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7期1996年8月)
藝文特區:[宗教教育]平凡記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拙樂

之一

早上,去掃墓。墓前插上在家政課做的鬱金香,六朵可任意調整的紙花,為了持久的色澤。媽媽說,花是插給活人看的,而非死人。

阿媽站在墓前叨叨敘述昨晚伯父給她看的家庭錄影帶,是阿公生前唱讚美詩35首的神情。「他的嘴張得好大,彷彿很勇敢……」,自己說不要看,卻觀察得那麼清楚,一旦敘述出來,又好像評論他人事蹟般地事不關己。

一切都可以淡化,只要時鐘不停擺。

有位作家說,滿山墳墓都是「相思」二字的化身。活著的人惦記死者生前種種,已逝者卻無所牽掛。

小堂弟穿著肥肥的睡袍,紫紅色毛線帽,在墳與墳之間奔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來的是什麼地方,也許死者那一方方整齊的埋骨宅第在他眼中最適合捉迷藏吧!

之二

還是撕掉了那一張日記──對E的謾罵。我不想讓污點留在這本專屬自己的書裡。也許,她有她的過分與可厭之處;也許她真的帶給我某種程度的創傷,就當她是人間百態中的一小態吧!況且孰是孰非還很難分得清楚,一個基督徒豈能以謾罵來發洩不滿的情緒?再度面對自己內心垃圾的傾倒,只會挑起舊恨,徒增汗顏,全無正面意義。我寧可撕了它。

之三

「失去」的本身,也許就是一種美,只是其境界太高,在發生的同時,痛苦往往掩蓋過一切。以致多數人無法領略「失去」的美。當所欲之事不能如願,當一切都回歸原點,我們才有靜下來喘息的機會,並且藉此重新檢視先前的熱切、追尋,與所有的期待到底值不值得?是否淪於空泛的盲目奔逐?因為失去,我們得以自我省思;因為失去,讓我們多一分理智。與其說這樣的破滅是一個冷酷的句號,不如說它促成了一次心路循環,為一切過分狂熱的事做了一個適時的終結。

之四

H帶了一個小孩來少年班,是別人「寄養」的。幼稚園中班的小女生,要她叫哥哥、姊姊,都服從地開口。她的背景卻讓人有一點難過,雖然那對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家庭。

情形很老套:過於忙碌的父母在外地創事業,兒子給親戚帶,女兒託幼稚園老師照顧,所以,她就住在H的家。縱然每週可有一次團聚,但我想也是匆匆忙忙,不外乎物質層面的填補,兩代間日後必產生的疏離是可預知的。

既生之,應養之育之,否則與孤兒無異。

之五

對於高三人既定的命運,毋需逃避。該來的擋也擋不住。高三可視為一次痛苦的救贖,經歷最後一道聯考難關,迎接浴火後重生的契機。我不認為榜上有名才叫成功,那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所有的考生都應該接受致敬與喝采,因為安分守己地走完高中三年,其所需的勇氣和忍耐,的確可敬可佩,至少,比悍然結束自己更令人疼惜,他們選擇堅持,而非一時快慰的盲目解脫。至於是什麼力量讓我在升學窄門前得以坦然無懼?答案存於那天中級班齊唱的讚美詩:任憑祂隨意引導,我心中毫無畏驚,無論何往不出怨言,隨主腳蹤一路行。

(原[宗教教育]126期,1996年08月號)


作者: 拙樂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