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4期1997年3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日頌

《宗教教育》寄來的約稿通知中有這麼一段話:「十之八九的孩童都會跟著工作人員所假扮的壞人離去。」我非常認同這段話,並且認為這裏所謂的「工作人員」,該是指扮演欺騙引誘的「壞人」。

在這工商掛帥的社會中,家長已無法將子女放在溫室般的保護圈內。離開了父母視線範圍,子女所面對的是一個充滿奸險、暴力、放蕩的社會環境,再加上課業的壓力,只要周遭出現了「壞人」(其實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壞),馬上就成了受害者。

家長無法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地呵護著子女,當然就必須讓子女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使子女在父母照顧不到的時候能行為端正、不偏離正道,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兩隻同種的小狗,其中一隻自小得到主人愛心的照顧,並隨時指導牠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另一隻的主人則成天在外忙碌,除了晚上,牠幾乎整天都被關在籠子裏面。當這兩隻小狗在一起時,有主人愛心照顧的狗溫順沉著,而且甚得人喜愛;而整天被關在籠子裏的狗只會又蹦又跳、又鬧又叫,生活習慣骯髒不堪,令人心煩。

心理學家發現適應不良的青少年大多來自父母離婚、分居或夫妻感情失和、管教子女方式不一致的家庭。這些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有個端正的行為。在電視上常常可以看到被警察逮捕的青少年,仍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因為他(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犯下了過錯。

雖然大家都認為從善很難,變壞卻是非常容易,可是造成行為偏差也有一段所謂的醞釀期,就是父母忽略了這段醞釀期,所以會有子女因飆車被帶到派出所時,被通知到來的父母仍直嚷著:「我孩子根本不會騎機車,怎麼可能飆車?」直到孩子從拘留室被帶出來時才驚愕、暴跳……。我們可以說:父母的愛心就是使兒童懂得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同時更要積極地做各種指導的工夫,使子女隨時隨地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一、學會增進人際關係

兒童的生活內容固然有讀書、工作、看電視等,但是他們認為每一件最好都是一種遊戲,因此當他們在進行得不順心時總是說:「不好玩!」就連讀書也不例外,既然是種遊戲,「玩伴」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家長如果是為了防止子女交壞朋友而斷絕子女的玩伴,不但會妨礙子女社會化行為的發展,有時更造成子女怨恨父母的心理。

父母如果能積極主動輔導子女走出自我去結交友伴,尤其能在家中或其他場合鼓勵子女帶朋友來玩,順便對孩子的朋友仔細地觀察,事後和子女聊天時,對其中言行不錯的加以讚美,對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朋友,先誇讚其優點,再委婉地提出:「假如他(她)……的話,對你就更有造就。」子女在自己的擇友獲得父母肯定的喜悅下,應較能接受父母「假如他……」的規勸。

二、輔導兒童自我減輕課業壓力

在當今教育政策及社會環境沒做大幅改變之前,要減輕學生課業的壓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而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都因「不好玩」而變成一種壓力,不但國語、數學、自然、社會是壓力,就連學習美術、音樂等課程也都變成不好玩的痛苦工作,學生在很大的壓力下學習這些教材,身心都感到相當地不快樂。就因為不快樂以致兒童行為出軌,甚至發生自殺身死的案件。

其實父母如果從小輔導兒童規劃自己的作息,妥善地利用時間,應該能使課業的壓力減到最低的程度。另則,有些父母不顧子女的興趣和能力,只是追求時髦,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就帶子女學鋼琴;看到別人的孩子學作文,就帶子女上作文班,到頭來課程沒學好,反而使孩子對這些教材痛恨一輩子,真是所謂的「揠苗助長」。

三、從事正當娛樂活動

新新人類瘋飆車、打電動玩具、上KTV,愛夜遊不歸,雖然有不少的人加入了這些「族群」,可是在大多數孩童心目中,這些活動是恐怖的,危害身心健康的,就是上國中以後的青少年大多不敢接觸這些活動,青少年之所以迷上這些具危險性的活動,可能是因為沒有培養幾種正當的娛樂。每種休閒娛樂除了能達到「動」的目的之外,尚能使人體會到許多人際關係,陶冶高尚情操的好處。家長能自小輔導兒童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就能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

大人本身最好也能和孩子同樂,在親子共同活動中除了指引正確娛樂途徑之外,在一同遊戲、一同看電視、一同打電腦的過程中,使子女認同父母在他們「族圈」內的角色地位,不致被判為「外國人」而形成無形的代溝。不少父母常以「這有什麼好看?」「這麼無聊的節目也要看?」來教訓、干涉子女的興趣,當他們對父母產生排斥、厭惡的心理時,保護自己的警覺性就減低了,因為子女對父母的規勸已不再接納了。

四、輔導兒童具備危機意識

暴力、勒索、性騷擾、金錢誘惑、毒品傳播在校園發生的事件時有所聞,而失蹤兒童、綁票的案例也經常發生,固然學校隨時再三提醒、宣導,可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加上孩童的警覺性不夠,或心存僥倖,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每天總是在傳播媒體看到這類新聞。

父母該在適當的時機再三叮嚀,對於媒體的報導輔導子女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子女共同討論防範的方法,尤其成長中的青少年對金錢、偶像、性的好奇與嚮往,很可能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慘痛。有時父母輔導的影響力不夠,這時最好能請輔導專家、師長或較有說服力的人來陪他走過這瓶頸,化解危險的產生。

五、加強靈修的工夫

基督徒本身要相信有神,要相信神隨時鑒察,要相信將來有天國、有審判,更要體會心靈聖潔脫離罪惡的喜樂。如果能把神放在心中,成為「心中之主」,行事為人自然會時刻謹慎,我們如果能活出神的形象,聖靈自然為我們代求,正如同祈禱文中所說的:「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很遺憾的是,不少兒童不懂得靈修,更可悲的是從學生靈恩會或少年班特別聚會看到的現象──有些學生心中根本就沒有神,所以不懂得敬虔拜神,不懂得為主發光,不知道神的忿怒是多麼地可怕,更不知道被神棄絕是多麼地可憐。這些就成了父母及宗教教育教員的職責了。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在親子或師生的關係上也是如此。要全程看著他不受傷害,不如教他如何自己保護自己。以前只教孩子讀書、為人處事,但是就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看來,「保護自己」才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父母師長要指導孩子運用智慧照顧自己,更要指導兒童常禱告、讀經,讓神的靈、神的話構成一個堅強的保護網來保護他們的安全。

(原[宗教教育]133期,1997年03月號)


作者: 陳日頌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