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崚
離開家鄉的孩子
第一次參與家庭訪問的工作,由平地上山,車行約三個小時,我在想,這些離家百里的孩子,才十二歲的小孩就必須經歷週日離開山上,週六才又回到部落的無奈,這背後是怎樣的心情呢?
那天夜裡,阿進帶著憔悴的沉重來找我,告訴我他要休學了,家裡的經濟壓力迫使父親都得遠從台東到台北來謀生,他不忍加重家裡的負擔,決定先去當兵了,有機會再回來完成大學的課業。望著他寒著的臉,一同禱告之後的我實在無力也無奈地送他離去。
昨晚的雨中,我還欣喜地聽著宿舍旁工地裡的城市原住民,圍著營火高聲吭歌的激情;今晚再聞此音,彷彿又轉為一曲悲歌般傷感。想起阿美族的學弟小宇的失落感,失落了自己的部落和家鄉,失落了自己的語言、親情,卻又融不進平地教會的疏離感和陌生,也在團契裡難拾家的溫情,只知道自己離家好遠地來到異鄉,因為不善於言辭表達而與平地的同靈熟不起來,在母親的叮嚀中一直覺得離神愈來愈遠,而所感受到的愧疚,又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中。
去年冬末學期輔導間的家長會,阿瑋哭著說自己剛到平地讀書被同學罵「山地人」、「番仔」的傷心事,使他一直懷疑自己在山上的第一名都是假的,因而失去了鬥志。高中的小潘偷偷對我說:「老師,休學那一年去幫人家搬貨,好苦喔!都被人家欺負,現在想起來都還想哭。」恩銘的父親在搭工地鷹架時摔落過世,每回別的孩子的父母下山來看他們,我一直難忘恩銘那落寞的眼神!這樣無休止似的坎坷循環在原住民青少年的適應上。
每一顆純實的心靈一再地蒙上傷痛或失望;投入山輔的工作有時令人納悶,令人失去力量、失去著眼點,我一遍又一遍地講解數學習題,一次又一次地與學生談著他傷痛的往事;但是當夏天結束,我又得離開,而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又開始依舊認為自己數學很差、家裡很窮、自己不適合讀書,或是覺得自己很壞,改不了的!
我很難確定一群大專青年長期地投入與盡力,是否對這些孩子或整個山地教會有幫助?身為一個山輔老師,我常想:我們的原住民同靈無異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與困境,從年輕一代的學子要學會適應平地的生活,到山上的產業蕭條、經濟衰退;也從山地教會的人員外流,到新的一代價值觀的迷惘,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關心,但這些也是很難改變的層面。因此,在這些困難重重中,我們當做甚麼?我們能做甚麼?常常是我們很難掌握的。
但是「栽種有時,生長有時,收成亦有時。」前天回到學生中心看學生,發現阿瑋竟然開始算起以前他頭疼的數學,而小茹也進步到第二名了,國三的欣恩要求老師為他排定溫書計畫,阿謙也興奮地報告自己讀經的心得;雖然小群在學校還是被老師列為輔導對象,雖然明珠有時還是和管理的老師嘔氣,這許多的事雖然讓人擔憂,但是悲喜攙半卻是我們內心中不時的提醒,一方面提醒我們還沒做的,另一方面鼓勵我們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山上的家
回想大二那年在上巴陵首次投入山輔的工作與心情,每日晨昏,看著昇起的雲靄載著長排的觀光客上山尋覓鮮麗的蜜桃,也看著平地的信徒不辭路遠地上山訪問,在一陣接待與被接待的忙亂和彼此欣賞詩歌聲的匆忙之後,順著霧雲的褪去,又是人去樓空的寂靜。山地教會有她剛強而堅定的一面,但是也一直有她隱憂的、令人擔心的困境。
一間比一間富麗堂皇的會堂,和舒適的接待室像雨後春筍般的蓬勃,這是神的恩典與祝福,但卻不一定是神願意榮耀祂名的方式。宗教教育有時因為缺乏教員或青年人而停擺,有時因為接待訪問團的熱誠而停課,改為獻詩的練唱;而有時孩子習慣了山下的新鮮刺激,而看輕了嚴肅、平實的崇拜聚會。倘若宗教教育的根基薄弱,那麼十年、二十年之後,一間空空蕩蕩的漂亮會堂豈能榮耀神呢?
山地教會同靈的剛強、熱誠與愛心是倍受肯定的,但是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有時迷失在忽略了建立下一代信仰的繁忙中;這幾年的經濟衰退與觀光業的大肆開發,對我們原住民同靈的處境壓力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關懷山地的工作,倘若只停留在曇花一現的訪問,那對山地教會與付出關懷的同靈所得的造就,都是不夠的。
路加在福音書中提到施洗約翰勸勉眾人說:「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百姓問他:「這樣,我們當做甚麼呢?」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我們有時候往往忘了自己有兩件衣裳,也忘了去分一點時間給那遠從山海的部落來到都市的弟兄姊妹。例行的訪問與點頭問候永遠不足於真誠的交通及建立相互了解的關係。我們似乎應更深入地超越物質、財物上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山地教會在宗教教育上的需要,把握機會去體會,去實踐與代禱。
捨得之間
山輔去來,在自問「我們當做甚麼?」之餘,似乎更知道那「捨」與「得」的真諦,付出一個暑假的精力或每週一個晚上的期間輔導,陪伴幾個孩子認真地去看自己的生活,去想自己的信仰,去作自己的課業或陪著他們打一場豔陽下的籃球,也許這個陪伴的栽種開不出漂亮的花朵。但你我都曾經走過青春這條坎坷路,哭泣的時候有人陪,失落的時候有人慰,這是我們過去都得不到的關心,更何況這群離開父母、飽受環境壓力的孩子,你豈不願捨出那自己有的,而得到那分看著他成長的喜悅與溫馨?
七月仲夏,又是暑期山輔的開辦季節,不論是大溪、碧候、東勢、埔里、成功,或新開班的樂野,都很需要我們為了學員、家長、舉辦教會和輔導老師做長期的代禱。也許你可以就近前往關懷,也可以奉獻一些課外讀物、書本或是教學媒體、電腦、文具等,更進一步地也許願意鼓勵自己的孩子珍惜這一分成為山輔老師的機會。但是最重要的莫若於把自己周遭遇見的原住民同靈視為你的責任,與他們同喜同憂,共歡共悲,以愛相繫。
也許,山輔的成果開花之時,我們就不再需要山輔了;但是我們永遠需要您的付出與支持,但願在這件細微的事上,我們都能做原住民同靈最豐富的好撒瑪利亞人。
(原[宗教教育]125期,1996年07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