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5期1996年6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淺談山輔工作中壓力之調適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江世賓

前言


筆者去年第二次參與本會暑期山地輔導工作,和初次參加時所不同的是,對暑期山輔工作已有初步認識,不至於為工作內容感到陌生;然而工作地點由西部學生人數寡少的學生中心轉移到學生人數為百人以上的東部教會,內心和首次參加的心情一樣抱持著惶恐與陌生。在為期五週的工作當中,筆者在教學上負責國一生物課程的教授與行政上擔任輔導組組負責。

就工作量而言,實屬輕鬆(生物每週僅兩節),也讓筆者於工作當中再次思考與探索,作為一位山輔老師對在工作期間所面對的壓力為何。本文將嘗試由以上的角度出發,並嘗試提出個人的因應之道。

限於筆者的工作經驗不足(僅為期兩年),且工作地點並不固定,故所言有不足之處、所見有偏頗之地自不待言,唯願主繼續施恩帶領山輔工作,使其日漸成長,關懷到更多的本會原住民青少年學子,讓其在人生重要的黃金歲月紮下信仰的根基與確立一個符合聖經教誨的人生目標。

山輔老師的壓力來源

擔任暑期山地輔導事工的輔導員在工作當中所受的壓力來源,可以簡單區分為:

(一)教學上的挫折

擔任學科教學的山輔老師,基本上在授課學科的知識內容皆屬熟練,然而由於對教學技巧不熟練,常在教學上產生挫敗感,面對原本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眼見學生的學習習慣欠佳、學習成就低下,常使教師對於上課感到疲憊,學生對於學習採取放棄的態度;尤有甚之更形成師生衝突的潛在因素。

針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而言,了解原住民學生的學習特性實屬必要,比如在學習中利用具體的實物與圖畫,比起抽象的文字符號更能吸引其興趣;課室學習中若能安排學生的參與討論甚至設計活動,而非完全採取講述式教學,更能幫助學生徹底了解所學的概念。山輔老師在教會除了有機會擔任宗教教育工作之外,甚少有機會學習班級教學工作。

課堂秩序的維護與維持愉快的學習氣氛,兩者之間的調和實屬難題,但卻又不能不解決。改進之道可以透過其他有經驗教師的協助,透過觀察他人教學、接受學生的回饋、自我反省等幫助教學智能的成長。山輔老師大都是主內大專青年,其求學歷程也較一般人更為順利,因此也較缺乏面對學習挫折的經歷。

山輔老師應設身體會學生的學習情境之困難所在,避免單方面地將學生的學習困難歸因為學生的不用功,而是能從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去探索到底是在學習課題、學習意願、學習環境中哪裡出了問題。

(二)師生人際關係間的挫折

就師生人際間的關係而言,在山輔活動之前,山輔老師對原住民學生所得的印象來源不外乎:教會同靈之間的訪問、校園團契的口耳相傳、山輔活動之前的講習會。除了講習會之外,其餘管道所得的資訊多包含了傳播者的價值觀念在內,一旦未能在職前講習時確立對學生合理的期待,對學生的表現與互動模式未能符合個人當初所預期,自我要求高的山輔老師便會形成自我壓力,若是自我要求低者可能因此放棄師生關係的經營。

對學生而言,對山輔所抱持的態度若是被動的(不參加輔導便不能住宿學生中心、家長的要求),甚至是負面的(減少遊樂、打工的經驗),則在活動初期便會表現在學習、生活、常規等方面不能適應的情形。

針對以上困境可以嘗試採行的解決之道,是在講習會中讓山輔老師建立對原住民學生有合理的期待。各班的資深工作幹部能在工作初期確立該班工作的重點方向,以讓全體師生明白該期的山輔目標為何,建立同心工作的目標;此外,山輔老師在班級經營上亦能了解學生是山輔活動的主角,在討論或議決班級事務時能從學生的角度來思量,避免老師辛苦推動的工作卻成為學生眼中無關緊要的吃力不討好的現象;山輔老師應體認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個人對外在世界周遭事物的詮釋方式。

即使全班都是原住民學生,亦有其個別差異存在,故不可將對全體原住民學生的一般刻板印象套用在班級學生身上,或是將去年該班的個別學生的行為表現作為今年班級常規訂定的依據,而是能主動在工作期間不斷地成長以因應學生的各種不同反應。

(三)團隊服事中的挫折

就團隊服事而言,山輔老師是一個整體的服事,彼此之間需要常在班級經營理念、活動事務分配等方面多所協商與討論。在工作期間壓力大、睡眠少、靈修時間又有限的情形之下,個人所積蓄的情緒反應若是未能有效疏導,便會一發不可收拾,甚者影響了整個班務的推動。

班級幹部在決定該班的山輔老師之後,應利用機會在職前講習會之前讓所有同工有一起團契的機會,或是參與同一班暑期學生靈恩會的輔導事工,以觀察同工的個人特質。在工作期間欣賞彼此的優點,包容彼此的軟弱,以追求眾人的和睦為先;同工之間具備民主素養,在眾人面前討論意見以避免小道耳語成為同工的壓力來源。班級幹部和資深同工亦要發揮主內肢體關懷的精神,細心觀察初任同工的需要,甚而發揮愛心彼此擔待軟弱。

結語


暑期山地輔導老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輔導老師的情緒反應會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而直接地影響班務工作的推動,最後是形成學生、山輔老師、地方教會同靈對山地輔導整體印象的共同觀感。一次完善的輔導活動亦應包括來自這三個面向的成功:參與的學生能在暑假中身、心、靈三方面均能有所成長及建立自我價值感;參與工作的老師能增進對原住民學生了解,進而對山地教會發展出個人的關懷行動;山地教會能正視教育的重要性及培養優秀青年參與山輔事工。

為達以上之目標,一位合適的山輔老師是必須的。在決定山輔老師的人選時,應從發揮個人恩賜、學習彼此擔待,讓一個班級的山輔老師發揮整體的團隊服事以造就彼此、造就學生、造就教會,為主發光。一旦有機會參與山地輔導的事工,亦應在身、心、靈等方面裝備自己,特別是學習接受自己的軟弱,懂得和同工一起分享工作經驗,因為「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原[宗教教育]124期,1996年06月號)


作者: 江世賓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