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2期1997年11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學校沒教的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學校,是每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國家的人成長的共同經歷。不管你喜不喜歡,到學校受教育是人人必須盡的義務,也是每一個成長階段的孩子每天生活的重心。

配合時代的進步,我國早已實施「九年國教」,每一個國民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都可以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義務教育,除了書籍等雜費,所有費用都由政府支付。政府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希望讓人民都有接受基本教育的機會,提昇國民的素質。

然而,近三十年的光陰下來,學校教育也漸漸浮現一些問題,除了早年即為人詬病的聯考制度、升學壓力之外,這些年校園的種種風氣更讓有識者憂心不已。學校的老師諄諄教導的各種知識,影響力似乎怎麼也比不上種種光怪陸離的「學校沒教的事」,我們的下一代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無怪乎家長不是想盡辦法將孩子送到國外唸書,就是將孩子留在家裏自己教導。

不讓孩子到學校求學就可以解決問題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那只不過是在沒有辦法之下的消極抵抗。我們應該認清學校教育並非萬能,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家長必須負起責任,留心孩子在學校所接收到的訊息,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縱然外在環境不佳,仍然能保守孩子的心,這才是根本之道。

到底有哪些「學校沒教的事」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呢?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升學主義」帶給整個教育制度的影響。

升學主義的影響


升學主義的產生,也和社會進步有關。以前的社會,一般人的家境多半不佳,孩子稍大就必須幫忙家務,再大一些就要開始負擔家計,能夠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相當有限,當這些人要升學的時候,選擇的機會多,壓力自然不大。

但是當社會逐漸升級,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之後,新生代要升學已不再是那麼困難而遙不可及,升學的人增多,學校招生人數卻沒增加多少,當然會造成激烈的競爭,也使得升學壓力形成,成為每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永遠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激烈的升學壓力下,學校為了配合家長的要求,在課程安排上必須偏重聯考要考的科目,對於學生的考核也以課業上的表現為主;在家庭或社會上,更是以孩子的考試成績來評定其能力優劣。凡此種種,都造成了深遠而負面的影響。

1.學習態度的改變

現今的青少年大概都有相同的感覺:國小階段還十分快樂,沒有什麼憂慮,但是只要一進入國中就立刻感受到沉重的升學壓力。這樣的壓力使人無法快樂地學習,因為每一個科目所要求的都是考試成績要好,而且要能比別人好。

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所以,考試不考的就不用認真學習,為了成績可以不擇手段……。這些都導致學習態度不健康的改變。學生到學校追求的並不是各種知識的均衡發展,只注重考試科目的專精,長久的競爭下來,勝利者成為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失敗者則乾脆放棄學校的功課,將精力轉向其他方向發展。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也由此而生。

2.人格發展不易健全

如前所述,升學壓力使得學生發展出兩種極端,一種是很重視學業成績,另一種是不把學業當一回事。

以前的社會受教育機會不均等,反而讓各人有各自的發展。能夠上學的就專心在學業上努力,無法上學的則學習一技之長作為將來獨立謀生的準備。或許有的人會埋怨自己的「命」不好,沒辦法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有的人會不顧一切地朝自己的理想前進;或許有的人……。

但是大體而言,每個人在成長階段就能有明確的目標去努力,不至於漫無目標地不曉得自己該做些什麼,所以人格也能跟著健全發展,當學業完成或技藝成熟之後,就能進入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現在的孩子卻不是這樣。用心於課業的,可能因為升學壓力的沉重,不擇手段地要讓自己的成績表現高人一等。於是同學間爾虞我詐,深怕幫助同學之後反而使自己的實力無法突顯出來;學生和老師之間也變了樣,老師藉著課後補習大賺其錢,使學生無法尊重老師,兩者之間好像只是買賣關係。

結果使得學生在成長階段無法體會人性的純真面,功利色彩嚴重侵入校園之中。至於放棄學業的一群,因為目前的基礎教育並不提供學習技藝的管道,他們充沛的精力無處發洩,只好從事一些不健康的活動,所以國中生逞強鬥勇的狀況頻傳,成為社會治安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3.生涯規劃一片茫然

升學主義的影響使得中學階段的學生只有一個目標:升學。但是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這一群,每天大大小小的考試加上無止盡的補習,根本沒有時間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當面臨選填志願時又陷入名校名系的迷思,搞不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將來想發展的方向又是什麼,只是追逐分數向前邁進,對於未來則是一片茫然。他們不清楚自己的興趣何在,他們不知道自己適合朝哪個領域發展,他們只知道父母和老師要求他們把書讀好,其他的事都可以不用管。

4.對宗教教育的影響

升學主義的壓力使得父母緊盯著孩子的課業不放,為了孩子不輸給別人,只好安排各種補習,把孩子的時間算得緊緊的。最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教會的宗教教育。

現在各教會的青教組教員大概都了解,學員來教會的時間都算得很準,一定要準時下課,而且一定會有部分學員因為補習的緣故,總是在崇拜課時才來;如果要辦活動出外訪問,常常得安排兩次車輛,多的一次是為那些因為補習而不能準時的孩子。

有的教會有感於宗教教育的時間挪到安息日並不適當,但是已行之有年不容易變動,於是希望將宗教教育聚會時間與會堂聚會錯開,也就是會堂聚會結束之後才開始宗教教育聚會。結果發現有些家長立刻將孩子的補習時間改到下午兩點,聚會後再匆忙趕去接孩子來教會參加宗教教育,面對家長這樣「積極」的動作,教員們也莫可奈何。

宗教教育攸關孩子一生的信仰,不容我們輕易忽視;升學固然重要,但一個欠缺道理根基的基督徒,縱使在世上成就再大,又如何能發出光,榮神益人呢?

青少年流行文化


既然學校所教導的偏重於聯考所需的知識,那麼我們的子女在學校除了課業之外,又學了哪些「學校沒教的事」呢?這就是我們需瞭解的「青少年流行文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物質享受的增長,現在的青少年有著比上一代更充裕的金錢追求他們有興趣的人事物,進而衍生出與往昔截然不同的次文化。

1.電視文化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鄰里之間的往來不如從前密切,尤其身處都市叢林的人們,左鄰右舍少有往來,加上治安日益敗壞,所以孩子一回家只能窩在家裏,不像以前的孩子可以呼朋引伴,在家的附近遊玩嬉戲。

那麼孩子在家裏要做些什麼呢?最常見的娛樂就是「看電視」了。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都是「電視兒童」,從小就一天到晚耗在電視機前面,等到長大之後,電視仍舊是他們的最佳良伴,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

有關電視對孩子成長正面負面影響的探討已有很多,在此限於篇幅不再贅述。總之家長必須從小為子女慎選電視節目,因為在頻道開放之後,有許多專業頻道上的節目不但製作嚴謹,極富教育性,相當值得觀賞。其次是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後,家長更應注意他們平常看哪些節目,不要以為他們已經大了就放心。這個時期正是孩子的人格形成期,他們在這段期間培養的興趣往往延續一生,家長應付出更多關心才是。

2.電腦風潮

近年來資訊業發展快速,電腦已成為青少年最流行的「玩具」。電腦是人類許多方面的一種很好的輔助工具,孩子能及早開始學習電腦,對於他們將來的發展有相當的助益。但是每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尤其在這光怪陸離的世代,就是有人會將好東西做負面的應用,不可不注意。

一般而言,在電腦上最常見的問題是軟體和網路。

軟體方面,由於光碟的便利性及容易複製性,價格愈來愈低廉,使得經濟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十分容易取得。不肖商人為了賺錢,什麼軟體都敢賣,也不管適不適合青少年。所以家長應注意孩子坐在電腦前面做些什麼,也需要自我成長,瞭解電腦的基本知識,才能事前做好預防的功夫。

網路方面,在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網站,因為缺少管理的規範,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進入瀏覽。在同儕間的相互影響之下,青少年很容易發現一些不健康的網站,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亦不自知。關於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有人致力於發展可篩選網站的軟體,只要安裝之後,就無法進入色情或暴力的網站,家長可洽詢相關訊息以避免孩子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

總之,電腦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家長不可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不但是自我的成長,也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基礎。

3.流行電玩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動玩具也發展快速,甚至有人說資訊業的某些進步還是拜發展電動玩具所賜。

電動玩具對現在的孩子是很重要的一項娛樂,藉由聲光效果強大的遊戲,他們發洩無處宣洩的精力,這也是一般所謂「飼料雞」的通病。電動玩具所呈現的情境都是虛擬的,提供遊戲者一個豐富的想像空間,但是也有其基本的限制。

例如遊戲者必須想盡辦法求勝,所以「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心態無形中產生了;又如電動玩具在GAME OVER之後,只要再按個鍵就可以繼續玩,無形中也磨蝕了人的責任感,反正一切可以從頭再來,又何必太認真太執著呢?

最近釀成風潮的「電子雞」也值得注意,已經衍生出很多種類,例如電子狗、電子恐龍等,甚至已經有「電子情人」問世。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將有生命的實體虛擬在電子上,或許有人覺得只是消磨時間,並沒有什麼,但是這種違反自然法則的遊戲,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是問題發生之後我們才驚覺的,不容我們等閒視之。

4.打工

現在的青少年比以往更流行打工,種類和場所也愈來愈多。以前大概都侷限於家教、便利商店、速食店等等,現在則擴大到KTV、MTV等服務業,甚至「檳榔西施」、「泡沫西施」也成為許多少女趨之若鶩的打工方式。

這些打工場所的共同特色是不需要技能,而且收入更加豐厚,有些青少年僅利用課餘時間的收入,就比一些大學畢業生正式的工作所得更多。由於金錢來得容易,也改變他們的消費觀念,現今的青少年在花用金錢上,很多時候會讓人吃驚不已的。

有關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實在不勝枚舉,限於篇幅無法一一探討,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及教育人員必須付出心力,從觀察了解中體會如何與青少年溝通,只要能瞭解他們的興趣所在,不一味地排斥,相信必能與青少年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也達到輔導的效果。

校園不法文化


青少年在校園所受的影響當中,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校園暴力」的問題。由於社會風氣的敗壞,暴戾之氣也入侵校園,從早期的成立幫派、群聚結黨,前陣子的勒索,一直到現在的「完全暴力」,種種現象愈來愈駭人聽聞。

不久前有一群青少年將一名少女凌虐至死,使用手段之凶殘令人無法想像,可說極盡暴力之能事。這已經成為孩子每天上學的一種夢魘,如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並且不因此對人性失望、失去信心,其中的拿捏並不容易,需要父母用心教導。

在校園不法文化之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良物品在校園中的流通,例如菸、酒、迷幻藥物等。尤其迷幻藥物戕害青少年身心甚鉅,不可不注意。在商人有心的銷售之下,安非他命、古柯鹼、FM2等等藥品不斷藉由各種管道使學生容易取得,而且藥性愈來愈強烈。青少年在上癮之後,為了繼續取得藥物,金錢開銷相當驚人,在零用錢有限的情況下,只好用不正當的方式取得金錢,所以各種不法也隨之發生。

其他還有集體飆車、性侵犯等現象,也是必須留意的。

結語


我們的孩子身處在這個險惡的社會,身心要健全發展,必須靠父母多加關心。尤其以往認為只是傳授知識再單純不過的校園,如今也不再讓人那麼放心。種種奇怪的現象雖然令人憂心也令人眼花撩亂,不知該從何著手關心,但誠如《傳道書》所言:「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我們與其將時間精力全部花在「了解」之上,結果不但自己無所適從,也覺得抓不住青少年的心,倒不如真正從「關心」做起,相信不論什麼花樣,只要我們一顆真誠關懷的心,必定能打動青少年,讓他們從根本理解什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這才是治本之道。

《箴言》中的一句老話,雖然陳舊卻是日久彌新:「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我們在面對層出不窮的「學校沒教的事」時,切莫慌了手腳,只要記住神要我們當行的道,以此教養子女,並為他們代禱,必能隨事隨在,都得到處世的祕訣。

(原[宗教教育]141期,1997年11月號)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