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2期1996年3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教師的自我省察與追求成長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詹秀美

當我們回顧過去的學習生涯中教過我們的老師時,總是有令我們尊敬與懷念的老師,同時也不免有令人感到乏善可陳、甚或早已淡忘的老師。

為什麼同樣扮演教師的角色,留給學生的印象以及對學生的造就程度卻有差異呢?身為教員的同靈,要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好老師,而不致淪為濫竽充數的老師呢?在此,我們從教師對於教學工作所抱持之動機來看,先介紹動機層次的理論與教師角色的動機層次論,再將這些觀念應用在宗教教育上,提供省察自我在教員崗位上所付出之心力充足與否,並且激勵自己更進一步追求成長的參考。

教師角色的動機層次論


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曾提出一套著名的人格理論──需求層次論,說明影響個人行為表現的動機,源自下列八種不同的需求層次:

(一)生理的需求:飲食、保暖、居所、睡眠及性等生物需求的滿足。
(二)安全的需求:身體及情緒上免於傷害的需求。
(三)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對於團體之歸屬感以及愛人與被愛的需求。
(四)自尊的需求:對於本身之價值、表現及能力的正向評價,以及來自他人之重視、讚賞及肯定。
(五)認知的需求:對於知識、理解及新奇的需求。
(六)美的需求:對於秩序與美感的需求。
(七)自我實現的需求:充分發揮潛能的需求。
(八)超越的需求:認同宇宙、天人合一的心靈需求。

這八種需求之間具有環環相扣的關連性,一個人必須在較基本之需求獲得適度之滿足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亦即「衣食足而後知廉恥」的相同道理。而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或作為,關鍵即在於各人不同的需求發展層次,它形成個人之動機而左右其行為。

將需求層次論的觀點應用在教學上,則可以將教師履行角色任務的動機分為下列八種層次:

(一)維持基本常規的運作,以學生安全為主要考量。
(二)注重本身在教學能力上的表現,以期免於學生、家長或上司的責難。
(三)體認團隊的重要性,與同事之間融洽相處。
(四)期望本身的專業地位獲得他人的重視。
(五)探求更豐富、更深入的相關知識及產生研究興趣。
(六)注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變化與創新。
(七)充分發揮專業潛能。
(八)專業成長與心靈成長的目標合而為一。

以上八種不同層次的動機,可以做為教師評鑑本身之教學熱忱與敬業精神的依據。倘若一個老師對於教學職責的體認,一直停留在維持班級正常運作與學生安全的層次上,就是一個缺乏長進的教師;一個教學認真、備受學生和家長及學校同事主管讚賞的老師,若是教學表現的動機源於獲取他人的肯定與重視的心態,也不能算是對自己真正負責的教師;唯有對教學工作抱持著發自內在的興趣,並且不斷向自我挑戰,融合專業目標與人生哲學於一體者,才是對教學任務有深層體認的良師。

教員在宗教教育工作上的動機層次自我省察


將上述觀念應用在宗教教育上,則教員可以從下列八種動機層次中,省察自己在教員的角色任務上所抱持的動機是屬於何種層次?是否需要再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

第一層次:只求按照課表的作息與進度照章行事,以及維持良好的教室秩序。

抱持這種心態在從事宗教教育工作的教員,就如耶穌所說的比喻中,那個把所領受的銀子埋藏在地裡的懶惰僕人,未能將主人託付的家業善加經營,將遭遇被主人驅逐於門外的下場(太二十五24-30),值得反省惕勵。

第二層次:努力在教學上求表現,但卻是出於為人而做的心態,且憑著一己之力在勉力而為。

擔任宗教教育的教員是在為神做工,就應該以全備的信心倚靠神。「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

第三層次:體認和其他教員彼此同工的重要性,融入教員的團契。

教員之間應該有同工的心志。「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1-5)。

第四層次:在宗教教育事工上的表現獲得肯定。

「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又勸少年人要謹守。你自己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言語純全,無可指責。」(多二1-8)。

第五層次:投入更多時間與心力,充實和宗教教育工作相關的屬靈與實務知識,以及關懷學生。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一28-29)。

第六層次:在教學上運用豐富的內容與靈活的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三16)。

第七層次:在宗教教育工作的恩賜上力求長進。

「你們……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十四12),「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7-16),「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

第八層次:宗教教育工作與信仰生活融為一體──以宗教教育工作向神奉獻生命,屬靈生命也從宗教教育的事奉工作中源源不斷地獲得造就。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

祈求神加添我們的愛心與能力,使我們在宗教教育工作的事奉上恩上加恩、力上加力,並且「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5-7),得以在宗教教育工作的事奉中,結出聖靈的果子。阿們。

(原[宗教教育]121期,1996年03月號)


作者: 詹秀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