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8期1996年9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老套的靈修方法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啥米

聚會的時候,老是聽說,台上的人勉勵大家要讀經、禱告、聚會,有時候,甚至看到講題就知道今天聚會要講些什麼,既老套又乏味,反正,出了教會的門,講什麼不都一樣嗎?

在我們信徒當中,也許有人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你是不是也這樣子想呢?

我是個從小受洗的人,在父母的脅迫下到教會聚會,及至國中,雖每天通車上下學,外加輔導課後,回家已屆晚餐時刻,總是吃著飯,在父母的催促聲中前往晚間聚會。那時逃避的方法,就是遲到,並且聚完會後馬上回家看電視。我覺得那時的我,像是被放在美門口的瘸子(徒三2),靠著別人賙濟自己的信仰,靠著別人把自己抬到教會,卻不能獨自站起來,走進聖殿親近神。

高中的時候,因為課業壓力,而且住宿在外,故鮮少聚會。然而,一個孩子獨自在外,最怕寂寞,於是學會和同儕玩樂,只要同學邀約,極少拒絕,總是玩到三更半夜,精疲力竭,才回到住的地方小憩片刻。只是,夜深人靜,獨坐書桌前,望著窗外,空虛依然啃噬著。雖然如此,仍是日復一日縱情享樂,就這樣,在補習班又多玩了一年。

上大學之後,新鮮人的生活,其實,也不怎麼新鮮,所有的樂子,自己早在高中就已玩遍,也許,所有的嬉鬧只是想藉以填補心裏的空洞吧!每回看到夜幕低垂,天色漸漸暗去,心情也跟著低沉了下來,大概是怕自己一個人面對黑夜,面對孤獨的自己吧!而我卻發現,每次聚會、禱告之後,心裏都很舒坦,不似玩樂之後,空虛的心更空。可是,奇怪的是,教會是冷淡的,那時在教會裏,我沒有朋友,也感受不到教會的親切和熱情。

我在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孤獨是別人無法觸及的吧!即使最親密的人,也無法分擔我們心裏的恐懼與慌亂,就像我對寂寞的害怕,怕些什麼也說不上來。我只知道,我的心中有個空缺,是無法因世上的追逐而滿足的,只有當我到主耶穌面前,神才能使我心靈的饑餓得飽足,我想,心中那個無法補足的位置,是神在我心中預留給祂自己的。

怎樣才算是「基督徒」


中學時的自己,由沉默寡言、幾近自閉,一轉成為活躍熱絡,與同學們同流合污。大概是因為這樣,每次在同學面前說自己是基督徒,同學都叫我別鬧了,那時候,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基督徒不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笑鬧?為什麼要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要像別人安靜地不茍言笑,才能算是基督徒?直到自己接受第一份聖工,旋即受管教,當下,自己向神禱告,是不是我的行為不良,即使想服事神,也得不到神的喜悅?

並且求主赦免……等到自己為人師表,成為輔導老師及宗教教育老師,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我不能以身作則,如何教導年輕的一代?漸漸地,也懂得「分別為聖」的重要。我們可以快樂地生活,但是,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是為了脫離世界的轄制,可以活得更自由、更自在,是神給祂的子民最特別的賞賜。

從偶爾聚會,漸漸因接觸信仰而改變行為,至今,喜歡聚會,然後視聚會為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那麼快的事。其實,我一直聽說聚會的重要,卻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繁華世界的一切,總是比較吸引我?也許朋有的邀約,比聚會有趣;也許功課的壓力,使我喘不過氣來,等到工作之後,更有生活的重擔,因此和神計較時間──聚會的一、二小時,甚至更長久的時間,是顯而易見的,若是覺得沒有收穫,便開始計算投資報酬率,怕時間浪費了不值得。

用「十分之一」來讀經聚會


我曾想過,所謂「奉獻十分之一」是不是也該包括奉獻自己的時間呢?在學生時代,因為金錢的奉獻有限,所能奉獻的,恐怕也是自己的時間,於是,試著把聚會時間空出來,我發現,即使不聚會,時間也是從指縫中溜走,若是堅持著把聚會時間挪出,反而會督促自己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

不過,聚會時得不到飽足,恐怕令人難過,我想,這牽涉了講道者的用心,還有聽道者的追求;有些同靈會利用聚會時間看自己讀經的進度,有些則是抱著「聊勝於無」的心態,但是,單單聽道,沒有細想,於生活依然無關,心靈仍然得不到滿足。

我記得中級班的時候都有固定的時間查經,那時候,非常討厭,覺得好無聊,呆坐在那,怕被點名說話,又不知聖經所寫與我何干。要自己讀經,雖然開始都興致勃勃,久了,常因看不懂而放棄,所以有人說,每次讀經都出不了埃及,乃因從《創世紀》讀到《出埃及記》的會幕,便因不了解,漸覺乏味,好不容易建立的讀經習慣,也逐漸被忙碌的生活取代。

讀經、聚會的習慣要能長久,我覺得一定要有趣味,於生活中有所得、有所感,那聖經的道理才與我的生命有關,才會重視讀經生活和聚會習慣。有一段時間,自己遇到一些事,因為痛苦和無助,叫自己不知所措,真正的難過,在於有苦不能言,不能跨越語言的障礙與身體的有限,使別人完全了解自己,並能得到安慰,但因人的有限,更顯出神無限的權能:聚會的時候,一篇篇的道理,都是神安慰的言語,前一刻心中的疑惑,看到聚會講題,就知道是神的回答,甚至還有一次,有同靈告訴我,「主耶穌偷聽我們昨晚講的話」,只因當晚聚會所提,全是前一晚我們所討論的話題。

在心靈無助的時候,我開始固定讀《詩篇》、《箴言》,及自己的其他進度,每天都可以從聖經中得到安慰,即使有時軟弱得靜不下心來禱告,讀《詩篇》時已有人把自己的心聲告訴神。我相信,數千年的前神垂聽作詩者的祈求,今日神仍會恩待我們。

至於讀經時常有不懂的部分,可以藉由團契的查考或是進修會來探討。因為團契多是年齡相仿的人所組成,於生活的體驗、思考的方向,都較為相近,方享彼此的生活,能從別人的體驗激勵自己。而靈修會或進修會若是做長期的規劃,可能收益更大。

曾聽一些教員提起關於講習會或教員進修的問題,一個教員不明白聖經的真理,如同瞎子領瞎子,最後引領到滅亡之處;一個生命不成長,最後也同樣會凋零,但是講習會長達數天,都以參加一次為限,而進修會有可能流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因此,若能以地區性劃分,做長久的規劃,例如三個月的時間,每週一小時專門了解青少年心理特質及相關發展,我想,對於青教組的教員幫助更多。

高級班以後怎麼辦?


或許有人也和我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的宗教教育只到了高級班,往上就沒有班別呢?而一路上完這麼些完整的宗教教育課程,也不見得了解聖應的要義,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從小我們對聖經的故事倒背如流,總是不斷地聽一些故事,卻少有機會了解整卷聖經的含義。其實,聖經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可能和自己一生中的某個時段相遇。當雅各逃離父家,前往無法想像的舅舅家中,心裏的茫然、孤獨和恐懼,也許和我們第一次離家的心境相似,但是,這種心情,可能是我們光聽故事所聽不到的悵然。

所以,短期神學訓練就提供了我們深入了解聖經的機會,從聖經的新、舊約介紹為入門,還有各經卷的通盤認識,只不過,短訓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生中只有三年的時間,能在夏天抽出一個月來沉浸在真理的殿堂。因此,陸續有些地區辦理神學訓練的延伸課程,也有些教會辦理成人宗教教育,也許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每週一次的晚間聚會專講某卷經文。當然,平時聚會的一小時若是不夠,也能彈性運用九十分鐘,只要主獎人準備充足,節奏緊湊,聽講人雖坐一個半小時,仍意猶未盡。我想,所謂的神學,也能利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會眾明白,並能傳講。

前面說到短期神學訓練的優點,除了明白聖經,還有其他。我常覺得基督徒是世上的光和熱,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愛溫暖世間,然而,微弱的光無法照亮黑暗的每個角落,微薄的熱也無法感染每顆冰冷的心,因此,生活中難免有疲憊,若是將許多火花聚集在一處,也許能夠重燃將熄的火燭,而神學訓練班的同學們,正因心志相同,可以在福音的工作上成為同伴,同走同扶持。

此外,神學訓練班的另一功能是藉由禱告觸及神。不知道你記不記得生命中的知心好友初初認識的情況?我想,不管一個人看來多麼順眼,或是風聞他如何地好,若是不願與之接觸,而且花時間經營彼此關係,恐怕永遠無法知悉他是否能成為你的知己;同樣,我們若非藉由禱告與神溝通,又如何知道祂是生命中的依靠,是何等寶貴的救主?

可是,要能長時間在神面前禱告,恐怕起頭會難些,而神學訓練班正擁有使人安然禱告的情境與同伴,當然,無法參與這課程的同靈,若是能成立禱告團契,約定時間一起禱告,或是分別在家中禱告也是幫助自己到神面前的動力。不過,這樣的禱告團契常無疾而終,最好在禱告時間將屆前,彼此以電話提醒,順便看看是否需要代禱。

結語


講求速度的現代,我們往往希望付出很少,趕快得到成果。對信仰的態度,有時也是如此──疏於靈修生活,卻希望心靈飽足,靈命成長,就如同喜歡十樓的景致,卻妄想能從九樓蓋起。

聚會、讀經、禱告……,這些的確是老套的靈修方法,若只流於形式,未曾思索與神的關係,確實讓人覺得乏味,浪費時間,毫無益處;正像食物當前,進食的方法無他,仍舊老套而熟知,然而,你未曾行動,如何飽足不饑餓?如何使生命延續而成長?那麼,更談不上味美酯甘了。所以,靈修生活,也唯有我們用心,才能真知道我們所信奉的是又真又活的神。

(原[宗教教育]127期,1996年09月號)


作者: 啥米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