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秀民講/楊邵淑玲整理
聖經中的實例是最好的教學法,與我們現在的教學法有密切的關係,茲舉出幾點,以供大家參考。
自動學習
神造伊甸園要亞當為動物命名(創二19-20),讓他能夠永遠記住,因為是自己命的名,記憶深刻,學習效果更好。
熟悉原理
神在汛的曠野降嗎哪,哪天不降呢?第七天,安息日。在此之前百姓不知道哪天是安息日,但在第七天神不降嗎哪,幾次之後,百姓就慢慢有了安息日的概念(出十六21-30)。後來在西乃山頒布十誡,第四誡: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二十8-11)。神先在汛的曠野訓練百姓,而後再頒布誡命。定學生的常規也是一樣,要先讓學生熟悉後再規定才有意義。
提供經驗
神要差派先知出去傳警告,若沒有親身體驗,說出來的話就不會有力量。所以神叫何西阿先知娶淫婦為妻,在此情況下就能夠了解神的心腸(何一2)。若要讓小朋友知道神要我們如羊般馴良,帶他們去看剪羊毛、摸摸羊,小朋友就能感受。
十童女的比喻(太二十五1-13),若未了解當時的生活背景,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十個童女(伴娘)?因那本是猶太人的習俗,新郎延遲了,五個聰明的童女與新郎同去坐席,門就關了。五個愚拙的,因器皿的油不夠,出去買油後再回來叫門,主卻回答:我實在告訴妳們,我不認識妳們。以猶太人現有的結昏習俗來解釋:預備油在器皿──要求聖靈,讓聖靈充滿。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小朋友一定會覺得很奇怪,一顆顆的鹽放到水中就溶化了,為什麼還會失了味?又怎麼丟到外面被人踐踏?因為當時所用的是岩鹽,使用時放進鍋裏煮,煮後再撈起來,反覆使用後,鹽份就沒有了(失了味),就跟一塊石頭一樣,丟到外面被人踐踏。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裏;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太九17);為什麼?因新酒會發酵、膨脹,將舊皮袋撐破。以猶太人的生活習慣讓他們了解:新觀念和舊觀念無法融合在一起。
機會教育──直接導入正題
耶穌與哥尼底母論重生(約三1-15)。從對談中,好像前後不對,無法連貫;因為耶穌知道尼哥底母的需要,閒話不說,直接導入正題。
主耶穌升天前,門徒問:是不是要復興以色列國?(徒一6-8),當時門徒認為是要復興地上的國。但主耶穌不多作解釋,將最重要的事引出來──要祈求聖靈。向小朋友講道時,有時講太多,他們不一定聽得懂,直接導入正題,他們反而容易接受。
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機會(約四1-20)。接著告訴她:我有一種水喝了永遠不渴。婦人覺得很奇怪,引起發問的興趣,耶穌才繼續向他傳講福音。
以靜制動
猶太人拿淫婦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約八1-11)。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仍不住地問,耶穌才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有時候學生的意見特別多,不知如何作決定時,老師可靜靜地看著學生,很快就會安靜。
類化原理
拿單設喻詣大衛(撒下十二1-6)。大衛聽完後,就其惱怒那人──營造氣氛。拿單這才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
神安拍一顆蓖麻,一夜發生,一夜枯死,讓約拿體會到神慈愛的真義(拿四5-12)。
耶穌亦常用此方法教導眾人。
用氣候教導百姓分辨時候──人懂得分辨氣候,為什麼不會分辨人子要來的時候呢?
芥菜種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但長成後比各樣的菜都大,用這個現象來說明信心的道理。
耶穌對彼得和安得烈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9)因為彼得、安得烈是漁夫,能補到大魚一定很高興,耶穌讓他們了解:救人的靈命就像得魚那樣快樂。
以上僅就個人淺見略述一二,若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靈不吝指正。其實聖經上有關此類記載應該還有許多,希望本文能發揮拋磚引玉之功效,有所共鳴的同靈能彙集意見發表,以裨益宗教教學。
(原[宗教教育]128期,1996年10月號)
|
|
|
|
作者: 翁秀民講/楊邵淑玲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6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