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6期1999年1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但以理書第一章──在異邦綻放信心光芒的少年們(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昀寧

基本上人彼此間差異不大,所以「與眾不同」似乎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但人所嚮往的往往是在眾人所追求的事上與眾不同,例如才能、服飾、名氣、專利發明……等,因為這種與眾不同會伴隨著附加價值,不過這類的創新是建立在人彼此相互競爭之下所呈現的卓越表現,不能稱上真正的與眾不同,充其量只能稱作高人一等。

遠在距今2600年左右的時候,有幾個少年人,他們被人擄到異邦,又因為外在條件優秀被挑選進入王宮。別人求的是高人一等,希望能再被王驗中,能待在王身邊伺立,但這幾個少年人選擇的卻是與眾不同,所不同之處就是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但以理書》第一章就是記載這段事蹟,值得我們這群不但是社會的非主流,也是宗教界的少數人的真教會信徒,好好去省思、效法。

一、但以理及其同伴被選入宮(1-7)

1.時代背景(1-2)

本章一開始就道出本書時代背景,猶大國共經歷三次被擄到巴比倫,這裡的「約雅敬第三年」乃第一次被擄到異邦,發生在主前605年。約雅敬的父親約西亞王,是一位猶大國難得的好王,只可惜他不聽先知的警告,執意要出兵阻止埃及王尼哥。

因為尼哥想借道猶大國至迦基米施支援即將被巴比倫殲滅的亞述國,結果約西亞王反而戰死於米吉多。三個月後當埃及王尼哥戰敗折回埃及路過猶大時,就順勢將約西亞之子約哈斯擄到埃及改立其兄約雅敬為王。法老尼哥此時又命令猶大要罰一百他連得(3噸)的銀,一他連得(30公斤)的金,作為阻擾法老北上的罰款,對約雅敬來說,他怎敢不從,約雅敬早忘了是神顧念他父親及他高祖父希西家王的善行,才保守猶大這個弱國,竟還能生存在亞述、埃及兩大強權中近一百年之久。

他的眼中只有法老尼哥,因為這位埃及王簡直是他的再造父母,今天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乃是法老尼哥替他除去約哈斯這個眼中釘。至於罰款向百姓要就有了,因此他「向國民征取金銀,按著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王下二十三35)。為了王位他忘了誰是他真正可以倚靠的磐石、忘了誰是殺父的敵人、也忘了兄弟之情、更忘了同胞之苦,只因為他高昇為猶大王,其實卻成了貨真價實的「埃及奴」。

耶利米先知很清楚地指出約雅敬的罪行,他不但離棄神的約,事奉別神;更因為他一作了王,貪婪之心便在心中作崇。國家已經被埃及蹂躪得民不聊生,他還想為了自己的享受蓋廣大的房、寬敞的樓,濫用權力不願給人工錢,在國中帶頭欺壓困苦窮乏的人(耶二十一9、13-19),這種人簡直是專顧自己的享受卻不顧他人死活的自私鬼;加上他又殺害向他傳警告說預言的先知烏利亞(耶二十六20-23);又曾用刀割斷《耶利米書》,丟進火中燒毀,並迫害耶利米先知(耶三十六23-26),因此先知預言他必像死驢,被拉到耶路撒冷城外埋葬,無法葬在他列祖先王的王陵。

神出手了!「主將猶大王……交付他手。」(2),可見這件國破家亡的災難乃出於神的旨意。神為了刑罰他們,將約雅敬王及國中的宗室貴冑等菁英份子擄到巴比倫,連約雅敬本人也被尼布甲尼撒用銅鍊鎖著他,將他帶到巴比倫去。

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尊貴人,竟然成為承受災難的「先鋒者」,世事還真難預料!當中特別提到神將「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中」,為何尼布甲尼撒王只有拿幾分而不是全部呢?可能是約雅敬將這些神的物拿出部份出來當作「消災品」,看是否巴比倫能善待他一些;之後的伯沙撒王更將它們當作偶像宴席的「助興物」(詳情留到第五章再討論),這些神聖的器皿在不敬拜神之人的眼中,只有淪落到像一般器皿。

可見人的不信是多麼褻瀆神的事,因為他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把神當作「我的附屬品」,不將神放在眼裡,尤其是心高氣傲的人更是如此,使徒保羅特別將這類人稱作「真道上的破船」(提前一19),因為他們距離死亡邊緣已經不遠了。其實神要毀掉人的一切是極輕而易舉的,一個想要抵擋神的人,就像一隻螞蟻站在海邊斥責海浪那般的自不量力,那樣的愚笨啊!

二、王選人到王宮服侍他(3-7)

當尼布甲尼撒擄獲了這一批猶大菁英後,他為何立即網羅人才據以己用?一方面被選來侍奉他的人都是宗室貴冑,原文直譯為「國家的種子及貴族」,也就是國家的上流人,他們接受過良好的宮廷教育,也是該國的菁英份子。

如今這些人卻成了他的奴僕,如此更顯出尼布甲尼撒王的尊貴,正如某企業家門下的經理假若都是哈佛、史丹福、東京帝大、台大等名校的畢業生,一定大大顯出該企業的榮耀與老闆的領導風采,這種踩在優秀人才的背所換取來的優越感,雖然殘酷但十分吸引人。

以賽亞先知在預言巴比倫王的未來時,就很清楚描寫那種踩人頭上,高人一等的心境,「你心裏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賽十四13),但最終的結局就是「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賽十四15)

另一方面在此處又附加被選擇者的資格,就是除了身份要王室貴族之外,外在的條件也要優於常人:需要年少,約十四、五歲的青年,他們可塑性佳,很容易忘本,可以斷絕被擄國的希望;又以中東各國選擇祭司的標準──沒有殘疾的,代表這群人彷彿就是為王忠心的祭司,必須專心地將王當作神服事。

另外在中東人的觀念來說,美好的外表就有精明的頭腦,若又接受過教育,通達各種的學問,那就先天的聰明與後天的知識俱備,這樣的人才有被候選的資格。這正是人的邏輯,被選到的人要好的、美的、有利用價值的,才肯將本有的資源投資在其上,以獲得更大的報酬。企業、學校選才是如此,一般人的婚姻大事更是如此,這與神不以外在條件及不計報酬地來揀選人的原則,是截然不同的思路。

之後,又記載王如何對待這些被選中的人:

第一、為他們取巴比倫的名字(7)

換取他們的歸屬感,讓他們忘記自己原本是哪裡人,反正一律都是巴比倫人。另外,根據但以理及他三位同伴的名字來看,這些名字的意義都起了很大的變化。

但以理原意是「神的審判」,改名後的伯提沙撒是「Bel女神,求你保護皇帝」;哈拿尼雅原意是「耶和華施恩」,改名後的沙得拉是「我害怕神」,此神可能也是Aku神;米沙利原意是「誰像神」,改名後的米煞是「我沒有任何價值」,比較的對象可能是巴比倫的主神Marduk;亞撒利雅原意是「耶和華幫助」,改名後的亞伯尼歌是「Nego的僕人」,Nego也是巴比倫的神明之一。

從上述太監長所取的名字看來,企圖要他們忘記他們之前所敬拜的耶和華,藉由名字冠上巴比倫諸神明的名,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接受這些偶像的薰陶。包括這些神話故事中的神明之傳說淵源、性情、喜好、價值觀……等,讓他們寄情於該偶像的情感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第二、讓他們學習迦勒底的文字(4)。

所謂的迦勒底的文字包含了迦勒底人最擅長的各種卜卦和占星的學問,更包含了巴比倫的文字及一切政治思想、法律典章、宗教、文學、藝術……等,屬於巴比倫一千多年來歷史延續下來的人文思想範疇,試圖用這類無形的意識形態同化這群菁英。

自人類歷史以來,強國的文化侵略一直是強國維持國家穩定必要的手段,尤其在宮中服事王的外族人,更難以倖免這類的無形爪牙。加上學習強國的人文資產,彷彿是替他們鍍金,使他們與族人比較起來,增添了許多的優越感,試問誰能抗拒呢?

第三、享用王宮上好的膳食(5)。

這種特別的待遇,絕不是吃飽與否的問題,而是有如今天高薪聘請你來工作,無形中這就有獎賞你比別人高人一等的佣金,希望在享用與眾不同的待遇後,能忠心地為王所用。另外在中東地區,吃主人的宴席具有立約的意義。例如雅各與拉班就在關係緊張時,他們藉著一起吃飯和立誓,重新恢復彼此友好的關係。因此吃了王的膳食,就是願意接受王的盟約,忠心地服事他。

更可怕的是,通常王的膳食都先祭過偶像,才供人使用,以表示願意與該神明聯合有盟約的關係。這種軟硬兼施的計謀,對想要持守原有宗教信仰的猶大族少年,是極大的挑戰。就在此時仍然有四位特別的猶大族少年(6-7),他們想在這股巨大的狂瀾中,勇於突破重圍,堅持他們想持守的原則。

今日我們有許多信徒接受良好宗教教育的薰陶,有個外人所比不上的良好人格,假若加上神賞賜他們聰明才智,很快就成為社會相爭網羅的人才。問題是有一些人被這些外在的不良惡俗同化,將財、名、利、色烙印在這些人的心中成為他們的新名,其實這些外在的優越感、優渥的待遇及常人所不能享受的特權,充其量只是生命的鍍金膺品,經不起風吹雨淋日曬及時間的摧殘,對我們加增生命本質的價值,一點幫助都沒有。

(下期待續)


作者: 昀寧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