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6期1999年1月)
信仰社會:[聖靈月刊]關懷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童瑞芝

台北教會成立了「中堅團契」,顧名思義就是:將正處在人生顛峰黃金階段之年齡層組織起來。遺憾的是,每次聚會的時間總是和公司上課相衝突。第一次參加時,安排的課程叫「關懷中年」,我很喜歡這個主題,因為我們在關懷老人,及關懷青少年的事工上做的不少,但關懷中年的活動或話題似乎還不多;所以那次的聚會,我自己的心得是滿多的。

看到「關懷」兩個字,總讓人有溫馨的感覺,若將它付諸行動,更讓人有溫馨的感受。所以我很喜歡「關懷」這兩個字眼。人到了中年,經歷的人生雖然不如老年人的飽滿,但各方面的歷練也都漸趨成熟穩健,就因為正處人生的顛峰期,所以較少被關懷。

其實中年期正是擔子最重的時期,因為老年已卸下擔子,青少年尚未有擔子要擔,而中年是上有老人要奉養、下有子女要撫養;在教會中又有聖工要擔負,在社會上還要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及為生活糊口而打拚,這種種的壓力當是隱藏中年危機的所在。所以藉由此團契可將相同的困擾、相同的壓力,以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思考來相互切磋勉勵,算是對內造就的重要聖工。

中年是教會的精兵、支柱,中年人遇到的難題都會成為信仰的破口,若彼此藉著關懷發覺問題,並解決問題,將每一個破口用神的愛補合,教會才能有堅強的精兵陣容擊退撒但,期盼大家重新認識中年,亦是最需要被關懷的一群。

除了中年的關懷,我覺得社會的關懷也是我們真耶穌教會應當努力去做的。我們雖不參與政治,但對於社會弱勢團體,我們亦當致力去關懷。主耶穌在世時,傳揚福音和施行愛心是並行的,祂經常主動關心貧病弱勢者。

我自己曾長時間在殘障基金會幫忙過,像伊甸、廣青,也曾接觸陽光、愛盲等團體;這些團體基督教色彩比較多,在一段長時間接觸後,常會看到不同宗教團體來捐獻與關懷,遺憾的是,從未讓我看到任何以真耶穌教會的名義來訪問過的。

我想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聖工方式應該作些調整,否則徒增人們對真耶穌教會抱以神秘的眼光,對我們身負傳福音之重責大任是有阻礙的。不過近幾年來,全省各地走出會堂外的各項佈道,如此主動出擊也是掀開神秘面紗的第一步,而且有很多現成的社會資源,是我們可以應用的。

像我們每一間教會都有不同的團契,例如婦女團契、迦勒團契、或各大專院校之團契等等,除了教會間彼此相互訪問,其實也可利用團契的功能去探訪育幼院、養老院或各弱勢團體;並可以製作一面小小的旗子,每當探訪時就致贈一面印有「真耶穌教會某團契」字樣的旗子,無形中就能將真耶穌教會的名字傳揚出去。能在各個角落都看到真耶穌教會的名字,應該比作電視等媒體廣告更有效吧!況且這項聖工是不分地域皆可行的。

關懷弱勢人群是主耶穌在世傳福音時最重視的,畢竟活在世間已經夠辛苦、夠沒尊嚴了,若能讓他們的靈魂將來得到榮耀及安息,是不是我們這蒙大福氣的人應該去關心的呢?如此一來,藉著小團契的事工發揮,能讓更多弟兄姐妹在聖工上有分,真是一舉數得。

另一項可發揮的資源就是總會的視聽中心,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視聽中心作一些關懷事工。在社會裡尚有被排拒在福音門外的一群,他們就是聾啞朋友。對於眼盲朋友方面,我們製作的福音卡帶及平常聚會的證道錄音帶,似乎已足夠供應他們;但是在聾啞朋友的照顧方面總覺得還有缺欠。

我認識的幾位聾啞朋友,有一位是從小跟著父母信天主教,我就無法讓他分辨天主和基督的不同,而他的信仰也只停滯在聖誕節要狂歡的地步;其他幾位大都沒接觸過宗教信仰,更別說有機會認識「耶穌」這兩個字了。我不會手語,一些道理要用筆談還真是花時間,若真要帶他們到教會,也只能枯坐,可能沒多大效果。

曾在聚會時招呼聾啞朋友,但讓我感慨極深,真不知該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自己靈修,並明白我們最基本的五大教義。所以如果我們能請有手語恩賜的同靈,像製作福音卡帶一樣製作基本的教義錄影帶,讓聾啞朋友有機會聽見(看見)聖經話語,進而接受神,這是否也是我們該關懷的呢?

現在的教育發達,聾啞朋友的手語日漸精深,書本的內容用手語教導,他們也比較容易瞭解。所以我們若能發輝這種功效,讓他們有機會認識聖經道理,平常也能像聽錄音帶一樣在家看錄影帶靈修,因為畢竟我們還無法做到聚會時旁邊有手語翻譯者,所以製作錄影帶應該是較可行的。

我們可藉參與各樣的義工將真耶穌教會的福音傳揚出去。社會上需要關心的對象很多,如受虐兒童、婦女、受性侵害或各種癌症患者之團體等,讓現代人參與義工的機會愈來愈多,若善用此資源於關懷別人之際將福音傳揚,應是最方便也較有效率的。

例如大專團契可找陪讀的志工,強健的同靈可照顧居家老人或重度殘障者,很多機會能讓我們深入耕耘,就看我們怎樣運用神的智慧來得人了。主耶穌說:現今正是收割的時候。讓我們將神的愛確實行出來,用心去體會神關心人的靈命、願意世人得救的心情。多注意周遭需要關心的人,靠主的力量付出真誠的關懷,屆時必享得人如魚的喜悅滋味。

保羅說:「我並不求什麼餽送,所求的就是你們的果子漸漸增多,歸在你們的帳上。」(腓四17)。且讓我們嚐嚐因自己付出關懷,而果子增多的甘甜滋味吧!



作者: 童瑞芝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