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涔
舊約時代的宗教教育觀念
《申命記》是摩西即將離世前,將一生從神所領受的教訓再度敦告以色列民的記錄。當時,他也明白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昭示以色列民:「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6-9)。明白告訴以色列民,務必謹記神的教訓,並且必須將之傳遞給下一代。
而在實際作法上,摩西也教導以色列民:「日後,你的兒子問你說:『耶和華──我們神吩咐你們的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甚麼意思呢?』你就告訴你的兒子說:『我們在埃及地作過法老的奴僕;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在我們眼前,將重大可怕的神蹟奇事施行在埃及地和法老並他全家的身上,將我們從那裏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祂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把這地賜給我們。耶和華又吩咐我們遵行這一切律例,要敬畏耶和華──我們的神,使我們常得好處,蒙祂保全我們的生命,像今日一樣。我們若照耶和華──我們神所吩咐的一切誡命謹守遵行,這就是我們的義了。』」(申六20-25)
這段話所傳達的訊息就是宗教教育的要義:將信仰體驗與下一代分享傳承,並提示遵行主命的重要性。
約書亞承繼摩西的任務,將以色列民帶入神所應許的迦南地。因為以色列民先前在巴蘭的曠野曾因探子所回報的消息而發怨言,致使當時的以色列民除了約書亞和迦勒之外,都不能進入迦南地;因此,約書亞所帶領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民是在曠野成長的新生代,他們未曾看見神在埃及地所行的奇事,也未目睹神在西乃山所顯的威榮,他們對於神的認識,是由上一代傳承下來的。之後經由過約旦河、繞行耶利哥城使其傾倒、與亞摩利五王爭戰時日月停止等神蹟,讓他們對神的權能有更直接深刻的體會,堅固了他們對神的信仰。
然而當約書亞離世後,聖經記載:「後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士二10)。很明顯地,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民並沒有將他們對神的信仰傳承下去,以致後來的以色列民不認識真神,轉而與外邦人一起事奉偶像,並與異族人聯姻,大大惹起神的怒氣。結果,整個士師時代,神不斷藉外邦人的侵略使以色列民過著苦難的日子,而後再興起士師施行拯救,讓以色列民體驗神的權能。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宗教教育的價值即在將信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後世子孫也能保守在神的愛中。
在舊約時代,神特別揀選以色列人為祂的選民,那是其他民族難以觸及的獨特福氣。因此,有關信仰真神的宗教教育也僅及於以色列民族;他們從曠野的遊牧生活到建立自己的王國,而後亡國被擄至異鄉乃至歸回重建聖殿,歷經多次動盪變遷,然而,以色列人始終是個以神為中心而緊密結合的民族。職是之故,以色列民族的宗教教育並不會有文化差異的問題,況且當時宗教教育的重心是在家庭,在一個與神保持親密關係的單一民族社會裏,每個家庭所教導的信仰觀念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舊約聖經中所教導的宗教教育觀念,都是要傳遞神對以色列民不變的愛以及選民必須世世代代敬拜耶和華。
新約時代的宗教教育觀念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在復活後向門徒顯現,祂對彼得連續問了三次:「你愛我嗎?」彼得也肯定地回答主三次,耶穌又交代彼得:「你餵養我的小羊。」之後,五旬節聖靈大降,門徒開始積極傳揚福音,彼得當然是重要的工人之一,神也藉著他將福音傳給外邦人(非以色列人),使人明白在新約時代,神的救恩不再限於以色列人,乃是普及於所有的人類。
在福音逐漸廣傳之際,信主的外邦人不見得像以色列人一樣,從小接受敬拜真神的觀念,因此彼得也注意到宗教教育的重要,因此他曾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7-10)。
又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2-4)
以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歸主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之間仍有些隔閡,因為以色列人依然嚴守舊約律法。但是使徒們藉由聖靈的教導,明白新約時代乃是恩典時代,外邦人信主的不須受舊約律法拘束。所以在彼得的宗教教育觀念裏,教導者並不是一味以自己的行為模式框住受教者,而是按著神的旨意,以甘心樂意、彼此相愛的心作受教者的榜樣;並且,因為每個人都從神領受了不同的恩賜,也要能從恩賜中將信仰實踐出來。
隨著福音的廣傳,信主的人散住各地,不僅種族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也不一樣,在聖經真理的大原則之下,各地的基督徒都享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和以色列人過一樣的生活。
一開始,使徒們也還不清楚要如何教導這些外邦信主的門徒,為了是否為他們行割禮的事,眾人起了爭論,因此有「耶路撒冷會議」的召開。藉由會議的討論和聖靈的帶領,使徒們作成了決議:「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徒十五28-29)。
由此我們可以明瞭:新約選民的生活方式可以隨所處的環境變化,只是不能違背共信之道。既是如此,在宗教教育的教導模式上就不可能像舊約那麼單一。例如守安息日的問題,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像以色列一樣,全國放假遵守安息日,所以不能刻板地強制所有的基督徒在安息日都一定要放下工作;又如各國的法律規範不盡相同,在不違反聖經真理的前提下,基督徒必須順服掌權者,於是各國的基督徒也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總之,新約時代的宗教教育著重在實踐面的教導,將信仰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並力求發出基督徒的香氣。
現代的宗教教育觀念
因著神的安排,末世真教會建立在東方而非以色列。從肉體上看,相對於以色列人而言,我們都是外邦人。因此,在我們的宗教教育課程裏,有關信仰生活方面的教導,必須合乎現實生活的需要,也就是因時因地制宜,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否則將淪為泛泛空談,不切實際。所以自本會實施宗教教育以來,我們有自己的上課形態、分班方式、課程內容……,這些不可能和以色列人一樣,乃是配合我們的民族習性、文化背景、社會形態所設計的,讓宗教教育能落實在生活裏。
相同的道理,全球各地的真耶穌教會都實施宗教教育,但是形態、內容、方式必定不完全相同,但精神則是合一的。
台灣近年來社會變遷的結果,原本壁壘分明的和佬人、客家人、大陸人、原住民……,逐漸開始融合,最大的改變就是能認同並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因此,同一間教會裏可能會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靈,當然也會有人數多寡不一的情況。
這對基督徒而言,應該不致構成問題,因為同靈間的情誼是「彼此相愛」、「主內一家」。人數多的族群要有包容的精神,人數少的也要學習敞開胸懷,「在耶穌裏,我們是一家人……」這首詩歌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哼唱之餘,也要實行出來。
本會的宗教教育體系由總會教育處、教區教育組到地方教會宗教教育系,可說十分完備。其中總會教育處主要負責教材編纂、教員培訓及整體性的前瞻與檢討;教區教育組以舉辦教員進修會為主要工作;地方教會宗教教育系當然是實際執行的第一線。我們可以發現,即便在台灣這樣一個不大的島嶼,仍有各地方不大相同的背景,所培養出來的弟兄姊妹也會有不同的特質;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各地的宗教教育教導都遵循聖經的原則。
不一樣的宗教教育
這幾年的學校教育十分強調「本土化教學」,希望能夠將各地方的風土民情、特有文化保留下來。反思到我們的宗教教育上面,其實,我們也要能接受「不一樣的宗教教育」。人是社會的動物,而基督徒又是入世的族群,所以不論是教員或學員,很自然會將自己從環境中受到的影響表現在行為態度上;也因為這樣不同的背景,我們才能向不同背景的人傳揚福音。
準此,不論是城鄉差異、南北差異、東西差異或民族差異,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基督精兵遍及更寬廣的層面。所以,以聖靈的引導及真理的原則為基礎,我們可以在宗教教育上作不同的發展,揮灑出不一樣的色彩,讓我們教會的人力資源更加多元而豐富。
不一樣的宗教教育,將使我們教會這個大家庭更完整、更充實。
(原[宗教教育]136期,1997年06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