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3期1996年4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聖經中的禮與節

榮光

《左傳》記著: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論語》也說:不學禮無以立。也有人說:「禮」者「理」也,合情合理的作法叫「禮」。「節」是節制、約束,不胡作亂為。因此「禮節」就是正正當當、合情合理、不隨便亂來的做事方法。

各種群體都有其維繫群體和諧順暢的「禮」與「節」;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必須要配合施行。身為世界之光的基督徒生活在這世界更須行「禮」、守「節」。然而基督徒應該如何守禮節?聖經中有很多日常生活禮節之描述,其中有不少表現出高尚的人際關係與來往禮節,很值得我們學習。茲選幾項分析,供同靈實行之參考。?

一、亞伯拉罕的老僕人(創二十四1-61)

(一)背景:

此事發生在上古的中東社會。是族長掌大權,每家都養很多僕婢的社會。

(二)經過:

1.亞伯拉罕叫老僕人代他回故鄉為以撒娶媳婦(2-8)。不希望思想、習俗差異太大的人進自己家庭。

2.老僕人向亞伯拉罕起誓,讓主人放心(9)。這是當時的習俗,新約強調誠實,不用起誓(雅五12)。

3.老僕人準備禮物到拿鶴城,禱告求神引領(10-14)。古今中外有所求於人時都要帶禮物,禮物的內容也有些共識。

4.老僕人見利百加來,向她求水喝(15-17)。

5.利百加給他水喝,並主動餵飲駱駝(18-20)。這是當時對外客服務的基本禮貌,現在作法可能不同,但基本觀念不變。

6.老僕人靜觀事情變化,觀察神旨(21)。

7.老僕人把手環等飾物為利百加掛上做為見面禮,並求過夜之處(22-23)。

8.利百加答話適切(24-25)。應答適切也是禮貌。

9.老僕人立刻跪下感謝神(26-27)。對神也要有禮貌,所求獲得就當感謝。

10.利百加不自做決斷,立刻回家稟報父母(28)。子女節制自己的意願、尊重父母是孝順的基本表現,古今皆然。

11.老僕人不即刻尾隨,仍留原處等候消息(30)。尊重對方的商討空間、保持彼此適當距離是禮貌,尤其在異性之間的相處。

12.拉班立刻迎接來客,供料餵驢,供水洗腳,設宴款待(29-31)。為當時接待遠客的禮節。很像亞伯拉罕接待天使的情形。

13.老僕人入宿,飯前向彼土利交代主人吩咐(32-49)。忠於事是禮,不急著吃眼前盛宴是節。

14.彼土利、拉班順服神的安排(50-51)。信神的人當對神有禮貌、有節制。

15.僕人感謝神,送禮物(52-53)。以禮物表達謝意。

16.僕人急著回去完成任務(54)。忠於事。

17.彼土利與拉班留客人(55)。出於愛心的禮貌。

18.長輩尊重當事人的意願(56-58)。父母節制自己的意願、尊重子女的意願是愛、是禮、是節。

19.利百加順服神與長輩的意思(59)。長幼相敬相愛,美滿的家庭裡到處是禮與節。

20.拉班祝福、送行(59-60)。親人分別隆重送行,求神賜福,古今皆然。

(三)分析與應用:

從以上的史實可以讓我們學習很多日常生活禮節:

1.現代人也要對工作忠心(太二十五21)。成為可讓主管信任的部屬,這也是禮。

2.我們要隨時祈求神帶領,事事感謝神,這是對神的禮節。敬愛神的更要注意神的作為。

3.利百加稱老僕人為「我主」,老僕人說「求你」、「請告訴我」。現代人交談要多用尊稱。稱呼人要用:先生、小姐、伯伯、伯母……。不可用「喂!」。用詞多用請求語氣,也要避免命令語氣。多說「請」和「謝謝」。

4.請求別人特別的幫助時,最好也帶禮物答謝。至少要有言詞、動作上的答謝。

5.律法的總綱是愛,我們要用愛心與父母、子女相處,主動幫助客人。

6.不要尾隨陌生女性之後,以免招致誤會。異性相處,節重於禮。

7.未經主人邀請,不可進入屋內,更不可進臥房。

8.客人要一味地接待(來十三2)。被接待者要注意遵守其家規,不可擾亂他們的生活。

9.受命辦事的要儘快順利完成任務,完成後也要儘快回報消息。

10.事事要稟報父母,父母也要尊重當事人的意見(弗六1-4)。意見不同時要彼此了解,為對方設想,彼此節制、忍讓,追求共識。

11.客人離開時要送行,一齊禱告,求神祝福(徒二十36-38)。

二、亞比該平息大衛之怒(撒上二十五2-35)

(一)背景:

此事發生在猶太國掃羅王時。當時大衛正在逃難。當時的社會以家族為單位遊牧,各家族相距一段,但彼此守望相助。

(二)經過:

1.大衛主動幫助拿八家守護羊群(15-16)。這是鄰居相處的基本禮貌。

2.大衛因窮困請拿八支助(5-9)。遠親不如近鄰。

3.拿八忘恩負義,冷言譏笑(10-11)。對當時的社會而言,這是很少見的例外,為當時社會所不容。

4.拿八的僕人見狀十分驚訝,而急告亞比該(14-17)。

5.大衛聞訊打算殺拿八全家(13、21-22)。他認為禮、義已盡,在怒中卻忘記節,因而差點犯大罪。

6.亞比該急備禮物、糧食,遣僕人先行,隨後自己也親往(18-20)。能了解對方需要,才能把禮做好。

7.亞比該下驢,俯伏行禮,建議大衛以愛息怒(23-31)。這是當時的禮節,現代用鞠躬、握手。

8.大衛感激、頌讚神,稱讚亞比該。不殺拿八家(32-35)。冷靜中斷事才能合禮節,注意禮節的,神會喜悅。

9.神代大衛殺拿八(38)。

(三)分析與應用:

1.出於愛的才是真正的禮節。熱心幫助別人就是最好的禮節。正如主所說的好撒瑪利亞人(路十30-35)。

2.不數落、譏笑別人,是禮也是節。尤其人生難免有逆境,在順境中的更應以愛同情困苦中者,才合理、合禮。更當節制舌頭不傷人(雅三2-12)。要有「人溺己溺」的精神,為別人著想(林前十32)。

3.拿八無禮、無節,不但惹人怒也惹出殺身之禍,因為伸冤在神。此類鑑戒古今很多。

4.大衛一怒就想殺人,也是無禮、無節。我們遇事要心平氣和、冷靜思考,勿意氣用事以免惹禍。世間很多禍端也都肇因於怒中出手。尤其人的怒氣不能成就神的義(雅一20)。

5.亞比該比拿八謹慎,更知禮節。所以依大衛的需要準備食物、禮物。因時間緊迫派僕人帶禮物先出發;本人也隨後趕到。禮節常有時間性,遲到的禮節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6.禮物要適當。過分的禮是賄賂,禮物太薄又顯不出心意。因此送禮也要考量身分、情意、需要,恰到好處為最好。

7.見面行禮要用親嘴、鞠躬、拱手或握手?應依當地當時的正派方式,好讓別人認同我們是正派人物。

8.欣賞別人的優點也是禮節。從別人獲益時要即時致謝、讚賞。但過分、不實的讚美是諂媚,能致人入罪(箴二十七21),所以也要節制。

三、哥尼流邀請彼得(徒十1-43)

(一)背景:

新約時代一個外邦虔誠人在聖地蒙福歸主。他接受過希臘、羅馬、猶太文化,聖地當時也已有希臘、羅馬文化入侵。

(二)經過:

1.哥尼流敬神愛人(1-2)。當時的外邦人在聖地大多作威作福、暴虐、無禮,他卻是異數。

2.神差天使指引他(3-6)。

3.哥尼流立刻派人前去邀請彼得(7)。順服是義人的優點之一,也是對神的禮節。

4.奉派者站在門外請求(17-18)。外人沒有主人邀請不可進屋,古今皆然。

5.彼得親自接待,自我介紹,詢問緣由(21)。陌生人首次見面要彼此介紹。親自接待是禮貌,古今皆然。

6.奉派者介紹其主人,並請求指示(22)。外邦人也很知禮、知節。

7.彼得留宿後邀同工齊往(23)。彼得保有猶太人好客之風。

8.哥尼流邀親友恭候,要聽福音(24)。當時尚無教會,外邦人又不便進猶太會堂,因此家裡是最好的聽道處。

9.哥尼流伏地迎接,彼得扶起(25-26)。舊約人接受伏地敬禮,基督徒以耶穌為最大,其他卻是弟兄,不配接受別人的伏地敬禮。

10.哥尼流邊說邊引彼得入內(27)。陪客人進出也是禮。

11.彼得表述己見,也問對方意見(28-29)。

12.哥尼流表述己見,也回答對方(30-33)。雙向溝通最能彼此見心。古今皆然。

13.彼得講道(34-43)。

14.哥尼流留宿(48)。

(三)分析與應用:

1.敬神愛人是禮節之始,也是最大的禮。神人都喜歡,能讓人際關係更融洽。

2.到別人家門口,未得主人邀請前勿冒昧進屋。這是普世的基本禮貌。要先在門口表明身分,述明來意(因何事、要找何人)。例如:王伯母!我是林XX,是王OO的同學,想帶他到教會。

3.主客彼此不太熟時要先彼此介紹。例如:我是王OO的媽媽,他在樓上看書。您找他有什麼事嗎?

4.有事商討時先把緣由、目的概述一遍。但要簡單扼要。

5.關心遠道客,接待他,為他安排食宿是普世禮節,聖經對此尤其注重(如亞伯拉罕:創十八1-8;保羅的吩咐:來十三2)。不過如今交通發達,可當日往返的就不須打擾主人。教會可以留宿,但要有統一的規定讓大家遵守,以維秩序。住宿者要了解、遵守,才算有禮。家裡空間不足的可代訂正派的旅社。

6.訪問同靈或慕道朋友要二人同行。做聖工也二人同行為佳(可六7)。訪問異性要找異性同工同行。這也都是禮節。

7.哥尼流說:你來了!很好!要聽道!信徒給傳道最好的禮物就是邀請親友一齊來聽道。

8.「人」不可接受對「神」行的禮(出三十37-38)。對神跪拜行禮,對人鞠躬行禮;對神以舉手頌禱,對人以拍手稱讚,神人有別。因此對人不宜跪拜,在稱讚神的場合不宜拍手。

尾語

聖經上還有很多值得效法的好榜樣。例如:羅得接待遠客(創十九1-15)。撒母耳初得神的啟示(撒上三1-10)。以利沙跟隨以利亞(王下二1-15)。以斯帖對待末底改(斯二5-23)。馬利亞與天使交談(路一26-28)。好撒瑪利亞人(路十30-35)。使徒們的耶路撒冷會議(徒十五1-34)等等。

從這眾多如雲圍繞的見證(來十二1),讓我們深知禮節對基督徒是何等重要。各人有良好的禮節才有和諧的家庭、及和諧的教會。但願我們上下都注意禮節,以愛、以禮興旺家庭,興旺教會。

(原[宗教教育]122期,1996年04月號)


作者: 榮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