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0期1997年9月)
時勢評論:[宗教教育]他們十種感受、五項要求──當今教育的省思與建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蕭光

一個國家前景是否看好,端看這個國家的中、小學教育是否成功;是否愛惜他們的民族幼苗。

四十年來的台灣及鄰近幾個國家的中、小學教育之失策、扭曲已是大家既關心又寒心的「嚴重話題」,所有國民對國家未來發展無不抱著憂心忡忡的無力感。

在這憂心的同時,吾輩真信徒對教會的宗教教育還加上一層「不放心」。因為我們是屬天的國民,同時又是暫為客旅的屬地國民,國家對我們的子弟有要求,教會對他們有期許。在一種功利掛帥,凡事以升學為導向,且是物慾橫流的社會,要培養出頂天立地,有擔當、有涵養、有仁人愛物的慈悲心之教會接棒人,沒有痛下決心,拿出靠主的信心與毅力是很難克竟全功的。

如今台灣教育界的掌門人都一一提出不少改革方案,我們期望烏雲密佈的時下教育界,能產生振敝起衰的良性效應。

而對於我們下一代的宗教教育,他們深受當今教育荼毒殘害,社會(媒體)教育身心靈嚴重汙染的病態下,我們究竟要提出何許對策來力挽狂瀾呢?

個人謹提管窺之見聊供主內同靈在宗教教育(家中和教會)及學生靈恩會的參考。

為了構建一個兩代之間(成人與孩童或青少年)健康、和諧、圓融的關係,我們可以嘗試給予他們十種感受:

1.被需要感:視他們為教會、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大小事他們都有一票的表決權,大人愛他們也少不了他們。

2.安全感:「絕不」輕易怒責或揶揄,甚或威脅孩童,正如保羅說,他以父母心疼愛信徒,甚而為他們犧牲生命(帖前二8、11)。

3.被尊重感:不因他們年紀小,而漠視他們,兩代間有最好的溝通且彼此體諒與尊重。

4.參與感:大家以他們是教會和家庭的一份子為榮,大小事務人人參與決定並執行,分工合作,氣氛融洽。

5.責任感:在給他們自由的同時,教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使之明白權利、義務的關係,人人享權利、個個有擔待,團體才會日日進步。

6.主權感:神賜與每人同樣的一生及某些特定的身外物,要學習獨自善加支配自己的時間(生命)、空間及零用錢。

7.公平感:待他們一視同仁,絕不偏袒、賞罰分明。

8.愉快感:大人愛他們,他們尊敬長輩,兩代和諧相處,共享靈肉天倫樂。

9.成就感:給他們適切的期望,讓他們生活在活潑的希望中,且常以鼓勵替代責難。

10.滿足感: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使他們的個性、興趣、性向與能力均可充分發揮,讓他們生活在充實滿足中。

除此而外,也企盼培養他們一種靈肉均衡的五要人格,即:「對人要感激、對物要珍惜、對己要要求、對事要用心、對神要敬虔」,惟其如此,家庭和教會才會有篤實的接棒人,才有美好的前景。

(原[宗教教育]139期,1997年09月號)


作者: 蕭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