教教育的體系,我們固然有原則性的教導,但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例如「外星人」,當我看到時,我會去思考這會不會與我所接受的信仰有所衝突。又好比前世今生、催眠,我們當然瞭解這背後有魔鬼的工作,但是一個新生代可能會認為,去試試才能知道真的還是假的。所以我們的宗教教育是要作實務性的教導或是只談原則就好?
蔡學義:九月號《宗教教育》的燈塔提到:白雪公主的故事,大家都認為是很好的,事實上裡面有正面也有負面。新資訊有時會使人產生疑惑,因為它未知、不可知。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探索,它會成為可知。所以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幾百年前人類所探討的問題,常會覺得很好笑。就社會科學來說,有一個理論,拿這個理論來研究一個問題,結果發現有些不同,於是再修正原先的理論。也就是說,給你一個行為規範,但你的行為結果可能與此規範不同,所以受到環境的影響,你的行為模式會有所改變。
我們在從事宗教教育的時候,就是要考量:如何引導他?拿信仰的真理規範來引導他,讓他往好的方向去改變,這是主觀的判斷。人類不可能完全沒有主觀上的判斷,以基督徒而言,這個主觀判斷就是聖經的真理。
我們以社會、教會、家庭的規範為標準來引導小孩,這個引導並不是去壓迫他,而是帶領他往我們主觀判斷認為比較好的方向發展。就像剛才提到的卡通影片,內容一定是有正面有負面,我們可以等孩子看完之後再與他一起討論,聽聽他的想法。
因為孩子都有學習與模仿的能力,在他還沒有接受完整的教育之前,多付出一些時間和他討論,引導他,等到他建立了判斷標準後,就更容易帶了。現在有很多家長覺得小孩沒辦法教,因為他已經受了其他影響,想再去改變他,太難了!所以教育小孩也是有時機性的,先機一旦失去,付出的心力可得以倍數計了。當然,這是很重的擔子,可是一定要去面對。
■宗教教育聚會形態需不需要改變?該如何改變?
林大煜:談到宗教教育形態需不需要改變的問題,我覺得基本上在形態上可以作一些適度的變更。我們傳統的宗教教育形態,很少有討論的時間,我覺得在教學中要隱含一些動機,不見得要小孩子百分之百接受,而是去觸動他的靈感與思考。所以在聚會形態中,教員對學生的教導應該是啟發式,在講的過程要能挑起學生思想的動機。
至於如何作形態上的改變,最基本的是要增加討論的時間,當然教員不能毫無準備,只求把時間拖過去。所以討論的題目很重要,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有關係。可從他們平時所能接觸的資訊作為動機,也要找當時社會上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
比如前陣子的恐龍熱,加上電影「侏儸紀公園」的賣座,看過的小孩一定會有很多疑問:以前的動物真的那麼大嗎?那些動物怎麼都不見了呢?教員如果沒有引發他們去思考,學生只是在下課時相互討論,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對孩子來說永遠是個疑問。而且有時候學校教的是一套,教會講的又是一套,無形中孩子會建立兩套標準,那就不能將信仰融入生活中。像最近的外星人熱,到底我們教會對外星人的看法如何?也可以和他們討論。
有些東西可能超出我們現有的知識範圍,也有可能沒有結論,但讓他們藉由討論去思想,這是很重要的。因著你帶領他們有這樣的討論過程,以後他們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有正確的思考方向。所以在聚會形態方面,我認為要適當加入討論的時間,而且教員也要慎選討論題目,讓學生能健康地面對社會上的種種思潮。
劉純潔:好幾年前我就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的整個宗教教育過程,在這麼多資訊媒體的衝擊下,教員所講的和學生所想的不一定一樣。教員也沒有實際參與他們的生活,不知道他們想些什麼、疑惑些什麼?若只是站在講台上說著聖經故事,他們當然不容易接受。事實上,社會上有很多正面的資訊可以應用。我們的目的是要教導真理,方法上如場地、內容、方式上可作適度的改變,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助益他們的學習。
身為一個教員、長執負責人,也應該主動瞭解現今的社會流行什麼?學生所關心的話題又是什麼?蒐集好資料之後,甚至可以主動安排時間和學生一起討論、溝通,不要老是讓他們自己討論。像「前世今生」,我記得正熱門的時候,青契就舉辦座談會,相關的文章也隨著出來,讓教員立刻有東西可以參考。
所以雜誌在這方面就扮演一個滿吃重的角色,一發現有些什麼樣的觀念讓信徒產生質疑了,就去蒐集資料,邀請長執撰寫相關的文章,作正面的引導。我個人覺得,現在初、中級班的學生所接收到的訊息以及他們自己的想法都很多,有時候在青年聚會時不一定要照著課本上課,可以在作好準備後,找個時間和他們一起討論。如果能夠藉由討論的過程讓他們有正面的思考,那就夠了。
蔡學義:要談宗教教育的形態,就得先提到教材內容。總會雖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可是實際使用好像都有點狹隘,很難與生活結合起來。像我擔任初級班教員,我發現在一個小時內光是把課程講完就很疲累,學生也聽得很辛苦。
所以我主張以團契雙向溝通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參與。中國傳統教育方式的缺失,就是一味地填鴨,學生不容易養成自我判斷的習慣。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都已經讀大學了,還是不會表達自己?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接觸的東西不懂得判斷,缺乏成長的機會。所以要讓學生有更獨立更自主的信仰,宗教教育上課的方式應是參與式的學習而非填鴨式的學習。
另外,必須從教員講習會著手。講習會應教導更實際的教學法,之後也要注重「在職訓練」,讓這些義工性質的教員也能有成長的機會。學生靈恩會可以有幾天強調靈修,幾天加強生活上的教導,方式可以活潑些,讓學生體會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林淑華:這個觀念相當好。因為我們在檢討宗教教育形態時,常常只是歸咎於教材,其實教員在教學方式上變化,縱使教材不變,但學生能有參與式的學習,效果也是很好。
劉純潔:記得以前總會只提供崇拜的教材,共習課就必須靠教員挖空心思去安排,現在的教員好像太依賴教材,反而失去了創意。因為教材不可能考量到各地方教會的特性以及學生的狀況,所以教員必須斟酌當地的情形來作一些變化、調整。
這次三重教會和分子尾教會合辦年末特別聚會,還到戶外一起活動,從當中也發現,雖是距離這麼近的教會,還是有些差異。特別我也發現到,現在的初、中級班學生,你要求他們獻詩、唱詩,他們寧可演戲。這點是有好有壞,我覺得只要不失敬虔,不要偏離聖經真理,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蔡學義:關於這點我作一些補充。中級班在那次的活動表演,準備了相當長的時間,雖然實際演出時間並不多,但經過這麼一次活動,學生對所表演的題材一定忘不了。
道理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夠敬虔,但我們在該敬虔的時候要敬虔,該輕鬆就要輕鬆。在活動中不違背聖經真理,又能將信仰融入生活中,有何不可呢?所以剛剛談到學生靈恩會,我覺得要把輕鬆和敬虔的時間分清楚,靈修的時間專心靈修,輕鬆的時候可放心輕鬆,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
林淑華:關於學生靈恩會的問題,我的看法不大一樣。我覺得學生靈恩會就是應當把學生都關在那邊,讓他們真正去靈修。因為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時段、情境下,你要求他收心,有時候真的是收不回來。有的人就是很喜歡活動,他也不在意活動有沒有意義,但只要一回到室內,就是睡覺休息的時間。我覺得要建立信仰,有時必須藉著外在的束縛來幫助,效果才好。
蔡學義:如果是心志較成熟、自主性較高的學生,像是大專班或高二、三班,剛剛所說的方式是很好的。可是在模仿學習能力正強的年紀,那樣的方式不見得就好。所以要看學習心志成熟度的不同來安排課程。
林大煜:就學生靈恩會來講,我覺得以前的形態有它的時代背景,也是我個人成長過程中一個滿甜蜜的回憶。雖然前幾天都一直被關在那邊,但到了最後一天的惜別會,嚴肅中帶有一點溫馨,讓我覺得印象深刻。在人生當中值得回憶的事情並不多,但在小時候參加過的那種學生靈恩會,回憶起來是甜蜜與難以忘懷。
而現在時代背景不同,可能必須作一些改變,但靈恩會仍然是靈恩會,它要和日常生活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我覺得目前學生靈恩會的方式已經逐漸在改變,在嚴肅中也有一些輕鬆的時間,這是不錯的。在場地方面,也不一定要到外面去才是改變場地,例如原本是排排坐的方式,變成圍成圓圈,也是場地的改變。現在的學生和以前比較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就是好問。
以前的學生不喜歡發問,現在的學生問題很多。至於好問又分成兩種類型,一是質疑,不同意你剛才所講的,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補充,覺得你所講的還不夠,他把所認識與了解的補充進去。他在補充中可以得到一些成就感,這個成就感也可以讓其他人受益;他所提出的質疑也可以使其他人的疑惑得到解答。
常常我們會聽到小時候在教會的同伴離道了,為什麼?因為他的質疑一直沒有得到紓解,就像一座火山,火山口若封得死死的,一旦爆發起來威力驚人。所以聚會方式的改變,無形中可讓學生的問題有宣洩的管道,將可使全體教、學員都得到造就。
剛剛也提到表演,我個人覺得,表演的重點其實是在於準備的過程,而且在準備時一定要考證,從這過程中無形地就把道理吸收進去了。所以在聚會方式中,我並不排斥表演,聖經的道理是一幕一幕的,其中的轉折過程可經由表演串連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更加完整。
■面對習於接受各種豐富資訊的學生,教員該如何自我成長?宗教教育教材又該如何配合?
林淑華:關於教員該如何自我成長與教材如何搭配,請大家再加強。
劉純潔:我們現在的教材,因為限於人力與財力,都是以課本為主,偶爾會有些幻燈片、錄音帶之類的,但是還沒有辦法全面性地作多媒體(例如錄影帶、光碟片等等)的配合,來引發學生另一種學習的興趣。我記得剛開始有幻燈片給各教會時,大家都覺得很新奇,興趣也很高,內容就可以很容易傳達。可是慢慢的,因為就只有那幾套,加上教員在表達上沒什麼成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教育訓練機構,若有機會去參與這些機構所辦的研習,教員可以吸收到很多相關的知識。我曾參加過一個活動,內容是有關如何責備小孩,一般都是純理論性的講述,可是那次活動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讓你實際去扮演小孩的角色。
演小孩的人坐在地上,演媽媽的就站著罵他,這種高度上的對比馬上會讓你體會到,小孩子看大人永遠是要仰著頭來看。你才瞭解到,當一個你無法抗拒的巨大力量站在你面前責罵你的時候,那股壓力是多麼地大。回去之後,我對管教小孩的態度就有了改變。縱使理論你老早就知道,但沒有親身去體會,還是感覺不出來。所以要如何去設計活動,我們可以多方面地參考他人的作法,把可使用的部分帶進來。
林大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的人會很懷念以前沒有教材的時代,那時候的效果很好,因為當時的教員懂得去找資料,作很多準備,而且因為是自己準備的,所以更加生動。以前雖沒有教材,但教員準備得非常好的話,可能可以達到六十分。
現在教材如果編得好,基本已有三十分,如果教員再下功夫去搭配那其餘的七十分,就可達到一百分;但若教員不用心準備,只付出十分,結果也只有四十分,比沒教材的時候還不好。所以我們不能太苛求教材,教材充其量只是基本,剩下的部分要靠教員的努力。
教員的自我成長可分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就是多吸收資訊。現在的資訊非常多,只是有時候太忙沒時間吸收,有的人則是自我防衛太強,認為自己都懂了,不需要吸收,這些心態都不對。第二是要接受挑戰。若不接受挑戰,可能就沒辦法得到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覺得自己已經很忙,不希望再有更多東西讓自己忙不過來,可是總是會有人來請我探討一些特殊問題,像前陣子的「前世今生」、最近的「外星人」等等。其實那些問題雖然我平常也曾接觸,但如果不接受挑戰的話,我所知道的就僅止於那些,因為沒有力量壓迫我再多吸收。所以有時候覺得時間已經分配不過來,但我還是很願意接受這些挑戰,多方去尋找相關資訊,加以整理、思考之後,就是自己的東西了。
所以教員也要勇於接受任務,當然任務可大可小。好比別人要你談談利百加的心態,你會想到她是怎樣地呵護她所愛的小兒子,可是她的小兒子還是受了很多苦,甚至她到臨終前都還不能再見到她的小兒子。那種慈母思念愛子的心情,我們就應該去體會看看。這個任務並不是很大,可是你還是可以用心去蒐集資料、去準備,以後如果再有人提起利百加的事,你就非常熟悉了。所以只要教員能勇於接受任務,那他一定可以自我成長。
在教材方面,我們不能苛求它一定要隨時反應時代,不過倒可以再加強一些討論題目的部分。在教材中列出討論動機、討論題目,之後就是靠教員的帶領。帶領人如果能從中引出很多討論動機,參加的人就會藉由熱烈的討論得到很多收穫。所以我的想法是,教材佔的比重並不用太大,教員的準備及帶領才是重點。
蔡學義:宗教教育成果是好是壞,主要關鍵在於教員,教材和其他條件是必要而非主要條件。事實上教員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既投入又專精,很清楚自己在教什麼,如何把小孩教好;第二種是雖然不是很專精卻很投入,注重自我成長,會想辦法把小孩教好;第三種是既不專精又不投入,擔任教員只是應付,照本宣科,小孩要好要壞,只有看自己的造化。從教會實施宗教教育的立場來看,當然希望我們的教員都是屬於第一種,起碼也要屬於第二種,第三種則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然而現實上是不可能那麼理想,所以我們期望的是只要你來參與宗教教育就要投入,在教學中和小孩一起自我成長。
再者談到宗教教育要如何把學生的信仰教好,首先必須重視教員屬靈知識的充實,信仰認知的正確及聖靈要充滿;在這些基本條件之下去紮根,去耕耘,相信會有很好的成果。現在有很多教會將兒童聚會時間改到安息日下午,教員不能參加聚會,若平常又沒時間聚會或在信仰下功夫,難免做出錯誤示範的例子。如此,談如何教導學生重視信仰?
其次,資訊是一種工具,對我們是好是壞,完全在乎我們的選擇與應用。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有吸收資訊的管道,掌握時代的脈動,進而培養篩選的功夫。善用資訊,才能有利我們的作為。
教員具備上述條件,要瞭解學生的問題就比較容易。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關鍵還是要看各人的資質和努力的程度。當然,這也牽涉教會提供教員訓練機會的多寡。這都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的。
結語
面對資訊化的速度快和多樣化,我們無法要求它完全是正面的。我們所能做的是去認識、瞭解後,引導學生有主觀的篩選能力,篩選的前提更要訓練學生能獨立思考,如此在宗教教育授課方式上需調整加強參與式教學,讓教、學員藉由雙向溝通,得知問題點,進而一同面對。
座談會就此結束,期望這些觀點能刺激您重新審視自己的職分,一起為做個好牧人而努力!
(原[宗教教育]119期,1996年01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