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6期1999年1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跳出傳統開創新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禾子菱

人生活在社會中,有許多好的品德,如勤儉、愛家……等,這些好的品德成為人生活的一部分,從前人流傳下來,後人接續傳承,我們叫他傳統,且是優良的傳統。可惜這些傳統因歲月、環境的改變已經漸漸消失了,人不再勤儉,重視的是放縱肉體的享受;人不再重視貞節的感情,所以到處充滿淫亂、離婚、未婚生子,或只要孩子不要結婚等的理論到處充斥。

從另一個角度言,傳統的價值有時也造成人的束縛,對人造成損害,而要拋棄這種傳統的價值觀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如一般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希望按傳統的升學管道讓孩子接受教育,或是按社會的價值觀來安排孩子學習的科目,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興趣與希望。對一個基督徒而言,面對舊傳統,迎向新世代,他們該如何去抉擇;對教會的福音工作而言,在面對變化迅速的社會裏,在到處充斥潮流的文化中,在面對傳統的價值觀下,他們不但要能跳脫傳統、組織的束縛,也要不受世俗潮流的影響,更要能夠開創新局;而其中的原則,就是不能違背信仰,違背聖經的道理。現謹就聖經中的例子與大家彼此分享:

以利沙先知


經文:王下四8-37

書念有一個大戶的婦人,經常接待先知,讓先知在困乏當中得到安息,甚至她在接待先知的事上費了許多的心思,她為先知蓋了一間小樓,安放床榻、桌椅、燈臺,讓先知可以休息,可以讀經禱告,因為書念婦人愛心的接待,神賜給婦人一位兒子,這是她和丈夫唯一的兒子,也是他們所愛、年老時所生的兒子。

有一天這孩子竟不知什麼原因死了,婦人急忙將孩子放在先知的床上,騎著驢到迦密山去找以利沙先知。書念婦人一看到先知,就不由得悲從中來,上前抱著以利沙先知的腳痛哭,先知的門徒基哈西見狀就上前來要推開婦人,因為這是違背當時的禮俗,但以利沙先知卻告訴基哈西說:「由她吧!因為她心裏愁苦。」

以利沙先知不受當時的傳統禮俗的束縛,因為她知道書念婦人心裏愁苦,需要得到安慰,她抱著以利沙先知的腳放聲大哭,是因為深信從先知那裏可以得到神的安慰,而這樣的痛哭,是完全地交託,是完全地信任,是完全地倚靠,就像女兒抱著父親一樣。

以利沙先知拋棄傳統的禮俗,讓書念婦人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中得到安慰,看到倚靠,進而完全地交託。倚靠、交託先知,就是倚靠、交託神,不但讓在苦難中的書念婦人得著安慰,也讓她走出黑暗,看見神的曙光,而迎向光明。

耶穌


經文:太十二9-14

耶穌在會堂裏看見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就有人問耶穌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耶穌。因為在猶太人的傳統裏,安息日是不可以做任何事的;就算現在的猶太人也是一樣,仍然持守這樣的規定,安息日不能走遠路出城、不能開燈、不能開車……等條規。

他們忘記了神設立安息日的真正意義,只是遵守表面傳統律法的字句。雖然他們知道守安息日是要紀念神創造的大功,雖然他們知道守安息日是為了紀念神救他們出埃及,脫離為人奴僕的恩典;卻不知道安息日是神要人身心在神設立的日子得到祝福,得到安息,所以他們設立許多的條規來束縛自己,以為這樣是守安息日,是敬虔拜神的人。

耶穌告訴這些遵守傳統的猶太人:傳統不是不好,但要合乎神的真理。這位手枯乾的人,在神的殿敬拜神,在安息日得不到安息,失去了拜神守安息日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耶穌要告訴他們所謂敬虔拜神的人,不是只有表面。外在好看的拜神,是要發出內心的敬拜,看到需要幫助的人,要伸出雙手,不是藉傳統的條規為借口,來掩飾其沒有憐憫的心。所以耶穌說:「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

耶穌拋棄傳統的禮俗,使一個深受痛苦,手枯乾的人得到醫治,在他的生命中真正的體會到神創造安息日使人得安息的意義,也體會到安息日是領受神恩典的日子,是紀念神救贖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日子。

保羅


經文:加二1-3

保羅未信主前是個猶太主義者,他第八天受割禮,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上說,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是無可指摘。但是當他拿著大祭司的文書,往大馬色的路上要捉拿捆綁信奉耶穌的門徒,主向他顯現呼召。主耶穌就是以色列人素來所盼望的彌賽亞,可是當時信奉耶穌的猶太人並為完全脫離祖先的傳統,認為外邦人要受割禮才能成為神的選民,這是要突顯出猶太民族的優越性。但更重要的是這違背了主要人得救的福音,保羅帶著提多前往耶路撒冷,並未向提多施行割禮,說明主的福音與割禮沒有關係,主的真理不該讓偷著進來信耶穌的人混亂破壞。

保羅於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在路司得揀選了提摩太,帶著提摩太去宣揚主的福音,因為提摩太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希利尼人,為了福音的工作能順利完成,保羅為提摩太施行割禮(徒十六1-3)。

從保羅對提多及提摩太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保羅傳揚主的福音,不受組織、傳統所束縛;福音的工作是多樣性的,但重要的原則是不能使福音變質。

結論


教會處在多變的社會裏,福音的工作當不受組織的束縛,組織是個原則,在多變的環境中,福音的工作當隨環境的改變作適當的調整,讓福音的工作呈現靈活的現象,這樣福音的推展才能發揮其成效,福音的工作才能落實。在商業的管理中,有一種變形蟲的組織理論,就是當環境改變時,組織也跟著改變,去適應新的環境變化,不因傳統的組織束縛之下被淘汰,顯出他的靈活性及機動性,教會的福音工作亦當如變形蟲般是靈活且具機動性的。

* *    * *


曾聽一位傳道見證,在十多年前,教會尚無規定職務會可以運用教會多少金額的限制,有一次傳道與一位負責人出去訪問信徒,剛好遇到一位弟兄家裏遭受火災,家中的東西都燒光了,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傳道和負責人馬上每人先拿5000元給他慰助應急,解決他的難處,沒有回去先開職務會,看決定多少錢再去慰助,傳道與負責人的應變,不受組織條規的束縛,不但幫助的弟兄的燃眉之急,也讓他體會到主內一家的愛。

教會在隨著環境的改變中,福音工作改變的方式,當有其原則性,不是盲從的隨著潮流,如社會福音、社區關懷等(不是反對)。重要的是當你的福音工作之性質改變了,你福音的內容是否也改變了呢?你福音工作的目的是否也改變了呢?保羅說他傳揚福音,不是用高言大智,只高舉傳揚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奧祕(林前二1),所以教會的福音工作應視環境不受組織的束縛,但福音的內容高舉耶穌基督卻是不能改變。

一個基督徒生活在這多變的社會裏,在傳統與新潮的交替中,我們要如何抉擇,面對人生呢?在保羅勉勵提摩太的書信中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裏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提後一13-14)

(原[青年團契]1999年01月號)


作者: 禾子菱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