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8期1999年3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聖經中的文體──比喻

疏耕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其上。」(太十三31、32)

甲 

這段講教會。教會就像是一粒芥菜種,是最小的種子,但是卻長成大樹,芥菜就是芥菜,為何長成大樹?就是因為變質了。飛鳥代表惡者,棲息在教會之下。

乙 

芥菜種很小是指教會一開始很小(芥菜種不是最小的種子,這裡只是突顯它的小),但是後來人數愈來愈多,就像一顆大樹一樣(大樹也只是突顯其大,而不是說真的長成大樹)。這些鳥就代表沒有方向的人,到樹上棲息,所以這段話是指教會逐漸成長,到某一個程度之後,不管什麼人都躲在教會裏了。

丙 

心中懷著天國的盼望,期待天國的來臨,就像是有人把芥菜的種子種在田裏,盼望它日後長大。「天國」距離現實似乎很遙遠又難以掌握、難以理解,對現實的影響就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小,那麼微不足道;但是等時候到了,天國卻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真實地臨到,並將帶來超越一切的影響,飛鳥指先前那些不信的或敵對的人,到時也要仰望天國。

丁 

這段是說,天國就好像芥菜種一樣,逐漸成長,終於完全實現,樹形容其大,大到飛鳥都可以宿在其下,飛鳥在但以理書的異象中有萬國的意思,所以這裡應該也是指萬國◎換句話說,天國大到萬國都依附其下。

經文解說


對於這段經文的主題,甲、乙認為是教會,丙、丁認為是天國。關於芥菜種,甲特別強調是「最小的種子」,其他人都認為並不是最小,長成樹,甲認為菜變成樹是變質的意思,乙、丁認為「樹」只是形容「大」的意思,丙則認為是指一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所以芥菜種長成樹,甲認為是指教會由小變大,大到變質,乙認為只是單純指教會成長,丙、丁都認為是指天國逐步實現。關於飛鳥,也有不同見解,分別認為是「惡者」(甲)、「沒有方向的人」(乙)、「不信或敵對者」(丙)以及「萬國」(丁),飛鳥宿其下也因此有不同的解釋。所以短短兩節經文,甲乙丙丁卻作出南轅北轍的解釋,所以我們要問:碰到這種經文怎麼來理解?

聖經的文體

所謂的文體,是指一種表達方式,聖經的目的是讓人明白神的旨意,不同的對象、主題、目的,有時必須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才能讓人更容易瞭解,所以,聖經也採取許多不同的文體,讓人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認識神。

關於聖經的文體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有的按照一般文學體裁而區分為詩歌、神話、寓言、法律、箴言、敘事體、論說等等,有的以對聖經之特殊詮釋觀點而區分為比喻、寓言、預言、預表、啟示文學、詩歌等等,然而無論哪一種分法,其目的都在於:藉著對表達方式的分類,找到每一段經文正確了解方式。換句話說,分類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反過來說,如果不能有助於瞭解,這樣的分類就是無用的分類。所以,基於這樣的理解,本專欄打算用幾章的篇幅,介紹聖經的幾種特殊而典型的文體,指出其特徵,並且嘗試建構一個瞭解的基本結構,對於瞭解經文沒有特別意義的分類,就不作討論。

什麼是比喻?


在此先列出幾個有趣的說法:

§「比喻是地上的故事,卻有屬天的涵義。」

§「比喻是利用日常生活的故事來教導深刻的道理。」

§「比喻是用有趣的事物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把無趣的道理給你。」

這三種說法都表達了部分的真相,為了充分瞭解什麼是比喻,我們從三個角度來思考:

1.比喻的意義

比喻一般被理解為:把兩種東西擺在一起,互相比較、參考、印證。比如耶穌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就把「天國」以及「寶貝藏在地裏」放在一起,於是我們可以從對「寶貝藏在地裡」的理解,進一步了解「天國」。進一步分析如下:

(1)比喻至少會有兩樣東西互相比較,所以如果從頭到尾只有一樣東西,或者是雖有兩樣東西,卻不互相比較,就不是比喻。所以讀比喻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相互比較的兩件事;否則整個理解將會偏差。

(2)比喻通常有一個核心意義,所有比喻的內容、角色、動作、劇情都以此為中心發展。這裡引申出解釋比喻的重要原則:整體性原則。(下文再敘)

2.比喻的功用

比喻的功用可以大別為二:

(1)比喻是為了讓人瞭解:比喻可以針對不同的對象,利用不同的題材,達到激發情感,吸引注意,進而刺激思考,瞭解道理,針對不同的人,耶穌用不同的比喻,讓他們能夠領受道理。「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可四33-34)

(2)其次,把信者從不信者當中分別出來,耶穌講解比喻的功能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換句話說,耶穌用比喻以使那些相信的人可以剛強茁壯,而不信的人則心地更為剛硬。

3.比喻的要素

比喻通常包含三種要素:

(1)屬地的事件、事物

亦即比喻教地取材的部分,比如牧人找亡羊、婦人尋找失錢等等,通常取材自日常生活。

(2)屬靈的教訓

隱藏在日常生活故事背後的,是屬靈的教訓,比如迷羊的比喻其屬靈教訓是「天上的父不願意人失喪」。

(3)類比關係

屬地的事件跟屬靈的教訓之間有類比關係,所以能產生聯想或刺激人瞭解,耶穌天國的比喻多以「天國就好像……」開頭,這裡講的「好像」,就是類比關係的意思。

比喻的解釋


比喻是用明顯的東西說明不明顯的東西,而這個明顯的東西,來自日常生活,不明顯的東西,通常關乎神國的奧秘,因此比喻的理解乃是一個由微而顯的歷程,也是一個「關聯性思考」的過程。所以適時注意以下幾點就顯得重要:

1.要謹慎尋找比喻的核心意義

比喻有一個核心意義,在這核心意義的光照下,其餘細節的意義才能進一步確定,而這個核心意義必須要對整個事件的分析來掌握。比如浪子的比喻(路十五11-32),無論是浪子的放蕩敗德、大兒子的不平,都是用來映襯本比喻的核心宗旨:天父無盡的憐憫。

「核心意義」的概念也讓我們瞭解到比喻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所以對細節的瑣碎幻想應該避免,比如在撒種的比喻裡,不必討論撒的種是好種還是壞種,也不必討論為何是三十倍、六十被、一百倍。核心意義必須要和整體經文的宗旨協調。

2.要明白比喻的細節

比喻是以一些大眾熟悉的事物來傳達神國的奧秘,所以掌握重點後,更要注意每個細節,以求完整而充分的瞭解。在這層面應特別注意當時、當地的文化,才能正確解讀比喻的內容。(然而,在細節的理解過程中必須避免與核心意義無關的想像。)

3.要注意聽眾的靈性及智識特質

許多比喻是專門針對聽眾的屬靈特性而發的,比如針對彼得「饒恕弟兄七次」的說法,耶穌設了「不饒恕的惡僕」的比喻,針對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冥頑不靈,乃有「葡萄園和佃戶的比喻」。

4.重複出現的比喻要相互對照。

5.已經明白解釋的比喻應該避免再作出不同解釋

天國的比喻


比喻可從不同的角度區分為不同種類(在此仍要強調:分類是為了瞭解分便,如果不能增進瞭解,我們就說那是無用的分類。),其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就是耶穌所講關於天國(通常以「天國就好像……」開頭)的比喻,這些比喻被許多人認為是瞭解神國奧秘的鑰匙。在本文有限的篇幅無法詳細討論所有的天國的比喻,僅能針對本文主旨提出幾個重要的詮釋觀念:

1.天國的比喻其目的並不在於說明神國的性質,而是在於描寫神的國度在我們的時代裏發展的過程,直到末日。換句話說,神國的倫理原則以及神國的本質並不是這些比喻的重點。

2.天國的比喻對於信徒的主要意義在於:建立一種正確的時代觀念,瞭解雖然現今的世代邪惡,可是神的國度已經真實臨在,並且有撒旦偷偷混雜其中的敗壞因素。

3.天國的比喻包含三種天國的觀點天國已經來臨,天國繼續來臨,以及天國最終的實現,這三種觀點是詮釋天國比喻的關鍵,所以解讀天國的比喻,必須區別講的是哪一段神國。

芥菜種與飛鳥


芥菜種的比喻屬於天國的比喻,所以它的重點(核心意義)存在神的國度在我們時代發展的過程,因此可以得知,芥菜種是比喻天國,把芥菜種種在田裏的人,就是把天國的統治權能帶來世上的耶穌,「種在田裏」指的是上述三種天國觀點中的第一種:天國已經來臨。芥菜長起來,指的是「天國繼續存在」。芥菜種長成樹,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菜變成樹是一種質變,然而「天國」不會變質(而且,注意上一段所提示:天國的比喻並不說明天國的「本質」),因此我們轉向第二種說法,認為這是表示它「異乎尋常的大」,大到飛鳥都宿在其上。我們知道芥菜種氣味辛辣,因此在巴勒斯坦地,常常有鳥棲息在芥菜園啄食芥菜種,所以耶穌用這樣鮮明而熟悉的圖畫,向聽眾說明。問題是:「飛鳥」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思考:

1.飛鳥在舊約通常都代表撒但及其邪惡的勢力,所以猶太人描述巴比倫是「飛鳥的巢穴」,意思是說,巴比倫是各樣污穢之靈的大本營,所以我們有理由主張:當時的聽眾對飛鳥一詞可能產生「惡者」的聯想。

2.在天國比喻所講述的「天國繼續臨在」,其主要特徵之一為:撒旦偷偷混雜一些敗壞的因素,而這敗壞的因素要到第三個階段「天國完全實現」才會被篩出。

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主張:飛鳥比喻撒但及其邪惡的勢力。牠們就如稗子,混雜在良田裏,直到世界的末了。以上是對「芥菜種比喻」的說明,附帶一途的是,這比喻能否當作對「教會」的描寫?考慮的重點在於,如果能釐清「天國」與「教會」的異同,並精準掌握比喻的宗旨,作「適度」的引申是可以的。

再思比喻


有人說:「法利賽人講律法,耶穌講比喻。」這樣的講法雖然不周全,卻也突顯一個事實:耶穌用活潑的方式,講述活波潑的真道。比喻是聖經中最生動的文體,卻也是被誤用最多的文體,其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以整體的視野來觀察,在細節處大作文章,對其核心宗旨卻無法掌握。對比喻的角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對真道瞭解多少,體悟多少,對比喻的角讀就能深入多少,從而就能認識主多少,所以我們還是回到這樣的原點:要存謙卑敬畏的心,閱讀、思考、並實踐神純全的話語。

(原[青年團契]1999年03月號)


作者: 疏耕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