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涔
撒母耳先知所寫的《撒母耳記》,一開始就提到他的母親哈拿是如何向神祈求及奉獻的事,從中讓我們感受到一股恬淡而堅定的母子情。
哈拿在婚後多年仍未生育,這不論於古於今都是件很令人苦惱的事,哈拿也不例外。聖經記載她「心裡愁苦太多」,於是求神賜她一個兒子,並許願將兒子獻與神。哈拿的禱告除了誠心外,並且有無比的信心;禱告前的她,愁悶得吃不下飯,禱告之後,她便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著愁容。而神果真顧念了她發自內心深處的禱告,撒母耳因此而誕生了。
按理說,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兒子,珍惜的程度絕對是數以倍計,才剛斷奶就要獻給神,讓他住在遙遠的聖殿裡,那會是多麼捨不得啊!
軟弱而善變的我們,當有所求時,什麼話都說得出來,什麼應允都能承諾。但是當所求的實現了,「捨不得」這三個字往往會讓我們忘了先前說的話。尤其是對神作的承諾,我們總是在事後與神討價還價,希望神千萬不要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聽聽就算了。
哈拿卻是不同。她對丈夫說:「等孩子斷了奶,我便帶他上去朝見耶和華,使他永遠住在那裡。」對神所許的願,不管她有多麼捨不得,她都會兌現。所以在孩子斷奶後,就將孩子帶到聖殿,領到祭司以利面前,按規矩獻給神。
然而她對撒母耳的愛有所稍減嗎?沒有!否則撒母耳日後也無法成為重要的神僕。
怎麼說呢?聖經中雖只輕描淡寫地記載:哈拿每年為撒母耳作一件小外袍,在獻年祭時帶到聖殿給他。似乎哈拿也沒盡太多作母親的責任,而且一年只見一次面,又能對撒母耳有什麼影響呢?
我們知道,當時的祭司以利是個失敗的父親,他自己的兩個兒子在聖殿中為非作歹,作惡得罪神,他卻是無能為力。由此可見:以利雖身為祭司,自己家庭的宗教教育卻是完全失敗;因他的忽略與縱容,讓兩個從小在聖殿中長大的孩子「不認識耶和華」,這是多麼諷刺的事!況且當時「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當神親自來呼喚撒母耳時,以利得到第三次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人能給撒母耳多少宗教教育,我們實在很難想像。
然而,撒母耳自小的表現卻又是那麼地尊神為大,從剛斷奶的嬰孩到小小的童子,一天天在聖殿長大,以致「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到底他從何處接受敬拜神的觀念呢?答案就是哈拿。
哈拿在將撒母耳獻給神後,每年都趁著上聖殿獻祭時與撒母耳見面。小小年紀的撒母耳一定很好奇為什麼他得一個人待在這個地方,而他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都一起住在家裡。哈拿是怎麼跟他說的呢?想必很是費了一番工夫,從安撫小撒母耳本性的親情,一直到讓撒母耳建立敬拜神、服事神的觀念,這得耗多少精神啊!然後我們看到一位一生謙卑順服事奉神的偉大先知,在「士師時代」與「王國時代」的過渡期,為神作了承先啟後的善工。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撒母耳之所以成為撒母耳,在乎哈拿一顆奉獻的心。哈拿體認到撒母耳是神所賜,也是她許願獻給神的,所以她盡所能地栽培撒母耳的信仰,讓撒母耳甘心樂意地留在聖殿一生服事神。今天是個「萬人祭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負有神所託付的使命,也就是說,我們都得把自己裝備得像撒母耳一樣。為人父母者有義務這樣地栽植、照管神所賜的產業,也就是像哈拿這樣「捨得」。
捨得什麼呢?捨得在孩子課業繁重、考試迫近時,讓孩子不間斷地參加宗教教育。捨得在累得快趴下時,打起精神為孩子講聖經故事。捨得花錢送孩子去學琴,只為了希望將來孩子能在教會幫忙司琴。捨得在孩子面臨聯考壓力時,仍讓孩子照常幫忙教會聖工。捨得讓孩子選擇志願較後但離家近的學校,只因為教會需要。捨得讓孩子在寒暑假幫忙山輔、學靈會,而鮮少在家。捨得讓孩子就讀神學院,獻身當傳道者。捨得……
一切一切的捨得,背後都需要愛主、愛孩子的心來支持。而當我們真正捨得時,我們將會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捨不得的!
在世人熱烈慶祝母親節時,願以此文與主內所有「捨得」的母親同享捨得的喜樂!
(原[宗教教育]123期,1996年05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