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7期1999年2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但以理書第一章──在異邦綻放信仰光芒的少年們(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昀寧

二、但以理等四人靠神拒絕 王的膳食(8-21)

1.他們請求太監長及委辦不要給他們吃王膳(8-13)

但以理他們肯「立志」保守聖潔,在被擄到異邦之地仍願意面對強權的威嚇及利誘,實在值得後人效法。但這不是一件一廂情願的事,有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不只關係到他們自己,也牽扯到周遭的人,尤其是監管他們的上司。

例如第一次但以理跟太監長要求不吃王膳的時候,太監長就恕難從命,「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裏難保。」太監長為難地說著。我們姑且不論他們的未來如何,但他們能順利不吃王膳,其中的緣由就值得我們探討了。

(1)但以理及其三友有良好的宗教教育

提到他們四人的宗教教育,就要追朔到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在猶大諸王中的宗教改革活動中,比較成功的諸如能帶領百姓離棄偶像,或像約沙法、希西家能重建宗教系統的組織,更甚的就如希西家能帶領百姓守節,重新建立宗教生活。

其中,最徹底要算是約西亞王,因為他無意中得到律法書,因而帶領百姓回歸律法,雖然以神的角度來說,王有心百姓無意,只是假意歸向神,隨便應付了事以免得罪王而受虧損(耶三10),但仍造就了少數人,在這個異邦的環境中,孕育出這四位綻放信心光芒的信心偉人。

另外這四位的父母雖然貴為王室貴族,提供給他們的下一代良好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更提供了最好的生命資產──信仰。因為他們的財富已被巴比倫洗劫一空,無法留給下一代,他們所提供的教育在異邦無用武之地,還要重新接受訓練洗腦,此時唯一成為他們最寶貴的利器就是眾人所忽略的宗教信仰。

他們從他們父母身上學會如何親近神、抓住神,神一點都沒有虧待他們,使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能靠主屹立不搖。此時讓我們不禁為現今一些心眼被蒙蔽的信徒感到堪憂,在這個愈來愈脫序的社會,他們竟然仍教導孩子「學歷至上,金錢至尊」,信仰只有寄託之用,安撫情緒淨化人心而已,卻忽略了下一代最寶貴的人格養成及宗教教育。

尤其當今社會中,受高等教育的莘莘學子頻頻成為社會的亂象時,若我們這些生長在富裕環境中的「王室貴族」,又對這點認知不醒悟的話,那真的就猶如詩人所說的:「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十九20)

(2)他們肯立志不玷污自己

立志直譯就是「放在心上」。我們若將一件事放在心上,自然內心就好像中東的牛負上軛,木桿的末梢有字型的木圈套在脖子上,讓負軛的牛受到拘束,使牠的行動被主人掌握。他們願意將不玷污自己的心願放在心上,即使周遭環境有再大卻違背他們心願的益處,也甘願被他們的心願套住脖子而不為所動。這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自由,是大有盼望的。

換個角度來想,假設但以理他們四人對抵觸信仰的事「不放在心上」,正如以賽亞責備巴比倫的婦女對未來的態度一樣,一次、兩次的妥協,內心的煎熬使他們內心不能坦蕩蕩,漸漸地就只有「麻木不仁」,放棄與神同心共負一軛的機會。最後的景況必像耶利米責備哈拿尼雅先知傳假預言的情形一樣,「你折斷木軛,卻換了鐵軛!」(耶二十八13)

想要逃避神的木軛,反而被世界的鐵軛束縛了,更痛苦也更難承擔,一輩子再也享受不到湧自內心的快樂,只有沈沉浸在王宮中,想盡辦法用財、性、權、名……等永不滿足的情慾麻醉自己的心靈,直到斷氣的那一刻;更可怕的是「烙熱的鐵軛」又要加諸在自己的頸項,癡癡地跟隨著,直到永遠。二千多年後的我們,選擇哪一條路呢?理論是前一條路,實際上選擇後者的人卻不在少數,這不是很弔詭的現象嗎?

(3)四人同心面對難關

在本章並沒有記載他們是否在被擄之前四人就互相認識,或彼此是否有親戚關係,不過根據第二章17節:「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的記載,我們可以很肯定的是在宮中訓練期間,他們不是住在一起就是常常有在一起的機會。有同伴的感覺真好!彼此互相打氣、提醒、支持,《傳道書》的作者也強調兩人總比一人好,因為若有一人跌倒了,另一個可以扶他起來(傳四9-10)。

人是社會化的生物,因此人很難脫離群居的生活模式,但在人類的生存模式中,大吃小、強欺弱的黑暗面常常發生。白人進入北美洲之後,印第安人消失了;當微軟公司的Window9X/NT成為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的主流時,其他少數非主流的作業平台如Macintoch、OS2、UNIX等就要面臨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窘境。

信仰的大欺小的情形,更是血淋淋的悲劇,使徒教會時代佔多數的傳統猶太教逼迫少數的基督徒;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初期,天主教企圖消滅信義宗、改革宗,甚至引爆了十七世紀初的三十年戰爭,造成了歐洲人口的劇減;十八世紀初逃到北美洲的清教徒,為了躲避英國國教的逼迫,他們被迫離開家園,更可憐的是他們當中有許多人,不是發生船難就是死於寒冷的冬天。

當台灣光復不久,日本軍隊離開台灣時,有南澳教會信徒為了信仰被族人殺害,造成這群被人逼迫的少數人要翻山越嶺到花蓮秀林鄉的富世教會避難……,在在顯示少數人在群居社會中,被排擠的辛酸與無奈。

不過被大群逼迫的小群,他們往往格外團結,因為人天生就有求生存的本能。在信仰的事上,為了神落到被人「踩在地面」的下場時,同心倚靠神是戰勝多數人的利器。保羅勉勵那些深受信仰逼迫的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為了儆醒預備主再來的日子,弟兄姊妹彼此間要「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五11)。在一起同受痛苦的饗宴,無形中就讓饑渴虛弱的心靈獲得飽足,使軟弱疲憊的靈魂重新站立起來。

(4)神特別的開路

「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9),明明太監長沒有答應但以理的要求,為何說他在太監長眼前蒙憐憫呢?其實真的是神大大的保守。假若太監長不欣賞但以理的話,他會認為這些十來歲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作亡國奴而被揀選到王宮已經是王很大的恩寵了,還要提出會拿太監長性命開玩笑的建議,但以理及其三友的下場如何,稍用點想像力就可略知一二。因此第一步表面上雖然失敗了,但骨子裏他們卻獲得太監長的同情。這四人沒有被形式上的拒絕打擊他們的信心,反而再鼓起勇氣,向直接監管他們的委辦再提出他們心願。

第二次但以理向委辦提出明確的建議,也就是給他們試驗十天,僅食用素菜與白水,看看結果如何?這需要很大的信心,因為十天後並沒有他們所預期的結果,他們該如何面對下一難題。還好神試驗人是循序漸進的,祂所給人的擔子絕對是人所能擔當的,只怕我們不願意承擔神所賜的軛。奇妙的事發生了!

一般凡是官大的人所不敢承擔的事,官小的人更不敢承擔,因為他們更沒有本錢去承擔違背王旨的罪,神竟然是藉由官小的委辦來完成但以理他們的心願,神就是如此奇妙,讓我們無法測度。

我們行事為人若有依靠神的心意,一定會遭受世界洪流的抵擋,這就像北美洲的鮭魚一樣,它們雖然是海中的魚,卻要產卵於河的上游,因此它們必須要逆流而上,突破困境與水流,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來繁衍下一代。耶穌在祂即將被釘十字架之前,祂深知我們軟弱,特別向凡信靠祂的人提出保證:「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約十六33),但隨後又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為什麼祂說我們有平安,一下子又說我們有苦難,這不是很矛盾嗎?

此時我們要特別留意「地方副詞」,信靠主的人會得到「在主裏」的平安,但並不代表我們就被萃取出來,隔離於世界之外,世人會經歷到的苦難我們仍然躲不掉,更甚的是有些苦難是隨信靠祂而來,所以苦難似乎沒有減少,反而有加增的風險。

幸好之後主又說:「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這個保證是再好也不過的事,因為主勝了掌握世界的惡者,即使我們仍生存在那惡者的領土之下,但我們猶如住在耶穌的租界地,若沒有主的允許,誰能把我們怎麼樣呢?假若我們對這層保障深具信心,心中就穩如泰山,這種平靜安穩的平安,不就是神最好的禮物嗎?

2.神奇妙的作為(14-21)

神展現祂的大能,不但讓他們用素菜、白水,竟然比別人更肥胖俊美,讓委辦能網開一面,甘願繼續違背王的命令達三年之久;更對這群少年人日後的屬靈爭戰,有莫大的幫助,彷彿一針強心劑,促使他們行事為人更以神為中心。另外神並賜他們聰明知識勝過別人十倍(20),這是神賜給他們額外的禮物,他們四人萬萬也沒有想到會這樣,當然如此優異的表現獲得王的青睞,而被選立正式在王身邊侍立。

但以理他們四人並不是為了這些才吃素菜,喝白水,而是真正為了信仰才得到這些意外的結果,因此有人若想以敬虔成為得利的門路,神絕不會成就,就算讓他暫時得逞,最終只會被自己的貪慾愁苦刺透,讓自己沉入敗壞及滅亡之中,被神唾棄(提前六3-10)。

此處提到「無一人能比得上他們」,天下怎有這麼巧的事,最聰明都是他們這群吃素菜及喝白水的猶大少年,事實上這種異常現象,正是神在王選人的事上,凸顯出祂的能力。神是聰明知識的源頭,若沒有神的允許,人的努力便是枉然。

有人汲汲於追求聰明知識,花費許多金錢與時間,換取自己擁有聰明知識的形象,以便謀取高人一等的機會。世人會如此行,是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智慧看清這樣的事實,神的選民若沒有這種認知,不以神為生命中的寶貝,反而一味尋求世人的腳蹤,豈不是比世人更可憐嗎?

其實但以理他們四人並沒有放棄學習各種迦勒底文的機會,只是他們對於這些屬世的一切抱持的態度是盡本分、順其自然,只要不損及生命的本質及信仰的原則,能學一些知識何樂而不為呢?他們沒有一頭栽下去,像鴕鳥鑽入地面下,專心致力於這些迦勒底文而不管一切。耶穌曾比喻說神的國好像種子長大的過程(可四26-29)

撒種的人按照正常的作息,正常的工作程序──該播種就播種、該收割就收割,一切都出於自然。換句話說,神有神的計畫,也有祂的時候,我們栽種的人只要盡本分,不汲汲於結果如何,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要違反大自然的規律──神的道。

這時忽然讓筆者想起大學時代,某位德國的教授告訴我們:「不要輕忽任何的小事,做任何事只要享受過程,不問結果,因為只問結果會扭曲我們對該事物判斷的價值。」不要太計較得失與結果,免得我們失去了赤子之心,汲汲於別人的眼光與眼前的利益,喪失神要我們享受過程的機會,也喪失仰望救恩的原動力。

以致於當我們斷氣的那一刻,才發現以前以為得到的金塊,原來是一包包垃圾,一樣也帶不走,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中,完全化作烏有,只留下滿心的懊悔與怨嘆。唉一聲!就被丟入永無止境的流沙,永遠伴隨著墜落、墜落、再墜落的永恆,一輩子的痛苦只能像解圓周率的結局一樣,永遠都陷入無限循環小數的夢魘裏,您說是嗎?


作者: 昀寧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