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真聲
「爸爸!早安!」這是孩子早上起床,見面的第一句話。雖然是短短的一句話,似乎有點形式,卻是最基本的禮節,而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冷漠」是現代人的通病,又為了表現新新人類的「酷」,所以,對人往往「視而不見」。結果彼此的距離加大,在家裡就形成了代溝,體會不出家的溫暖;家庭失去了吸引力,孩子自然就往外發展。而且既與家人沒有基本的禮節溝通,在外面的人際關係當然也會溝通不良,便形成了孤獨,進而成為孤僻。但人需要過群體社會生活,「目中無人」似乎沒有禮節上的麻煩,卻使自己的生活變得索然無味。
年紀愈大,人格也愈定型,如果長大了才要實施禮節教育,實在很困難。就像有些人雖知父母養育之恩,但因從小沒有稱呼「爸爸」、「媽媽」的習慣,長大了要在別人面前稱呼自己的爸爸、媽媽,竟不能啟口,甚至改稱爸爸為「查埔老」、稱媽媽為「查某老」,這樣家庭生活怎會美滿幸福呢?
孩子開始講話,往往是從叫爸爸、媽媽開始。父母不斷反覆說給孩子聽,當他跟著說出來時,父母就很高興。此時,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我們不只多教他一些詞彙,還要教他禮節。一天的生活,從起床開始,「爸爸!媽媽!早安!」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回應「小朋友早!」或「XX早安!」;三餐用飯時,母親準備之後,教孩子請父親、家人用餐,「爸爸!吃飯!」晚上要睡覺時,就說「爸爸!媽媽!晚安!」以後,孩子漸漸長大,要踏出家門時,就要教他在出門時要說:「爸媽!平安!」回家時要說:「爸媽!我回來了!」
我家老二在讀三年級時,有一天還跟我開了個玩笑。當我從外面回家時,她說:「爸爸!你怎麼沒說:『我回來了!』」我聽後覺得似乎對又有些不對,便把握機會即時教育:「晚輩要先開口向長輩請安,長輩再回禮,而不是長輩先問安,晚輩再回答。所以,妳們回家時要先說:『爸爸!我回來了!』如果爸爸從外面回家,妳們同樣要先說:『爸爸!你回來了!』」
短短幾句問安的話,天天重覆,似乎多此一舉,但卻維繫全家的和樂。藉著孩子出門、進門的問安,可以關心孩子在外的生活。萬一有一天孩子逾時不歸,可以即時了解孩子的景況,若有事必須晚歸,孩子也會事先告知。孩子升上國中、高中後,忙於自己的功課,和父母相聚交談的時間愈來愈少,若連晨昏定省的問安也省了,還有那些話可交談?話愈談愈少,昔日親密的景況不見,竟變成如過客般的陌生人,甚至話一出口就如仇人般針鋒相對。
所以,孩子長大後,基本的問安禮節仍不可少。有時候孩子會自認已長大而想省略,父母可以身作則提醒:「孩子!早安!」孩子從小培養的習慣就可繼續維持。也藉由最基本的禮節問安,保持溝通管道,使需要向父母告知的事或心事,可以很自然地暢談出來。
除了生活的問安之外,見到認識的人就要打招呼,不可假裝沒有看見。一般人的個性都有內向的傾向,但禮節不可因內向而省略,只要教導得宜,仍是沒有問題。
在我小時候,父親是里長,客廳常有客人,放學回家時就想裝作視而不見地衝進屋內。那時雖然尚未信主,父親還是會叫我出來:「XX叔、XX伯在那裡,你沒有看見嗎?叫了再進去!」我只好向他們請安後再進去。
雖然當時很不習慣,也很不願意,但幾次後就習慣了。而且,不只在父親面前,在路上碰到熟人都會自動打招呼。所以我也教導孩子見到親人、熟人要打招呼,見到教會同靈更應打招呼。父母也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位信徒該如何稱呼,「XX伯、XX嬸、XX媽媽、XX叔公……」長幼有序,按年齡稱輩分。若一時不知該如何稱呼,一句「哈利路亞!」是最好的了。
也許,有人因現代社會壞人多,而教孩子自我防衛、保護自己。這用意原是不錯,但不可矯枉過正,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壞人,唯我獨尊,這對孩子的性格發展也不好。近來常見到一些孩子目中無人、聽而不聞,即使長輩出口招呼,他仍是不理不睬。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要與人相處,會適應不良而很痛苦。
所以,父母應趁早即時糾正孩子不良的習慣。當然,孩子的自主性很強,要糾正不簡單,需求神賞賜智慧能力,使我們知道該怎麼教導孩子。而作父母的也該知道,防備人與對人有禮是不會衝突的,有關防備的智慧須另書談論。
我們今日台灣傳教七十周年,很積極向外傳福音,當人聽了福音之後,他就是要來看看我們的行事為人是否與蒙召的恩相稱。禮節不只是生活細節,更是基督徒屬靈的氣質。當今末世的社會,專顧自己、狂傲、謗讟、違背父母、性情凶暴、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我們真信徒卻能因真理的薰陶、聖靈的造化,全家大小彬彬有禮,美滿幸福,必能吸引人歸主。
(原[宗教教育]122期,1996年04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